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華,柳長華,周 琦,宋 歌,高宏杰,高 敏
(1.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 3.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 100700)
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凝練研究*
國 華1,柳長華2,周 琦2,宋 歌2,高宏杰3,高 敏4△
(1.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 3.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 100700)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價值彰顯了中醫藥行業的特色和優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優良品質。以核心價值為研究點,綜合古籍文獻、現代期刊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不同領域及學科專家、中醫藥管理者及工作者的意見和建議,對中醫藥文化進行了深層次的挖掘、整理和凝練,最終提出了“醫道自然、精誠仁和”的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的八字釋義。
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醫道自然;精誠仁和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價值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科學文化和優秀人文精神。對核心價值進行深入、系統地研究和解讀,彰顯中醫藥文化特色,充實中醫藥文化內涵,弘揚中醫藥文化精神,既是本文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
2009年,國務院下發《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中醫藥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規劃。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二五”規劃》并提出:“對中醫藥文化內涵、核心理念、價值觀念等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深入探討中醫藥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內容和方法。”2016年8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制的《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又將弘揚中醫藥文化作為重點任務,強調要“挖掘、整理、研究中醫藥文化內涵和原創思維,研究總結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與理解,提煉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和精神實質,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中醫特點、行業特征并體現時代精神的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
由此,中醫藥文化研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是時代的召喚更是發展的趨勢。推動中醫藥文化特別是核心價值研究對促進中醫學回歸人文與自然科學共生屬性的完整理論體系,提升中醫自身的價值,激發其原創力、生命力;為現代科學研究拓展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倡導健康理念、生活方式,弘揚和諧的生命觀、生態觀、發展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1]。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研究還尚未完善,在理論形態的建成、思想認識的建設、宣傳教育的推廣、人才隊伍的培養、經費保障的提供等[2]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面對上述問題,項目組以“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凝練”為題,力求從源頭尋找答案,從精神、行為、物質等不同層面加以凝練,對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進行深入的探究和概括。
采用“三線三面”網格式研究法。“三線”即3條貫穿研究始終的脈絡,包括對古籍文獻的挖掘整理、對現代期刊的檢索梳理、對現有城市精神和行業精神的搜集分析。通過對這三方面內容的匯總整理、研究分析,挖掘闡釋中醫藥文化內涵與核心價值。
“三面”,即3個覆蓋研究始終的層面,包括社會各界熱心人士、不同領域及學科的專家學者、中醫藥行業管理部門。通過在網站、報紙等媒體發出征集通知,面向社會大眾廣泛征集;向行業內外專家學者重點征詢并組織座談研討;向中醫藥行業管理部門征詢意見和建議等,確保凝練出的核心價值獲得廣泛認可,經得起時間考驗。
表1顯示,在文獻梳理方面主要分為兩個步驟,一是古籍文獻搜索,二是現代期刊文獻搜索。在古籍文獻搜索過程中,發現法天地、精誠、仁術、和平作為核心詞匯出現的頻次較多。
表2顯示,在現代期刊搜索過程中,對CBM數據庫、中國中醫藥期刊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據庫進行了搜索,以中文標題“文化”、“中醫”、“中藥”、“傳統醫學”為核心詞,共檢索出文獻3768篇,剔除重復性文獻后剩余2344篇文獻。為檢索文章全面,對2344篇文獻進行人工篩除后剩余了710篇。通過對文獻的系統歸納和整理,共梳理了32個詞匯。

表2 核心詞匯匯總

表3 歸納分類
在實地調研方面,項目組匯集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等91個省、自治區、地級或縣市級的城市精神,以及包括煙草、航天、水利、銀行、保險、政法干警等11個行業精神。經研究發現,這些行業精神多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對偶或排比句式體現,有的是文言語體,有的是現代漢語。基于此,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凝練及闡釋也應主動參考和借鑒,通過縝密思考、集思廣益,真正能提煉、形成經得起時間考驗且群眾認可的行業精神。
在專家及社會人員征詢方面,以郵件、電話、信函、會議、網絡征集等形式開展了3次大范圍的征詢工作,人員涵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單位、地方中醫藥管理局、地方中醫藥科研院所、地方中醫藥高校、老字號企業等不同層面的200余名專家及社會熱心人士。在第一次征詢中,共收到25條專家建議稿,270條社會投稿,項目組對征集到的詞匯進行了同類歸并及頻次分析,發現樣本量雖然大,卻存在一定共識。如天人合一類詞匯出現32次,大醫精誠類詞匯出現28次,厚德類詞匯出現17次,中和類詞匯出現14次等。經進一步聚類分析,歸為以下幾類(見表3)。在第2次征詢中,共收到意見建議61條,在綜合專家意見和前期文獻分析及實地調研結果的基礎上,從中醫藥的生命觀、健康觀、治療觀、道德觀和思維方式5個維度對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進行了進一步概括,表述為“醫道自然、治病求本、精誠仁和、歷久彌新”。第3次征詢通過掛號信、傳真、電子郵件等形式,就初步形成的5個表述內容面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各司辦及直屬單位、全國各中醫藥管理部門、地方中醫藥科研院所、地方中醫藥院校、老字號企業等共計111家單位進行了意見征集,共收到46家單位的明確回復。在回復中,對“醫道自然”、“精誠仁和”2個詞的認可度較高。
歷時1年時間,采用開放的“三線三面”網格式研究方法,在認真開展古籍挖掘整理、現代期刊檢索基礎上,通過對其他行業和城市精神的借鑒,以及面向行業管理部門、中醫藥科研院校及老字號企業單位、社會大眾和相關領域專家的3次函詢、多次論證,最終提出了“醫道自然、精誠仁和”的8字釋義。
4.1 醫道自然
《道德經》云:“道法自然。”《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中醫學認為人生于自然,當與自然融為一體,生長應于自然,病養調于自然,是所謂天人合德。自混沌初開至醫藥與人相合,演化出中醫對生命與疾病的認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體現。中醫學可謂是“從醫入道,道以醫顯”,并非簡單的醫術。中醫之道,在法于陰陽、于術數以致陰平陽秘的自然平和之態。此道非惟醫之道,乃是天道,是合乎規律、合乎戒律、合乎韻律的和合自然之道。
孫思邈云:“天生萬物無一而非藥。”中醫順應自然之性,采自然之物以為藥,用其四氣五味之性,經過配伍變化為萬千方劑以應對各種疾患;基于自然之紋理,發現經絡、腧穴,以針、灸、推拿等手段調動人體生命自身的平衡力量以維系健康。中醫藥既是愈疾療病之術,亦為順時養生之道。敬順天道,法于自然,是中醫對生命與疾病認知之旨。
4.2 精誠仁和
精,中醫學是博大精深的一門學科,僅中醫古籍就數以萬計,都是古圣先賢畢生學術精華的積累與傳遞。醫者必須經過“博及醫源,精勤不倦”的積累,才可由博返約以達到醫術精湛、醫道精微的境界。
誠,要求醫者應具備誠意正心的態度,只有心懷至誠于中,方能言行誠謹于外,具體表現在為人處事、治學診療、著述科研等方面待人以誠,律己以嚴,言出必信,著述必謹,不尚浮華,務求實效。中醫學是至誠至信的學問,講求真實有效,中醫學對待生命也是以誠為先,不成無物,有成方真。
仁,體現了中醫仁者愛人、生命至上的倫理思想,以救死扶傷、濟世活人為宗旨,表現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護生命。要求醫者應具備仁愛之心,推己及人,待人如己,應對病人有關懷、愛護、同情之心。仁即人也,仁是中華民族對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華民族道德的最高境界。醫乃仁術是對中國傳統醫學人文思想的高度概括,以仁心統御醫術,方可稱為仁術。
和,體現了中醫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并要求醫者應與患者建立和諧的關系。“和”是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也是中醫學防病治病所追求的“以平為期,陰平陽秘”的自然狀態。中醫學追求的“和”是和而不同之“和”,是和實生物之“和”,是追求人體自身形與神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是這三方面的共同和諧。
中醫對生命與疾病的認知,法則天地陰陽自然之道,本于天,應于人,又與中國傳統儒道哲理相孳乳而延續至今,是本民族人文與醫學智慧的結晶。“醫道自然,精誠仁和”體現了中醫醫道醫技的核心理念與價值訴求,是中醫藥繼承與發展的精神之所在。
[1]鄭曉紅,王旭東.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J].中醫雜志,2012,53(4):271-273.
[2]彭恩勝,陳江勇.影響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若干維度[J].醫學爭鳴,2014,5(3):28-31.
[3]劉理想,李海玉.論生生之道在中醫學中之體現[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5,21(11):1407-1409.
[4]宋琳,邸智勇,樸鐘源,等.中醫“精”的涵義及其結構層次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5,21(8):919-923.
[5]申俊龍,馬洪瑤,魏魯霞.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傳承與創新的互動和演化邏輯[J].醫學與哲學,2013,34(10):90-94.
[6]孫建中.論中醫藥文化的內涵與核心價值[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9):2505-2307.
[7]吳德珍,申俊龍,徐愛軍,等.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傳播路徑創新[J].醫學與社會,2015,28(5):55-57.
[8]朱玲,崔蒙.中醫藥文化傳承與中華傳統文化復興[J].中醫雜志,2012,53(17):1449-1451.
R2-03
A
1006-3250(2016)11-1483-03
2016-04-25
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建課題-中醫藥科研院所創新文化建設研究
國 華(1981-),女,山東煙臺人,助理研究員,醫學碩士,從事中醫養生與中醫文化研究。
△通訊作者:高 敏(1983-),女,醫學碩士,從事中醫藥文化研究,Tel:13269660136,E-mail:gaomin8306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