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莼
真正的『拿來主義』
□方莼
為了幫助剛踏入初中門檻的孩子們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我往往會借鑒一些小學老師慣常使用的激勵手段,拉近與學生們的距離。開學第二周,我利用午休時間到文印室印了一堆精致的小獎狀,準備用來表揚最近表現優秀和有進步的孩子。
當我抱著剛印好的一疊獎狀準備離開文印室時,一位班主任同事看見了,好奇地向我問道:“方老師,你印的這一堆花花綠綠的是什么???”我向來不藏私,就大方地遞給她看,告訴她這是用來鼓勵學生進步的獎狀。聽罷,她又進一步打聽我是如何制定獎勵標準的,我也原原本本地講給她聽。最后,她向我索要這些獎狀的模板,打算如法炮制。我告訴她文印室的電腦中還留有一份模板,她可以自行打印。
隨后,我捧著這疊獎狀回到辦公室,同辦公室的兩位班主任也對我手中的獎狀產生了好奇。我再次為他們解釋了一番,同樣與他們分享了自己的獎狀模板。但在了解了我所采用的獎勵制度后,她們卻并沒有一味地接受,而是結合各自的班情特點,討論起了細節處的改進方案,讓旁聽的我也有所收獲。
看著這兩位同事認真探討的樣子,我不禁想起了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所說的話:“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拿來主義”一詞在現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就等同于照抄、照搬。其實,這些人恰恰忘記了魯迅先生寫下這篇文章的本意——對于拿來的東西,“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也就是說,要根據自己的需要斟酌使用,而不是不管好壞全盤接受、生搬硬套。
在我所生活的這個江南小城,市教育局非常重視新教師、新班主任的上崗培訓,我也有幸參與了幾次培訓活動。我發現,在培訓中,新老師們格外關注的是實際工作中遇到各種難題該怎么處理。但后續的一些調查,讓我不免有些憂心:幾乎每個新老師,都會模仿著講師講過的方法來處理班級事務,而若遇到講師沒講過的問題,他們就會變得手足無措。例如,一次培訓中,“全國模范教師”于潔老師在舉例中提到的讓班級孩子人人有事做的“各司其職”策略,以及方便老師和學生能盡快將同學的相貌與姓名對號入座的“席卡”制度,幾乎被所有參與培訓的班主任“借鑒”,形成了“千班一律”的場面。
事實上,再好的教育方法,如果不考慮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不加思索地照搬照用,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甚至事倍功半。例如“各司其職”策略,一位老師打算借鑒于潔老師的做法,但因他的班級中學生人數更多,班級事務不能進行平均分配,他就簡單地安排了幾個項目讓兩個同學一起完成,如擦窗戶、擦講臺、倒垃圾等。其實,如果能協調好學生的分工,這么做也沒什么不好,但他偏偏又沒有做任何安排,最后落得要么兩個學生因工作量不均等而發生吵鬧,要么兩個學生中更軟弱的那個被欺負,任務全歸一個人完成。其實,如果他能稍微動下腦筋,變通一下,如請兩個同學按照單雙周輪流值日,或是分為早晚進行任務分工,只要事先立好規矩,就不會導致這些混亂局面的發生了。
再比如,要開家長會了,認真的老師會根據班級具體情況,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如幻燈片課件等;而想要偷懶的老師則會臨時在網上下載一份課件,也不管是否符合自己班級的情況直接套用,最后鬧出笑話不說,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進度。最可笑的是,某次一位老師甚至將課件上原作者的姓名、聯系方式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學生將它抄回家后,家長按照這個電話聯系老師,結果發現找錯人了,簡直令人啼笑皆非。
我能理解,大多數老師的教學模式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但是,如果我們只知道一味地呆板模仿,而不愿積極創新,最終一定會喪失自己的創造活力與靈性,失去自己的本真。真正的“拿來主義”,應該是有選擇、有思考地活用學來的知識,這樣才能讓我們獲得真正的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婁江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