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鑫崔興波許林(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紅興隆分局八五三管理站,黑龍江 雙鴨山 558;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紅興隆分局五九七管理站,黑龍江 雙鴨山 558)
?
黑龍江撓力河濕地文化的現狀、保護與傳承
王廣鑫1崔興波2許林2
(1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紅興隆分局八五三管理站,黑龍江 雙鴨山 155811;2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紅興隆分局五九七管理站,黑龍江 雙鴨山 155811)
摘 要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黑龍江墾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這里孕育著特有的北大荒文化和極具代表性的農業文化、濕地文化。針對保護區濕地文化的重要性,對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獨特的濕地文化發展歷史與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對保護區濕地文化的開發、保護與傳承等方面,提出加強組織領導、做好社區共管、結合地域文化以及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強化宣傳等若干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撓力河;濕地文化;黑龍江濕地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高、生態功能最強的生態系統之一,濕地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濕地文化是在數千年人與自然、人與濕地的長期協調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濕地文化也是濕地及與其相關的周邊文化。濕地文化可分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的濕地文化是指,人類在與濕地互相依存的過程中所積累的與濕地相關的歷史、風俗、習慣、制度、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狹義的濕地文化是指,與濕地相關的文學創作、精神作品、舞蹈、音樂、繪畫、攝影、影視作品等(陳琦,2014)。
濕地文化在整體上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濕地文化具有時代性。由于濕地文化是伴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而演變的,所以在不同的時代,濕地文化會蘊含著不同的時代烙印,在歷史的洪流中,一直保持與時代整體文化相契合。第二是地域性。中國濕地總面積占全球濕地總面積的10%,濕地面積大,分布廣,不同的區域,濕地資源的分布、經濟文化發展程度有所不同,生產生活以及社會制度各異,這一系列的差異也就使濕地文化的地域性愈加明顯。中國濕地文化大致可分為東北濕地文化區、西北干旱濕地文化區、高原濕地文化區、黃河中下游濕地文化區、長江中下游濕地文化區、東南和南部濕地文化區、濱海濕地文化區等7個大區(齊建文等,2014)。每個區域的濕地文化都是該區域生態文化的重要部分。第三,濕地文化的發展性。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的不斷轉變,濕地文化也隨之得到不斷的發展,在人們合理利用濕地的前提下,濕地文化在保留精華的同時,也在不斷汲取濕地中的先進思想,形成進步的濕地文化理念。
1.1 撓力河自然保護區概況
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我國東北部邊陲,黑龍江省富錦市、寶清、饒河、撫遠三縣一市行政轄區內的農墾紅興隆、建三江分局。保護區沿撓力河東西分布,地理坐標為132°22′41″~ 134°10′24″, 北 緯46°30′10″~47°22′17″。保護區東西長180 km,撓力河主河道長165 km,最寬處13.5 km,最窄處4 km,總面積16萬hm2。保護區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中的“內陸濕地與水域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生境多樣,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共記錄有動物593種;其中脊椎動物6綱38目96科218屬373種,記錄有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6種,本區也是丹頂鶴、白枕鶴、東方白鸛、大天鵝等瀕危水鳥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保護區記錄有植物1 047種,包括森林、灌叢、草甸、沼澤、水生植被5個植被類型;記錄有國家級珍稀瀕危植物10種。在保護區管理上,撓力河自然保護區一直以“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為理念基礎,弘揚“北大荒精神”,強化濕地文化建設,社區共管保護活動。將保護區開發建設與濕地文化建設相結合,保護工作與社區共管相結合,提高生態保護意識,最大限度地提高保護區管理效率。
1.2 保護區的“北大荒”文化
撓力河保護區坐落于黑龍江墾區,從1946年,中國共產黨揭開了移民開發這片荒原的序幕,隨著大量的部隊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幾十萬知識青年援助北大荒以及民國期間數千萬齊魯人民移民北大荒,撓力河兩岸的黑土文化被不斷地沖擊、升華,北大荒文化隨之開始孕育。通過幾十年來的生產、生活,一群富有特殊使命的北大荒人及其后代,使這里逐漸形成了以“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融合“軍旅文化”“知情文化”“齊魯文化”以及黑土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成了具有墾區特色的北大荒文化。從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誕生于撓力河保護區雁窩島管理站境內的《荒原春夜》和《第一道腳印》等版畫名作,開辟了富有北大荒特色的版畫流派——“北大荒流派”,以及《雁飛塞北》《江畔朝陽》這樣的訴說撓力河保護區誘人風光以及撓力河人優秀品質的文學作品。此外,這里走出的一批作家、畫家、企業家、學者、科學家,他們為北大荒,為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著名表演藝術家姜昆、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書法家郭沫若、著名的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等文化界名流,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續寫過這里的誘人文化。他們的作品對這里也產生了很強的文化影響力,他們對豐富撓力河的“北大荒文化”,提升保護區的“北大荒文化”的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1.3 保護區的農業文化
近年來,大量的挹婁文化的農耕文物、遺址在撓力河保護區被發現,據考證早在距今1700-1800年以前的漢魏時期,滿族的先祖挹婁人,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原始的農業文化也隨著人類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起初的黑土文化、原始的農業文化也就隨之形成。在這種文化熏陶下,挹婁人不斷壯大,建立了大清王朝,奠定了中國遼闊的疆域,促進了東北各民族之間與中原的聯系與融合,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國家的強大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后期隨著北大荒拓荒建設,現代農業技術迅速充斥到這片土地上,這里逐漸形成了具有區域特性、歷史傳承性以及民間性的墾區特色農業文化。伴隨著我國國力的日益強大,農業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現今的保護區地域的農業文化、技術水平已經躍居全國首位。這里的農業文化不僅代表了東北地方的農業文化,這里的農業文化演替過程更可以說展現了中國的農業文化發展歷程。
2.1 社區共管,濕地文化深入人心
多年來,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直秉承“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以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為目標,開展具有周期性、常規性、年輕化的濕地文化宣傳活動。如撓力河保護區紅興隆分局紅旗嶺管理站所在的農墾紅興隆管理局紅旗嶺農場,每年二月二日和四月末都會以農場中小學生為主要活動對象,面向全社會舉辦“世界濕地日”和“愛鳥周”主題活動。通過現場發放宣傳單、放飛白鴿、保護濕地千人簽名活動、愛鳥護鳥講座、濕地觀鳥、投食等多種形式,進一步促進人們保護野生鳥類資源意識、普及鳥類基本知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作用,大大提高了人們保護濕地、愛護自然的主動性。
2.2 結合實際,開發特色濕地文化建設
由于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黑龍江,從濕地文化分區來看,屬于典型的東北濕地文化區,黑龍江濕地文化亞區,三江與嫩江平原濕地文化小區。這里具有特有的北方農耕文化,尤其是由于近現代經濟的發展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農墾文化。由于歷史和地理的獨特性,這里的濕地文化也就具備了農耕文化和它特有的北大荒文化特點。在撓力河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旅游規劃中,著重將保護區所在各個農場的本體文化元素包含在其中,如定位為“東北特色農業觀光”的五九七農場高產水稻展示區,將東北特色農業觀光和濕地觀光相結合;八五三農場的“河流濕地觀光”和水上歷史文化雕塑相結合。紅旗嶺農場千鳥湖景區在景區內部的觀鳥臺、觀景臺,更是把自然與科教融會貫通。撓力河保護區在發展建設過程中,將科普教育、生態保護、北大荒文化、農耕成果等多種文化元素蘊含其中,不僅進一步提高了人們對濕地文化的接受度,更大大加強了濕地保護的自覺性。
2.3 專人專管,結合“互聯網+”創新發展
為確保撓力河保護區長足有效的濕地文化建設推廣,結合當前“互聯網+”新形勢,在廣泛搜集保護區及周邊地區文化、生活等信息,建立保護區濕地文化大數據庫,通過開設“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官方微博、“撓力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微信公眾平臺、官方網站等多種形式,對保護區濕地文化相關建設項目、保護區特色產品項目等進行加工推廣,通過進一步拓寬宣傳渠道,保證保護區濕地文化建設項目的穩定發展及有效開發利用,從而完善撓力河保護區的管理。
3.1 多措并舉,增強濕地文化及保護意識
濕地的有效管理和保護是當前保護區迫在眉睫的問題。目前,人們普遍缺乏對濕地的認識和了解,更談不上知曉濕地文化。因此,加大濕地文化推廣強度,加強地區間的合作,強化社區共管,促進濕地文化與人類文化的交流、融合。通過網絡、電視、微博、微信等媒介廣泛宣傳,讓人們了解濕地文化,知曉濕地生態功能,增強生態意識,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保護濕地的主動性、濕地文化傳承的自發性。
3.2 因地制宜,濕地文化與地域文化有機結合
由于濕地文化所具有的地域性和創新性,各地在濕地文化開發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特性。從實際出發,根據各地域不同的人文、自然、歷時特點,結合各地經濟文化氛圍,進行針對性、特色性的濕地文化開發利用。如在黑龍江墾區,在具備東北文化區常規的少數民族文化、關東文化等以外,還具有獨特的北大荒文化。保護區在進行濕地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著重研究相關的文化發展方向,宣傳地區的特有文化,進一步加強濕地文化建設,以地域文化為紐帶,使濕地文化深入人心。
3.3 有機結合,將濕地文化融合到保護區發展項目中
濕地文化是保護區管理的重要內容,把濕地文化有機地利用到保護區發展建設項目中,為保護區發展提供無限的助力。保護區應大力挖掘自身的濕地文化,將自然生態景觀賦予更多的文化氣息,讓人們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在精神上也能得以熏陶。在保護區的發展建設項目中,應將濕地文化也考慮在內,讓保護區的基本建設項目更具有文化性,從基礎的土建項目升級為文化建設項目,讓保護區的建設項目在具備滿足工作實用性的基礎上,具備旅游開發的觀賞性和人文性。
3.4 加強領導,組建濕地文化建設專項小組
為了更好地宣傳濕地文化,保護區可組建濕地文化建設專項小組,完善濕地文化建設管理制度,小組內部成員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位,將濕地文化建設提到保護區建設重要的日程上來,為濕地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濕地文化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對濕地保護區的管理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美麗中國不可缺的重要環節。保護區建設過程中,要不斷發掘濕地文化,普及生態保護意識,打造人們心中的自然濕地生境,發展生態文明理念。總之,隨著保護區管理的日益發展,濕地文化的開發與利用,濕地文化建設項目的有序發展,社區共管的良好進展,將會為保護區管理工作開辟出一條更加寬敞的捷徑。
參考文獻
陳琦.2014.生態旅游視域下濕地文化開發與利用分析[J].南方農業,(8)15:102,106
齊建文,但維宇,但新球,等.2014.中國濕地文化分區研究[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33)2:60-64
doi:10.3969/j.issn.1673-3290.2016.02.09
收稿日期:2016-02-16
作者簡介:王廣鑫,男,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主要負責保護區宣教科研等方面工作。E-mail:china_wgx@163.com
Present Situati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Wetland Culture of Naoli River Nature Reserve in Heilongjiang
WANG Guang-Xin1CUI Xing-Bo2XU Lin2
(1 Heilongjiang Naoli Riv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853Sstation, Shuangyashan 155811, Heilongjiang;2 Heilongjiang Naoli Rriv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579 Station, Shuangyashan 155811, Heilongjiang)
AbstractNaoli Riv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ocat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China's largest wetland nature reserve, and it holds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and typical wetland culture representing agriculture culture.Considering the increasing signifcance of wetland culture in the nature reserve, a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unique wetland culture in the reserve.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wetland culture in the reserve,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enhancing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strengthening community co-management,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e and making full use of internet resources for public awareness raising.
Key wordsNaoli river; Wetland culture; Heilongjiang wet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