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里行走,我越走越敬畏,就連說話,也有了較大的改變,我不再急匆匆地不等別人的話說完就打斷插話,不再張口閉口就承諾或允諾……是的,認真,有時不僅是說話的方式和態度。
曾經,我對語言的作用和價值鮮有認識,總覺得說出去的僅是幾個字而已,但慢慢才知道,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我們所吐露的每個字,都附有自己的靈魂。2009年,某報社對我做采訪,采訪結束后,記者又詢問了一個細節,當時我對那個細節記憶模糊,就說下午給他發郵件詳細陳述。但那天下午,我很忙,沒有發郵件,其實,在忙碌的空隙里,我并不是忘記了那封郵件,而是自作主張地把發送郵件的時間改在了晚上。下午下班時,我接到記者的電話,他問:“韓老師,我到現在還沒有收到您的郵件,我在等您把信息補充完整后上版呢!”那一刻,我才意識到,下午和晚上的區別不僅是幾個小時,還有接受話語方的期待……從此之后,我便有了一種意識:要對說出去的話負責任。
對自己說出去的話負責任,是對別人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尊重。有一次,我在某學校作報告,中途休息,主持人說:“現在休息5分鐘……”一聽只有5分鐘的休息時間,我連忙詢問衛生間在哪里,因為5分鐘后我必須站在講臺上。主持人指派一名女教師帶我去。需要帶我去?距離一定比較遠了。果然,主持人說在校園的一個角落里。距離那么遠,我似乎泄氣了,便問主持人:“那么遠的距離,老師們5分鐘內能趕回來嗎?”主持人笑了笑說:“我隨口一說……”哦,我明白了。也許,他是想通過“5分鐘”的限制來表明中間休息的時間很短暫,但真的能起到這個作用嗎?老師們會不會覺得:廁所那么遠,5分鐘絕對回不來,既然大多數人都回不來,那么,我也不要著急了。這樣一拖,說不定反而會把休息時間拉,長呢。如果換成:“現在是10點鐘,我們休息15分鐘,10點15分我們準時開始下半場的講座?!边@樣調整后,老師們的休息時間貌似長了,但10點15分肯定能準點開始。
說話,一定要先考慮話語內容的可行性。明知不可行的話,就不要說,因為說了,也起不到作用。有一位同事,寒假前夕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這樣的:把本學期語文課本上所有的古文抄寫、背誦、翻譯3遍;把所有的生字生詞抄寫10遍;把所有的作者基本信息抄寫5遍;把所有的古詩詞背誦、默寫5遍……看到這份作業,我很吃驚:天吶,這么大的作業量,學生能完成嗎?當我這樣問她時,她輕描淡寫地說:“韓老師,反正我給他們布置的作業少點,他們也完不成……”哦,原來,老師是明知學生完不成還這樣布置的。那么,如果問學生為什么完不成作業,學生又該怎么回答呢?
我們對自己說的話一定要認真對待,同樣,對別人說的話,也要認真對待。有一次,我替某報刊轉發一篇征稿啟事,征稿的字數要求是“1000字,上下不超過100字”,可收到的稿件中,有的是2000多字,而有的只有600多字。這,又是把“1000字,上下不超過100字”的要求當成什么了?當然,如果老師們覺得其字數要求限制了自己文章意義的表達,完全可以為文章另謀出路。既然要給應征報刊投稿,首先要遵守該報刊的要求。
無論對待自己的話還是對待別人的話,我們都要認真。如果對別人承諾,就要先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兌現承諾;如果向別人提要求,也要考慮提的要求是否為難了對方……認真,不僅是一種態度,還是一種素養,一種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