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福
(貴州省天柱縣蘭田鎮中學 556603)
近年來,對于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狀況、思想教育研究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其中,農村教育中德育的問題日漸顯露,由于農村中留守學生長期缺乏父母的言傳身教,導致了部分學生出現了思想品德變壞的問題,究其原因是感恩觀念的缺失。但對于面臨著升學壓力的中學生而言,給他們專門開設德育的課程不太現實。因此,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凸顯感恩教育成為了農村教師教學的關注重點。
生物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也是中學期間理科課程中最便于滲透人文精神的學科[1]。在初中生物學教材的部分內容里蘊含著大量的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的素材。教師在進行生物學知識傳授的同時,應該學會利用教材內容,并作適當拓展,以實現在生物學科教學中融入感恩教育。筆者從一線教學的實踐出發,集成匯總了從感恩父母養育、科學進步、醫療衛生、國家建設、自然資源等方面入手,以培養學生的感恩之情,實現“春風化雨”促進良好道德品質養成。
只要一提到感恩,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想到自己的父母,所以在初中這樣一個留守學生成長的叛逆期,讓他們理解父母打工的艱辛,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情體現得尤為重要。在講授“人的生殖”時,講到母親十月懷胎,胎兒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胎兒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通過胎盤經母體排出。在懷孕期間母親的生理負擔加重,分娩時又冒著生命的危險把新生命帶到人間。使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獲得認同感,讓心靈產生震撼,讓情感發生共嗚。
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感恩概念的理解,可創建情境,列舉一個植物的例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樹木的開花結果伴隨著生命的律動,但就在最終生命停止跳動的瞬間,它仍然想落下后成為豐富的營養,讓下一代的花、果能更好的生長。由此可以聯想到我們的父母,平時省吃儉用、節衣縮食,能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子女,心心念念惦記著子女的將來。也不難發現有這樣的詩句“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養兒方知父母恩”等等。通過生命現象的類比教學讓學生明白感恩。最后,本節的課外作業是:每位學生回家后要用心做一件感動父母的事情,然后寫出自己的親身感受。這是讓學生在實際行動中,將對養育之情的感恩教育從品味者到體驗者,張顯感恩教育的活力與美感。
與父母不同,有一群人雖然不與我們頻繁接觸,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群人就是奮戰在科研一線,發明創造、應用轉化的科學家,沒有他們為科學技術所做出的貢獻,更不可能有現在如此高度發達的社會。在“種子的萌發”一節教學中,介紹了生物學有關的職業——農業技術員和綠色證書。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講想必都知道農業勞動的艱辛,但是誰又能理解現代農業的發展與進步需要是科學和技術,需要長時間的實驗、觀察、總結、反思。
這個時候可以不用局限與教材,將學生的知識、思緒延伸到教材之外,利用科研故事的講述來感恩科學家的奉獻。例如,舉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團隊用了50多年的時間,研究水稻的高產技術。他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走遍大江南北只為尋找優良性狀的水稻幼苗,他運用科技手段為人類戰勝饑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更為世界糧食問題的解決、乃至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正是像他這樣的科學大家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奉獻才造就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真真切切改善了我們的生活。用故事講述的方法來突出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與艱辛,并強調他們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必然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讓他們心懷感恩,砥礪前行。
在“人類與傳染病的斗爭”一節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懷,在課堂中展示了毛澤東的詩“送瘟神”: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詩句的字里行間提供一條重要的死亡信息,當時的血吸蟲病,奪走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通過詩句的引入,讓學生更加明白在人與自然的抗爭中,無力抵抗的災害是病魔,傳染病奪去了無數人的寶貴生命。隨著醫藥技術的進步,威脅人類的傳染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人的壽命得已延長。如今新農合政策更讓學生感同身受,感恩醫療衛生進步之情由然而生。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中介紹的生物圈Ⅱ號,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在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上建造的一個實驗基地。1991年9月,8名科學家進入“生物圈Ⅱ號”。他們計劃在里面住上2年,一邊從事科學研究,一邊從事農業生產,過著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遺憾的是,一年多以后,“生物圈Ⅱ號”中氧氣含量不足,實驗宣告失敗。用事實告訴人們,地球仍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唯一的家園,應該倍加珍惜的愛護。而人類是大自然中最有能力、最有智慧的一部分,所以人類有義務、有責任調整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做到“天人合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保持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諧家庭、和諧鄉村、和諧社區、和諧校園這些和諧的構建都離不開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