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廣東省廣州市蘿崗區教育科研與發展中心 510530)
2016年2月,廣州市教育局印發了《廣州市教育局關于公布廣州市中小學理科實驗目錄(試行)的通知》(簡稱《目錄》),要求自2016年9月1日起《目錄》中列出的演示實驗開出率要達到100%,學生分組和探究實驗開出率要達到95%以上。為此,筆者按照《目錄》對廣州市黃埔區32所初中(包括公辦、民辦學校)的生物學實驗開展情況進行了調查,并與有關教師進行了交流,發現影響初中生物學實驗開出率的因素如下:
模型、標本缺少導致一些簡單的實驗無法開展。2012年教育部審定的義務教育生物學教科書中,實驗內容有改變,但部分學校生物學實驗室的材料配置長期沒有改換,導致很多實驗材料、用具欠缺。根據對27所學校調查的有效問卷結果統計,不能按《目錄》要求開展的實驗,部分是因為缺乏相應的標本、模型。其中,與人教版教材相類似的實驗開出率較高,而需要使用新的模型、標本的實驗開出率要低得多。 活體材料獲得難度大,是導致實驗開出率較低的重要原因。獲取實驗活體材料的途徑,不同學校有不同做法,但自己飼養的比例越來越低。不管是讓學生去尋找(如鼠婦、蚯蚓),還是在網上或商店購買(如草履蟲、黃粉蟲蚯蚓等)效果都不是太理想。對于城市學校,自己收集獲得材料的概率正逐步降低,即使能夠找到的活體材料也是數量極少、個頭小,活躍度差;而網上購買草履蟲、蚯蚓等,到貨時往往一些已經死亡,不足以開展分組實驗。有些材料,如鯽魚、河蚌、牛蛙、雞血等,需要到菜市場購買。因此,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成為實驗能否開展的關鍵:材料越是容易獲得,實驗的開出率就越高。相關調查結果見下表1。

表1 《目錄》中需要使用活體材料開展實驗的開展情況(人教版教材)
2.1 實驗準備工作量大,影響教師開展實驗的積極性 受到學校教師編制數量的影響,絕大部分學校沒有專職生物學實驗員,甚至沒有兼職實驗員。準備實驗大多需要任課教師親自動手。生物學實驗的準備工作量非常大,任課教師不僅要想辦法獲取實驗材料(包括購買費用不能報銷的活體材料)、還要進行實驗準備。長此以往,教師逐漸沒了開展實驗的積極性。
2.2 教學進度緊影響實驗的開展 七年級上學期,初中生物學教學的教材內容多,實驗和活動多。同時,學校各類活動沖掉上課時間的機會也最多。雖然在教學實踐中,地市教研室建議將七年級上冊部分內容(光合作用及之后的內容)放到七年級下學期講授,但七年級上學期的生物學科教學仍然緊張。對于人教版教材中“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等6個實驗,教師雖然都知道很重要,但其中開出率最高的也不到一半學校,主要原因是教學時間不足。
2.3 社會不重視導致實驗教學難以開展 初中階段有實驗課的自然科學學科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生物學從初一開起,物理從初二開起,化學從初三開起。但由于廣州市只有物理、化學是中考科目,非中考科目的教學并不影響學生的中考成績,因此,學校常常會出現一個怪現象:因為在觀念上的數理化生不分家,導致生物學專業畢業的教師常常被分派去教授物理、化學課,甚至還有數學、英語課,而一些本專業教不好的其他學科教師反而被分派來上生物學課。
由于非學科教師的實驗技能不過關,這一部分教師本身就很排斥上實驗課,再加上實驗員不足、實驗室場地設備不足、實驗經費不足等,長此以往,生物學教師本身對實驗教學的重視度下降,實驗開出率也隨之下降。
3.1 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實驗教學開展的力度 雖然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培訓,還是有生物學教師認為實驗教學只是教學的補充,可有可無。由于認識不足,即使是儀器設備齊全的全國示范性高中的初中部,學校實驗開出率也達不到《目錄》的要求。而在缺少實驗條件的情況下,某些教師更是要么用觀看視頻、講解實驗等手段來代替實驗教學,要么干脆不開展實驗教學。
3.2 教師的責任心決定實驗教學開展的程度 有些教師努力克服學校實驗條件的不足,積極想辦法創造條件開展實驗教學,且不僅僅拘泥于教材上要求的實驗;有些教師則恰恰相反。
在調查中發現,《目錄》中的生物實驗開出率達100%的學校幾乎沒有。其中,只有4個實驗是全部學校都開出的,分別是:七年級的“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臨時裝片”“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八年級的“觀察雞卵的結構”“制作米酒”。其中,第三個實驗是實驗材料簡單、易得;最后一個實驗與廣州市連續4年開展“生物發酵技術創新應用成果展示與交流”活動的影響有關。而前兩個實驗涉及顯微鏡使用,由于基層教師對于顯微鏡的應用實驗非常重視,不論在何種困難的情況下,都會想法設法開出實驗。
由此可見,能否很好地開展實驗教學,其實是教師的責任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