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貞鵬
班級文化如何形成班級精神
□王貞鵬
在班級管理中,有思想力和執行力的班主任總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這是因為,他們抓住了治理班級的靈魂——構建班級文化,并將班級文化轉化為班級精神。
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構建班級文化也一樣,特別是上墻的班級文化,不能一味求快。
很多學校要求班主任在開學第一周完成班級文化建設。事實上,速成的“班級文化”只會淪為一種形式,不會形成班級精神。
構建班級文化,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單擺”,而是需要跟學生一起“共振”。構建班級文化,既需要班主任自上而下的價值立意,又需要學生自下而上的民間智慧。短短一周的時間,班主任沒有跟學生一起研討,沒有聽取學生的意見,怎么會誕生自下而上的民間智慧?實踐證明,凡是班主任一廂情愿構建的班級文化,都缺乏生命力。這種“單擺式”的班級文化,不會入學生的腦,更不會進學生的心。
在我們學校一位年輕班主任的教室里,墻壁上顯性的文化內容十分豐富,比如激勵性標語、班主任寄語、班級愿景等,應有盡有。但是,其班級卻缺乏凝聚力。經過調研發現,班級外顯的文化都是班主任“炮制”的——這類班級文化,屬于班主任,而不屬于學生。
所以,構建班級文化,特別是上墻的班級文化,班主任一定要跟學生一起“共振”,聽取他們的意見,吸納他們的智慧。否則,“單擺式”的班級文化只會淪為一種形式,不接地氣,不走人心。
班級文化和班級精神分屬兩個概念,班級文化是形成班級精神的基礎,班級精神是班級文化的升華。班級文化可以彰顯班級精神,但班級文化不可能天然形成班級精神。
凡是沒有內化成學生血液、長成學生筋骨的外顯班級文化,都不會生成真正強大的力量。班主任必須以學生活動為載體,將班級文化轉化為班級精神。經驗豐富的班主任往往會借助體育運動會、“一二·九”歌詠大賽、班級籃球聯賽、每周的班會課等活動,不斷滲透班級文化,將班級文化轉化為班級性格,形成班級精神。
我曾連續帶了兩屆畢業班。帶第一屆畢業班時,我特別重視班級文化的形式,請美術老師書寫諸如“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貴在堅持,成在堅持”等激勵語,并裝裱起來,懸掛于教室的四墻。由于沒有將班級文化轉化為班級精神,所以班級有文化,無精神。帶第二屆畢業班時,我特別重視借助學生活動將班級文化轉化為班級精神。比如,我跟學生一道商討,確定班訓為“氣有浩然,學無止境”,將班級價值追求提煉為一句話“我們就是奇跡”。不管是體育運動會、班級籃球聯賽,還是歌詠比賽等,我都不斷滲透“我們就是奇跡”的班級精神。
高三補課時,暑熱難耐,在教學樓五樓上課的其他班級紛紛轉移到一樓和二樓上課。我卻發出號召:“人生需要淬火,學習需要堅持。否則,‘我們就是奇跡’就會成為一個笑話。”同學們積極響應我的號召,堅持留在五樓上課。后來,有一個男生在百度貼吧里寫道:“我是高三13班的一名學生,很高興看到一直很牛的13班很牛地留在五樓。當其他班以不同方式選擇退卻的時候,13班卻勇敢地留下了。13班不管在比賽中,還是在學習上,都顯示出強者風范。這源于我們的毅力,更源于堅持的班級精神。”
當班級文化形成班級精神后,班級就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這種力量會牽引班級跨越式發展,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跡。
(作者單位:四川省新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