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景新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初級中學 523120)
狐貍,從古到今,在中外的一些文學作品和傳說里,都是狡猾多詐、偷雞摸鴨、盡干壞事的家伙,因而人一般都不喜歡它。例如,《伊索寓言》里382個故事中狐貍的故事就有52則,這些狐貍有的巧舌如簧,有的善于調侃,有的見風使舵等。跟狐貍有關的成語有:狐鳴狗盜、狐朋狗黨(狐群狗黨)、狐朋狗友、狐鼠之徒、簡落狐貍、狐媚魘道、狐唱梟和、行若狐鼠、兩腳野狐、狐貍尾巴、城狐社鼠等,其中狐貍的形象沒一個好的。再如,《聊齋志異》和《封神演義》等作品中,狐貍以“狐妖”“狐仙”等形象出現,蠱惑人心。就這樣通過大量文學作品、傳說、影視作品等的塑造,狐貍就變得“形象不佳”,人人討厭。
其實,大自然中的狐貍并不是這樣的。它屬于哺乳綱食肉目犬科動物。它們靈活的耳朵能對聲音進行準確定位、嗅覺靈敏;修長的腿能夠快速奔跑,最高時速可達50 km/h,主要以魚、蚌、蝦、蟹、鼠類、鳥類、昆蟲類等小型動物為食,有時也采食一些植物,如漿果等。一只狐在冬季的幾個月里,可以吃掉1000多只田鼠。而一只田鼠在這段時間里能吃掉12 kg草。因此,也可說狐貍為羊、牛等間接提供了數量可觀的草食。科學家檢測了201只狐貍的胃及其糞便,發現194個胃里保留著小型嚙齒動物的殘渣,約占狐吃下食物的一半。看來狐貍還是功大于過的,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是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人們常把狐稱為狐貍,其實狐與貍是兩種不同的動物。貍又名貉,成語“一丘之貉”的“貉”,就是指這種動物。貍外貌很像狐,但腿短、尾巴蓬松、身體比狐肥胖,其貌可憎。而狐的機智和謹慎,還是很討人喜歡的。
其實,各類動物存在于食物鏈的某個環節,在自然界中都有其重要的作用,應該保護、愛護它們。作為生物學教師,有責任通過教學和實踐活動(例如,本校生物學科組在全校開展一次“為動物正名”的實踐活動,以改變學生對“狐貍”等動物的片面看法),培養學生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