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舒 徐 鹍
(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北京 100048)(廣東省深圳市育才中學 518067)
探究活動中的動手部分與思維活動相輔相成,而思維又是高級神經活動,是整合知識的過程。從教學層面,實踐活動被推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但實踐活動在教學中處于怎樣的位置?什么才是有效的實踐活動?一個有效的實踐活動需要學生真正從實驗中學習到。為了達到從動手到動腦的轉變目標,探究活動本身的呈現必須富于邏輯[1]。
本文以“植物激素”一節內容為例設計探究活動,以期讓學生從探究的角度理解該節內容,并促進從動手到思維的轉變。
在本節內容中,生長素為核心概念。圍繞生長素其產生部位、運輸方式、分布和生理作用都是核心概念下的子概念[2]。圍繞生長素的核心概念,搭建本節內容的框架,是設計富于邏輯的探究活動的起點。
教材在“生長素的發現歷程”中探究了3個問題:生長素的產生部位、生長素的運輸方式和生長素的分布。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的這一生理作用在“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學生探究活動中得以體現,而生長素的抑制作用并沒有得到體現。學生調查表明:學生對植物激素促進作用的理解,明顯高于其對抑制作用的理解。
很多肉質果類的果肉和果汁都含有抑制種子萌發的物質,必須將種子取出或者瓜果腐爛后種子才會萌發。正常番茄果實內的種子即使在水分、溫度等條件都適宜時,也不會萌發。1922年,人們在番茄中發現了抑制發芽的抑制物存在,后來鑒定出是咖啡酸及阿魏酸等。這些有機酸往往混合在一起,使得抑制效果非常強[3]。抑制物質既可以是內源產生的有機酸、生物堿等,也可是外源的由其他植物體或種子產生的。
這些抑制物質都屬于植物生長激素的范疇,且為植物生長激素重要的生理作用之一。因此,需將其作為重要的探究活動呈現在本章學習環節中。
番茄果實內含有數量較多的種子,但番茄果實內的種子不會萌發,其原因是番茄果肉中含有抑制番茄種子萌發的咖啡酸、阿魏酸等植物激素。本研究設計實驗:通過探索番茄汁和蒸餾水對番茄種子萌發的不同影響,觀察番茄汁中萌發抑制劑對番茄種子萌發的效果。具體探究過程如下:
(1)實驗材料:有籽番茄、濾紙、過濾器、研缽和研杵、漏斗、燒杯、2套培養皿、標記筆。
(2)實驗步驟:①將培養皿用記號筆標記為1號和2號;②把番茄用研缽和研杵搗碎,過濾并收集燒杯中的番茄汁,備用;③從番茄果肉中取出20粒種子,清洗干凈;④在1號和2號培養皿中鋪上濾紙,并在濾紙上放置10顆種子;⑤1號培養皿用蒸餾水浸濕,2號培養皿用番茄汁浸濕,并用保鮮膜覆蓋培養皿。觀察種子萌發數天,實驗中可添加水和番茄汁,以保持濾紙的濕潤;⑥在表1中記錄每個培養皿中萌發種子的總數。
實驗時,1號培養皿中的番茄種子在室溫(20℃)下,到第3 d左右就陸續部分萌發;到第7 d,最后1顆種子也萌發了。2號培養皿的番茄種子沒有萌發(表1)。說明番茄汁中含有抑制種子萌發的物質。

表1 培養皿中的番茄種子萌發情況
(1) 該定性實驗從日常中常見的現象著手,提出問題,與所學習知識相結合提出問題,進而通過實驗驗證假設,能夠讓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使得植物激素的抑制作用抽象概念具體化。
(2) 該探究實驗的加入,使得課堂教學結構更為完整。從表1中可發現,植物激素正向和反向作用對于植物來說都是同等重要的,是作為形成知識結構的思維活動的一個環節,從動手到動腦,從現象推導原理,整合到知識網絡中,都必不可少。
(3) 實驗本身簡單、安全,中學生的實驗重在培養實驗技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復雜的實驗,實驗最終目的是要引起學生的思考。實驗的最后結果能夠得到發芽種子形成的幼苗,幼苗可種植去盆栽,讓學生在實驗中獲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