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觀點
什么是質量效益?質量效益實際就是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是教育的基礎和手段,但只講基礎和手段,而不講最終目的,我們的教育就不能算完成任務。而評價教學質量效益的標準,根本之處取決于知識的靈活運用,取決于批判、綜合、推理、懷疑、創新等高層次能力的養成。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早就提出過發現教學法,他認為,發現不僅僅局限于科學家發現人類未知領域的知識,也包括中小學學生用自己的頭腦發現對他自己是未知的知識——這里的關鍵,是學生用自己的頭腦發現未知,而不是教師和書本代替學生的未知,更不是教師反復講解和傳授給學生未知!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劉振天
(摘自《光明日報》)
教育最關鍵的問題,或者說最大的“痛處”,是教師問題。我一直認為,教師決定質量,誰站在講臺前誰就決定教育的品質。所以,要有好的教育質量,必須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和邊遠地區、薄弱學校任教,讓中國的教師隊伍主體真正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智慧,能夠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教育的生態——還沒有很好地形成全社會的教育共識。對于教育的常識,很多人知道得還不夠多;或者,他們對什么是好教育很清楚,也知道不能用分數衡量孩子的成長,但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幾乎所有家庭都要給孩子補課,要為孩子找個好學校。所以,應該提高全社會的教育素養,讓大家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知道人的內在發展規律和教育自身的規律,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朱永新
(摘自《中國教育報》)
步入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代,無論學生、家長和學校,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和挑戰,這就是——我們認知的教育符合這個年代嗎?我們期待和提供的教育能培養出勝任這個時代的人才嗎?教育的真諦,應該是幫孩子全面發展。
學生和家長不應再是簡單地追求升學或名校,而應更關注和選擇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學校和學習行為,幫助孩子發展健全的人格、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永不滿足的學習精神、終生探索和學習的能力,這樣也許學生在高考中成不了狀元,但他們養成的素養、習慣和能力可能幫助他們有健康快樂的人生,甚或成就事業的“狀元”。
學校不應再是一味去追逐各類學術指標或某種工程或扭曲的社會名頭,而要回歸教育本質,探索適應未來需求和社會環境的教育模式,幫學生和社會創造終生學習和探究的線上線下結合的超實體環境,為提升人們生活樂趣和價值去營造一種有吸引力的人生體驗新生態。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英國利物浦大學副校長 席酉民
(摘自《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