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賞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和老師卻很是疑惑:自己的賞識為何會無端失靈?究其原因,是把賞識簡單地理解為表揚。其實,賞識并非如此簡單。
小博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語文課上,他背誦課文總是最快的;數學課上,他算題的速度和準確率無人能比。在課堂上,我一次又一次表揚小博,夸他非常聰明。后來有段時間,小博經常不完成作業,成績不斷下滑。我和他媽媽交流得知,小博以我的夸獎為榮,媽媽讓他做練習,他說這么簡單的題目不用做,自己是老師心目中最聰明的孩子,沒有必要下苦功夫。
經歷了這件事,我深深地感受到,面對孩子的優點和進步,賞識一定要講究技巧,一味地贊賞只會讓孩子充滿傲氣。教育要關注孩子的發展和成長,賞識應著眼于孩子的努力、細心、用功等可以變化的因素,讓孩子切切實實地看到自己的努力可以轉化為成功,讓他們在不斷的努力與成功的轉換中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臨近期末考試,我們常常會聽到家長和孩子之間這樣的對話:“寶貝,這次考試,如果你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媽媽就給你買你最喜歡的玩具!”不僅如此,平時很多家長將獎勵貨幣化,如:擦桌子1次2元,掃地1次3元,取快遞1次5元。很多家長還將此作為成功的經驗相互分享,因為,他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孩子的變化。
這些物質的獎勵,根本不是賞識教育,治標不治本。人的需求是多樣的、有層次的,其中精神的需求才是高層次的,對人的成長影響更深遠。因此,在賞識孩子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充分地尊重孩子,讓孩子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感受實現自我價值的樂趣。
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期末考試成績不是很理想,她牢騷滿腹:“我們這孩子,簡直不會答題,難怪出現那么多的錯誤,被扣了那么多分。”說到“那么”時,我分明能夠感受到她狠狠咬著牙關。“考試用馬組詞,其他同學寫‘小馬’,一分不丟,她偏偏寫什么‘汗馬功勞’,結果錯了兩個字,丟了分。我批評她,她爸爸卻說孩子寫的是成語。”
朋友看到孩子丟分就生氣,可以理解。但一年級的孩子,能夠從“馬”想到“汗馬功勞”的確不錯,也值得表揚。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我們要擦亮雙眼,撥開迷霧,幫孩子找到前行的方向。丟分固然可惜,但我們更要為孩子豐富的積累叫好,同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了解成語的意思,避免道聽途說、錯誤百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迷失方向。
三年級的語文課上,老師讓同學們把“花開了”這句話補充具體。“美麗的花完全開了”的答案得到了老師的贊賞,而另一個孩子的答案“花開了,像一顆顆五彩的小糖豆舒舒服服地躺在草地上”,因為有錯別字,令老師皺起了眉頭。
前一個答案極為標準,清晰準確,而后一個答案更具詩意,讀到這樣的句子,讓我們眼前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有時候,當孩子們掌握了太多的答題技巧時,他們的思維就被束縛了,丟失了創造性。面對孩子們充滿靈性的語言,我們要去欣賞,呵護那些閃爍的光點,因為,教育要成就的應該是孩子們的未來!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