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艷,顧植山
(1.廣東省中醫院婦科,廣州 510120;2.安徽中醫藥大學,合肥 230000)
三陰三陽開闔樞理論對月經周期理論新解*
楊洪艷1,顧植山2△
(1.廣東省中醫院婦科,廣州 510120;2.安徽中醫藥大學,合肥 230000)
運用三陰三陽開闔樞理論對月經周期分期提出新的見解。首先從陰陽圖兩極屬性對月經周期分期重新定位,其次從陽氣生長化收藏角度認識卵泡的發育規律,闡述月經周期陰陽消長的變化,最后認為由三陰三陽氣機升降出入變化異常導致月經紊亂,可變生出陰陽寒熱虛實的各種臨床癥狀。故治療月經病宜順應三陰三陽開闔升降出入的動態時位,靈活使用各種方法,推動完成生長化收藏的過程,讓月經恢復規律。
月經周期;三陰三陽;陽氣氣化;開闔樞
月經周期是女性特有的生物節律,近現代中醫婦科衷中參西,認為月經以腎氣為主導,受天癸調節,胞宮出現陰陽消長、氣血盈虧的表現,并相應地分為月經期、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形成了治療月經病具有特色和優勢的中醫周期療法。目前公認的理論按照陰陽消長轉化的規律總結為[1]:行經期重陽必陰,排出經血,新的周期開始;經后期陰長陽消;經間期重陰必陽,排出卵子;經前期陽長陰消,進入下個行經期形成新的周期,如此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雖然本理論在中醫婦科界已得到廣泛流傳和運用,但在臨床上月經后重視滋養腎陰,月經前注重溫補腎陽,似與臨床病證不盡契合,故如何在臨床更好地運用中醫周期理論進行調經值得更深入思考。2014年筆者有幸師從龍砂醫學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顧植山教授,深受其所創的三陰三陽開闔樞圖[2]的啟發,追本求原,重新審視女性生理周期陰陽變化,認為從三陰三陽開闔樞理論解釋月經周期可為臨床提供更切合實際的指導。
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如晝夜更替、四季輪回等,都呈現出陰陽消長盈虛更替的周期性規律。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作為自然界的生物,當然也要遵循生長壯老已的太極陰陽法則。《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靈樞·經別》云:“人之合于天道也。”
女性承擔繁衍后代的使命,具備月經這一特殊的生理現象,這是女性氣血變化的月節律。《素問·八正神明論》論述:“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女性這種以陰歷月為周期的胞宮氣血藏瀉變化,正是天人相應的生動表現,因此后世醫家明確指出月經與月相之間的關系,如張景岳《婦人規》云:“正以女體屬陰,其氣應月,月以三旬而一盈,經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經常不變,故謂之月經,又謂之月信。”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婦人月水》中云:“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信、月水、月經。”唐容川的《血證論》也指出:“月有盈虧,海有潮汐。女子之血,除舊生新,是滿則溢,盈必虧之道。女子每月則行經一度,蓋所以泄血之余也。”這些論述充分說明月經是在順應自然陰陽消長變化而出現的人體對應氣血盈虧規律性變化。
圖1顯示,月經既然順應自然陰陽變化,當然可以使用太極陰陽雙魚圖來進行描述。月經周期分為月經期、月經后、經間期和月經前4個階段。按目前的周期療法理論,月經期是因為陽氣盛極、重陽必陰的結果,屬于太極陰陽圖的南方少陽火位;經間期為氤氳之時,正值2次月經中間,是重陰轉陽、陰盛陽動之際,在陰陽圖中屬于北方少陰水位。2個轉化過程被確定后,按照月經周期變化規律,經前期屬于陰陽圖中的西方陰漲陽消的過程,而經后期則屬于陰陽圖的東方陽長陰消的過程。

圖1 經典月經周期理論、月經分期排序
圖2顯示,但如果根據女性月經期和經間期生理特點的分析,對于這樣分期排位不無迷惑:月經的生理表現是經血的排出,血為陰類,中醫認為精血同源,古人稱月經為“經水”,《傅青主女科》有“經水出諸于腎”的論述。按照屬性歸類,月經期應該在北方少陰水位,而經間期屬于現代醫學的排卵期,古人稱之為“氤氳之時”。《濟陰綱目》中云:“天地生物,必有氤氳之時,萬物化生,必有樂育之時,瞄犬至微,將受娠也,其雌必狂呼而奔跳,以氤氳樂育之氣觸之而不能自止耳。此天然之節候,生化之員機也。”這樣的描述說明氤氳期是陽氣旺盛時期,當屬陰陽魚圖的南方火位。如此一來,2個轉化期的定位與目前的理論正好相反,自然經后期和經前期也需相應調換,經后期屬于東方陽長陰消時期,而經前期則屬于西方陰漲陽消時期。
對于月經生理周期陰陽變化理解的不同,就產生了不同月經周期分期的排序。筆者嘗試運用顧植山三陰三陽開闔樞圖來對月經周期陰陽消長變化進行闡述,覺得重新排序應更為合理。

圖2 月經周期理論、月經分期重新排序
2.1 三陰三陽開闔樞的概念與特征
圖3顯示,陰陽是古人根據自然氣息節律變化而提出的概念。顧植山與根據《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以及《史記·歷書》“以至子日當冬至,則陰陽離合之道行焉”等論述,認為三陰三陽的劃分是以陰陽氣的盛衰變化為依據,古人把這種自然氣息的周期性變化描述為陰陽的“離合”運動。陰陽的離合運動可呈現出開、闔、樞3種時象,陰陽各有開、闔、樞,就形成了太陽、少陽、陽明和太陰、少陰和厥陰6種形態。三陰三陽的劃分是中醫陰陽學說的一大特色,顧植山根據《素問·陰陽離合論》對三陰三陽的描述,繪制出三陰三陽太極時相圖,對三陰三陽開闔樞的時空排序進行了完整的描述。

圖3 顧植山三陰三陽太極時相圖
三陰三陽是對陰陽節律變化的動態描述,宇宙萬物均在三陰三陽開、闔、樞周而復始的氣化運動中產生發展,故“三生萬物”。六經氣化是指陽氣維持生命節律升降出入的運動,完成生長化收藏的過程。在《素問·六微旨大論》中強調了升降出入的重要性:“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遠近,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
2.2 女性生理周期中陽氣生長化收藏的核心機制
保持正常的月經周期必須遵循六經氣化的規律,中醫對月經周期分期理論可以衷中參西,在中醫陰陽理論指導下,結合現代醫學女性生理周期理論進行分析。現代醫學對于女性生理周期的認識有中樞、卵巢以及子宮3個層面的變化。
目前的月經周期理論認為,經血來源于胞宮,故月經來潮時子宮瀉而不藏;月經后胞宮血海空虛漸復,呈現陰長的動態變化;經間期為重陰轉陽;月經前子宮藏而不瀉,胞宮血海充盈,呈現陰盛陽生漸至重陽、陰陽俱盛以備種子育胎的時期。可見,目前的這種理論建立在胞宮(即子宮內膜)周期變化基礎上。但眾所周知,月經周期的變化主要是生殖周下丘腦、垂體和卵巢功能之間協調作用的結果,胞宮的氣血盈虧完全受卵巢卵泡發育的調控。女性生理周期的目的是選擇帶有遺傳物質的卵子,月經來潮只是意味妊娠失敗,所以胞宮氣血變化并不是生殖的目的。另外,宮腔內膜變化主要分脫落和生長2個階段,比較難以體現陽氣生長化收藏的過程,而卵泡發育包括優勢卵泡的選擇發育、順利排卵、黃體形成、黃體萎縮(若妊娠失敗)等過程,就像自然界中果實萌芽、生長、成熟、脫落和種子暴露的過程,所以根據萬物氣化運動規律,中醫月經周期理論的核心應該是卵泡發育過程而非內膜的轉化過程。
2.3 運用三陰三陽開闔樞理論闡述卵泡發育變化
圖4顯示,卵泡發育過程按照體內激素水平的調節過程以及卵泡生長的大小分募集、選擇、優勢化和排卵4個階段,排卵后則形成黃體,如果未發生妊娠則黃體萎縮,開始下個周期的卵泡發育。按三陰三陽開闔樞的氣化理論來認識這個過程就非常清晰了。卵泡生長過程其實是陽氣生長過程,排卵則為陽氣轉化過程,而黃體形成和萎縮則為陽氣收藏,為下個周期陽氣啟動奠定基礎,這樣與我們前面論述的分期排位正好不謀而合。由此可見,無論從陰陽兩極屬性以及陰陽氣化運動過程,均支持以上提出的按陰陽開闔樞的月經周期排序。以下具體談談卵泡發育不同階段的陽氣生長化收藏的規律。
2.3.1 卵泡周期性的募集 發生在上個周期的黃體期以及黃體-卵泡轉化期(即月經周期1~4 d),按三陰三陽開闔樞圖所示,屬于由陽明向少陰的轉移,是陽氣潛藏的過程。陽明為闔,此時黃體萎縮,就像自然界從秋實進入冬藏的過程。陽氣經陽明潛入少陰為精,少陰則藏精斂氣,為下個周期的啟動做準備,即卵泡的募集階段,這是優勢卵泡周期性選擇的重要階段。
2.3.2 卵泡的選擇和優勢化 發生在周期的卵泡期(月經周期5~13 d),當屬由少陰出太陽經厥陰達少陽的時段,是陽氣轉樞生長的過程。少陰為樞,可將潛藏的精氣轉樞為卵泡生長的原動力;太陽為開,促進卵泡的選擇;厥陰為闔,“兩陰交盡”,優勢卵泡“脫陰而出”,進入少陽持續生長。
2.3.3 卵泡的排卵 發生在周期的排卵期(月經周期14 d)當屬少陽位,此時陽氣作用達到高峰,卵泡成熟,具備受精能力,少陽為樞,通過少陽的轉樞功能順利排卵,并進入黃體期啟太陰之開而發陽明之闔降。
2.3.4 卵泡排出后 發生在周期黃體期(月經周期15~28 d)當屬太陰、陽明位,是陰生陽消、陽氣肅降過程。此處分2種情況,若發生妊娠,賴太陰脾土厚德載物,運化水谷精微,精血化氣溫養受精卵;若無妊娠則由太陰轉陽明發揮闔降作用,陽氣潛藏,陰血不固,產生月經,進入少陰,開啟下個周期的轉樞。
女性月經周期鮮明地體現了人體的生物節律,運用陰陽理論來解釋其機制得以公認。無論采用經典的周期療法理論,還是本文以三陰三陽開闔樞理論進行講解或另有其他理論,其實之間并無正誤是非之分。本文的闡述其實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思路,要動態地理解陰陽消長的變化,在任何一個階段均存在陰陽出入消長的變化,正確理解了陰陽開闔樞,就不容易按圖索驥、膠柱鼓瑟地看待陽氣生長化收藏的過程。所以,當三陰三陽氣機升降出入變化異常則可出現月經紊亂,并變生出陰陽寒熱虛實的各種臨床癥狀,故治療月經周期紊亂性疾病,不應受拘于“經后滋陰、經前補陽”的藩籬,宜順應三陰三陽開闔升降出入的動態時位,靈活使用各種方法,推動完成生長化收藏的過程,讓月經恢復規律。
[1]談勇,胡榮魁.中醫女性生殖節律理論創新[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4):301-303.
[2]顧植山.從陰陽五行與五運六氣的關系談五運六氣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6):463-466.
New Chinese Medicine Insights to Menstrual Cycle According to Theory of“Open,Close and Axis of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YANG Hong-yan1,GU Zhi-shan2△
(1.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China; 2.Anhui Unin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00,China)
The Study puts forward new Chinese medicine insights to menstrual cycle according to theory of“Open,Close and Axis of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First all,Corresponding position in Yin-yang Taiji Diagram of the menstrual cycle stages are rearranged according to vertex properties of Taiji Diagram;Secondly,follicular development regularities is explained from the view of birth,growth,transformation,harvest,store of Yang-Qi.Finally,our opinions about menstrual disorder is induced by Qi activity(upflow,downflow,outflow and inflow)and variable clinical symptoms of Yin-Yang and Cold-Heat and Deficiency-Excess in TCM are produced.Accordingly,the treatment of menstrual disorder should promote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Qi activity to restore menstrual rule.
Menstrual cycle;Three Yin and Three Yang;Qi activity of Yang qi;Open,Close and Axis
R271
A
1006-3250(2016)11-1457-03
2016-11-2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龍砂醫學流派傳承基地建設項目(國中醫藥人教函[2012]228號);廣東省中醫院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顧植山學術經驗研究室(中醫二院[2014]61號)
△指導老師
楊洪艷(1973-),女,安徽銅陵人,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從事婦科生殖內分泌疾病的臨床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