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陽 張 敏 張蓉蓉 付崇羅 胡家會
(山東省聊城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52059)
2011年版《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1]與2001年版《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2]相比,其前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評價建議等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深入研究這些變化,對于正確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全面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課程目標”是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2011年版課程標準表現為在實驗稿基礎上的保留、發揚和提高。作者對其中的課程目標修訂進行了初步探討,希望能為從事生物學教學的一線教師、教育研究人員等提供有益參考。
2011年版課程標準的文字撰寫更加科學、準確和簡潔,邏輯性更強。其中“前言”的第一自然段變化較大,例如,開始兩句由實驗稿的41個字改為“生物科學從20世紀中葉以來發展極為迅速,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更加簡潔、清晰;將“最為迅速”改為“極為迅速”,顯著增加了對生物學發展描述的科學性、準確性;將強調“在20世紀”改為“從20世紀中葉以來”,更加符合生物科學發展的實際。在第二自然段中,由“本標準”取代“新研制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用“生物科學教育”取代“現行生物教學”,刪除“并增加實踐環節”和增加“能夠對生物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一句。所有這些變化,使所描述的內容更加科學、準確、簡潔和符合邏輯。
在“課程性質”部分,將“農、林、牧、副、漁”簡化為“農林”,可能是因為牧、副、漁在學科分類中屬于農業或林業方面的知識內容,這樣可減少重復,厘清知識的層次。在“前言”的所有內容中,對課程性質描述進行了大幅度的擴展,提高了對課程性質的理解與敘述的科學性。通過對生物學與其他自然科學性質的比較,更加突出和明確了生物學課程的性質,對知識與能力、科學態度與思維習慣,以及生物學現象與規律的探究過程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些要求如實反映了生物學課程所具有的性質與特點。此外,用“生物科學和技術”取代“生物科學技術”,則是要求在強調生物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應用的同時,也不要忽視生物科學的應用與影響;用“自然”取代“大自然”、用“探索精神”取代“一定的探索精神”,其表述更為科學嚴謹;在實驗中,讓學生正確使用“常用工具”改為“用具”則更加通俗,切合實際。
在2011年版課程標準的知識目標中增加了“生物多樣性”的內容。由于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性,不僅表現在生物科學的科研領域,更突出表現在它的使用價值方面,生物的多樣性、復雜性的程度越高,越能更多、更好地為人類提供食物、醫藥、纖維、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工業原料,能更好地美化人們的生活環境,甚至創作的靈感;生物多樣性還是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穩定的基礎,要保持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穩定和發展,必須保持生物多樣性這一前提。通過生物學教學加強學生的生物多樣性教育,擴大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從小樹立他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也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的需要。
在能力目標方面,增加了“鑒別”課內外信息的內容,提高了目標要求和教學難度。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學生獲得課外信息的途徑增多,可控性減少,有利于和不利于學生學習及成長的信息隨手可得,再加上學生的鑒別能力有限,很容易給學生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在能力目標中明確提出了“鑒別”信息的能力。怎樣才能提高學生鑒別信息的能力呢?這就需要一線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教學藝術水平,通過不同途徑給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信息,讓學生有機會辨別真假好壞,在比較鑒別中提高他們的鑒別意識和課內外信息的鑒別能力。
課程標準是教學大綱科學化、規范化的發展產物,是編寫教材、實施教學、教育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具有法律效應。2011年版課程標準的制定,增加了教師使用標準的靈活性。例如,在描述課程性質時,認為“生物科學不僅是一個結構豐富的知識體系”,還是一個“探究過程”。其中可能包括兩個方面思考:一方面,說明對生物科學的認識過程是一個探究、深入的過程,是不斷從不知到知、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另一方面,生物學教學過程同樣是一個不斷發現、創新、完善的過程,更是一個“教學藝術”的加工與提高的過程。據此,該描述為生物學的探究學習、探究教學打下了基礎,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舞臺。
在課程設計思路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將“活動建議和案例”修訂為“活動建議”,并刪除了“案例”兩字,大大增加了教師對案例的選擇權和教學的靈活性。因為我國地理環境多樣、生物資源豐富,地區間教育發展不平衡、城鄉教育差別較大,教師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如果用同樣的案例進行教學,會給不同地區的教學創新帶來很大的不便,甚至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和達到應有的教學目標。從正文中刪除“案例”變成附錄的一部分,教師就能夠更好地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教選材,既擴大了教師的教學自主權、靈活性,同時也調動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為生物學教學的創新提供了空間和舞臺。
在2011年版課程標準中,將“培養愛祖國”改為“形成愛祖國”,體現了教育觀念的重大轉變。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自我實現是人類具有的一種天生動機,是一個人發展、擴充和成熟的趨力,即一個人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各種潛能的趨向。學生不是一個無能的弱者,一個接受的容器,一個邪惡的侏儒,更不是永遠處于底層的織布機,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塑造”有型的人,而是要創新一個和諧、真誠、信任、尊重、公平和理解等自由、生活的學習環境,要用欣賞、傾聽等方式完成與學生的交流,以便幫助學生達到其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
在“面向全體學生”部分,補充增加了“所有的初中學生都需要學習生物學,也可以學好生物學”,這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核心內容的充分體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充分肯定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認為人皆有其天賦的學習潛力,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首先認定每個學生均各有其天賦的學習潛在能力,保持學生的好奇心,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這一修改再次提醒生物學教師和教育研究人員,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放棄陳舊落后的、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的同時,還要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突出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生物科學不僅是一個結構豐富的知識體系,也包括了人類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探究過程,使生物學課程真正成為有別與其他自然科學領域的一門學科課程。2011年版課程標準進一步強調“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期待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在開發學生智力的同時,要通過生物學課程的學習“能夠對生物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為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打基礎。運用什么教學方法與手段才能達到這一要求,才能正確認識生物學課程的性質,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及時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領悟其精髓。
與2001年版課程標準(實驗稿)比較,2011年版課程標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生物科學及生物學教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改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符合由中國科學家參加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從1990年開始啟動,2000年宣布完成人類基因的草圖,2006年5月精確地完成全部計劃內容的發展狀態。既反映了人類基因組研究的最新進展,也豐富了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此外,將“動物體細胞克隆的成功”改為“動物高度分化的體細胞克隆獲得完整個體的成功”,同樣反映了動物克隆的最新研究進展。
在“前言”部分,2011年版課程標準在描述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時,將“生物科學”改為“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既突出了生物技術在解決這些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又突出了生物科學的基礎性及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這種改變反映了生物科學的一個發展方向,突出了生物學知識應用的重要性,對基礎課程,特別對選修課程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該部分在描述對學生的期望時增加了“環境意識”。環境意識是一個哲學概念,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都必須依賴環境提供的自然資源,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必然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都與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只有提高環境意識,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現狀才可能緩解,正確認識、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人類與環境才能和諧共處。因此,中學生物學教學中加強環境意識教育,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