三月
他又去網吧了,而且是在他母親與我剛剛會面交談過之后。交談時我和他母親都認為最近他有一些進步。
他的家庭情況有些特殊。父母是來京做生意的個體戶,在他上初一時,店鋪著火,貨物全部被燒光,血本無歸不說,還欠下了許多的債務。
自此他的生活在衣食住行,以及母親對他的照顧等諸多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母親賦閑在家照料他,而變故之后就到超市去上班,整日早出晚歸;家由三居室變成了狹窄的小平房;而父親經常喝酒賭錢,令他十分厭惡。于是他開始去網吧,沉迷于游戲之中。
他在陳述沉迷網吧的理由時,這樣寫道:“一是因為家里一個人都沒有,就我一個沒意思;二是因為家里就算有人也特別煩,什么都問,什么都管。我現在寫作業有點困難……”
“困難在哪里?你決定怎么辦?”我決定從這里入手。
“不怎么辦。”他一臉茫然
“那書不念啦?”這個問題說出口之后我有點后悔,這樣的問法有些不妥。青少年本身就容易偏激,與他們交流時應該注意多用正面提問方式,質問的方式往往容易激起他們孤注一擲的想法。
果然,他隨即回應道,“不念了!”
我繼續問道,“如果不念書了,你準備干什么?”
提出這樣開放式的問題,有利于遏制他不加思考的抬杠式的對話。同時這樣的問題也可以引導他回歸到他所要面對的事情上來。
他低頭不語。
“你爹媽不能養活你一輩子,你準備干什么養活自己?蹬三輪拉貨掙錢?”
“不行,我沒體力。”
“那你將來怎么辦?”
“等死唄。”
我震驚了!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確實容易夸大其詞,情緒激動時說話和做事都比較邪乎。但“等死”一詞從他嘴中不打磕巴兒地說出來,還是讓我震驚不已。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怎能消極到如此程度!他的人生還很長,他卻在等待那個人生的終點!人從生到死要經歷許多,他對此似乎毫無憧憬和期待。
面臨這樣一個狀態的孩子,首先要解決的是他的消極情緒而非學習困難的事。雖然我和他的母親都希望他能夠遠離網吧,好好學習,但是就目前他的狀態來看,不解決如此消極的情緒,又哪里有動力讀書呢?
停頓了片刻,我不無傷感地問他,“如果你媽聽到你這么說,她會怎么想?”
他默不作聲,眼眶有些濕潤。我看到這些心中暗暗松了口氣,看來他說的“等死”還是賭氣的成分更多。即便如此,解決起來也并不輕松,他心里有著很大的怨氣,而且對未來是茫然的,可以說茫然到了毫無辦法的程度。
我決定換個話題。
“你說在家很煩,什么讓你覺得煩?”
“他們什么都管!”
“那你向往的家是什么樣的?”
“溫馨、平等的。”
這樣的說法倒是和其他孩子沒有太大的差異。這個時期的孩子追求獨立和平等是普遍現象。他們要求的平等其實是極其不平等的,他們內心渴望的是沒有管束的絕對自由,甚至是脫離了責任,享受絕對的權利。這一點是由于他們還不能夠全面地看待事物所造成的。而這正是我們作為老師或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的,也是孩子成長的空間所在。
于是我適時地介入話題,“我們就先來說說這個平等。我不知道你是否真正好好地想過什么是平等。平等不僅是享受權利,還要盡自己該盡的義務。”
他的表情有些不解,我知道他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于是我進一步說道,“比如,你的父母有養育你的義務,而你應該享受這份利益;但同時你長大以后,你的父母都老了的時候,你也一樣有給他們養老的義務!而你自己規劃的未來只是等死,你拿什么去給他們養老啊!”
我稍作停頓,接著說,“暫且不說,你能不能給他們養老;你這等死的想法又怎么對得起你現在享受的這份權利,怎么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你如此做,對他們來說又有什么平等可言?”
他沉默了許久,我也一言不發,耐心地等待他開口。
我知道這時他的內心會非常復雜,我需要給他充分的時間思考。這時的靜默比任何語言都重要。他的思考是推動他成長的根本動力,而他人的說法只能啟動他的思考,并不能最終推動。因此只要看到他的思考已經啟動,我便選擇等待。
過了一會兒,他仍有些不服氣地說,“那要是他們沒養我呢?”
我知道他這是在說他的父親,這一點是我此次談話最大的問題,可以說是無言以對。他的父親喝酒賭錢的行為對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他的“等死”的說法與此也不無關聯。父親對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有著深刻的影響,這時的孩子已經從對母親的依賴,到對老師等長輩的遵從過程中成長起來,這時父親會承擔更重要的角色,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而他的爸爸遭遇了生意的失敗之后,沒有力量來關心和指導他。于是我把話題轉到了他的母親身上。
“怎么沒養呢?他們讓你沒吃沒穿沒地方住了?你的母親昨天還到學校來了解你最近的情況。她辛辛苦苦地在外工作,還抽出時間來了解你的學習情況。難道這些不是關心和養育嗎?”
他低下頭,掩飾著即將奪眶而出的淚水。
我知道,此刻陽光終于照進了他的心田。我的心頭也跟著一熱。是呀,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面對如此的家庭變故,內心一定會有著許多的痛苦,需要有人關心和傾聽他的煩惱。當然更需要的是給他力量,我想他也許可以在擔當中強大起來。
“你也快十五歲了,應該在享受愛的同時,去考慮考慮你該為這個家庭做些什么,盡自己的一份力所能及的責任。父親的做法,可能有他欠妥的地方,但你是個男子漢了,應該學會體諒大人的難處,學著去分擔一些。”
他很認真地點了點頭。
接下來我與他探討了一些解決學習問題的方法,他也愿意一試。
在我們談過之后的第二天,他的狀態明顯好轉,上課精神不再恍恍惚惚。我布置幫助他的同學也私下里對我說,他在課間追著這幾個同學和他們商量補習功課的事。之后我在各方面盡力給他提供支持,也多與孩子的媽媽交流。
他的人生之路還很長,面臨的挫折還會有很多。無論是我還是他的母親都不可能一直陪著他一起面對,所以助他自強是我最大的心愿。
(編輯·宋國強)
feimi200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