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幼兒園 姚 佳
巧用低結構材料讓小班區角充滿生機
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幼兒園 姚 佳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幼兒教師可創設豐富的區域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經驗的需要,而區角創設就是環境,材料就是組成環境的元素。
低結構材料能夠激發幼兒想象,能創造多種玩法,且材料可來自于生活中隨手可取的廢舊物品中。幼兒可以憑著已有的生活經驗、感覺和想象,“在自得其樂中捕捉客觀世界的信息和要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對世界、對宇宙的態度”,對培養幼兒創造能力、嘗試精神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結構簡單
既然是低結構,那么它就是一個相對單一材質的個體。比如相對于礦泉水瓶,瓶蓋就是低結構材料,還有報紙、粘土、火柴棍、積木等等。
2.獲取方便
提供的低結構材料必須貼近孩子的生活,幼兒在日常生活對其也有一定的認識,能引起孩子生活經驗的回憶并滿足他們繼續探索的興趣。
3.可塑性強
使用的低結構材料要能制作成各種形象的日常用品和器具。比如:紙板可以制作成電視、洗衣機、冰箱等等。
4.安全性
提供的材料要特別注意安全,一些可能對幼兒造成生理、心理傷害的材料不能投放到區域環境中。比如玻璃瓶等。
5.兼顧環保
低結構材料很多都是生活中的廢棄物,不但可以廢物利用,還可以引導幼兒認識到保護環境、循環使用的重要性。
低結構素材可以只有一種,但成品卻千變萬化。投放的材料豐富程度可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活動質量,需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加強幼兒立體三維空間的能力和動手能力、能培養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團結協作意識。
我們選用報紙、布袋、瓶罐、衣服、筷子、棋牌、貝殼、棉花、紐扣等等多種可塑性強、不固定玩法原始材料投放到建構、美工、科學、數學、生活區、語言區、娃娃家等區角中去,不但豐富了區角環境還將低結構材料的玩法挖掘到最大化。
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我們教師應認真觀察了解孩子,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隨時添加材料和更換材料,同時也注重不同幼兒的發展,幼兒可以在活動時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個性進行自主選擇進行游戲,從實際經驗中,我們獲得了以下策略:
1.提供材料,不斷深入。
在“秋天里”的主題活動區角中,教師創設了“豆貼畫”的內容,并準備了木膠、大豆、畫上畫的紙盤等材料,孩子們一下就看明白了,并動手操作起來。一會兒,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完成了,他們就喊:這個太簡單了;而能力相對弱的孩子還饒有興致地忙碌著。教師為能力強的孩子提供了更多品種的豆子,他們在拼貼時就有挑戰了——有的是按照模式來排列拼貼成線條狀的,有的就用撒的方法拼貼成塊狀的。接著教師又提供了空的紙盤,讓他們自己畫,自己貼,結果還是有孩子愿意挑戰。而作品展示使孩子們參與的熱情越來越高。
2.適時等待,及時援助。
在幼兒自主選擇探索時,教師應少干預、少指導,多等待、多啟發、多援助。在自由活動時,發現曉丹和彤彤蹲在美工區旁邊專注的討論什么。
彤彤說:“曉丹,竹筐里的樹葉掉了一地,我們一起撿起來吧!”
曉彤說:“可是這么多的樹葉,我們倆要撿到什么時候呀?”
“那我們去叫其他小朋友和我們一起撿吧?”
“好呀!”不一會兒的時間小朋友們都過來把地上的樹葉撿起來一起裝進了籃子里,接著有許多幼兒都圍坐在草地上一起玩起落葉拼各種美麗的圖案了——有的拼成了太陽,有的拼成了一條美麗的金魚,有的還拼成了小烏龜……幼兒在活動時慢慢開始已經有了自己的主張,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會一起想辦法共同解決,這時的教師應隱退自己的主導地位,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材料與工具,如剪刀、即時貼、舊報紙等,成為一名傾聽者、觀察者、支持者。
3.情感宣泄,創造表現。
我們發現,越是年齡小的寶貝越是對陌生環境抗拒,從而產生恐慌神甚至哭鬧,使得活動沒有辦法進行,反之,熟悉、親近的氛圍會讓他們精神松弛、情緒愉悅。在主題活動“我愛我家”的開展中,孩子們收集來了許多媽媽圍巾,我們把這些圍巾一一展示在裝扮區中,孩子們在區角活動中盡情的用圍巾來裝扮自己,模仿媽媽上班、做飯、化妝的樣子。孩子們在活動中不僅嘗試了裝飾的方法,而且在給媽媽妝扮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的綁在頭發上,有的圍在脖子上,有的干脆系在腰上做腰帶……更重要的是一份濃濃的親情在此傳遞。
4.大膽替換,價值體現。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日趨關注,高結構、高價格但是功能單一的玩具漸漸在孩子們的身邊多了起來,我們從對孩子能力的發展角度出發,開發同一物品的多種“玩”法,即一物替代多物。在區角活動中我們投放了墊子、盒子、瓶子等請孩子們創造性地利用這些物品進行游戲,在與孩子們分享交流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對于墊子玩法有最多的創意,如:投擲——墊子最輕,對于小班孩子來說更容易些,它很軟所以最安全;搬運——在孩子搬運的過程過程中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按顏色要求配對,或者搬運距離的變化等;疊高——不僅可以讓孩子大膽疊放還可以引導孩子數一數被疊放的墊子有幾個,分別是什么顏色的;跳躍——把墊子放在地上讓孩子試著跳過去,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不同大小的墊子。孩子們的創意讓我們看到大膽替換的價值所在。
活動材料替換了專用運動器具等高結構玩具,而且,我們也發現替代的材料——墊子,比專用的體育鍛煉材料功能更多,更安全。他們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動作表征演繹著自己對生活事物的認識,對認知經驗內化后的重組與再現,充分發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5.功能發展,多元表達。
所謂功能發展是指一種材料發展幼兒的多種能力,其價值表現為多元性。內容包括:動作、語言、空間感、邏輯思維、數概念、知識經驗等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例如:我們在音樂區投放的瓶子、罐子、各種豆豆(綠豆、赤豆、白云豆)、小核桃等,當孩子們發現把這些裝進瓶子里或罐子里會發出不同而聲音時都迫不及待地參與到游戲中來。可是往瓶子里裝豆豆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們的瓶子寶寶怎么會發出聲音呀?為什么要往瓶子里裝和瓶子顏色一樣的豆豆?豆豆是裝進去了,可是瓶蓋怎么也擰不上,怎么辦?但是最后,當我們的孩子們跟著音樂快樂地揮動自己的“樂器”的時候,孩子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這笑容里有孩子們成功的喜悅。
在我們投放的材料中隱藏了多維的教育價值:小手肌肉的訓練、顏色的認識、大小的感知、探究意識的培養、音樂節奏的感知嘗試,當樂器完成后,孩子們還嘗試怎樣讓我們的瓶寶寶唱出不同的歌,有的寶寶嘗試著踢,有的兩兩互相滾,有的夾腳跳等等大動作的練習。一種游戲,多種價值,讓我們真正覺得簡單、有效又可以多方面促進孩子發展。
教育來源于生活,廢舊日用品、素材玩具等結構化程度相對較低的都屬于低結構材料,它們對幼兒游戲行為的限制也比較少,幼兒可憑借自己的經驗、能力、興趣,充分地想象并賦予材料獨特的意義,但低結構材料的適時適宜提供對于教師也有很大的挑戰,教師只有不斷地觀察、研究孩子,排查、挑選最適合的材料,才能使孩子在安全、有趣的的活動中學習、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