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我剛回家就接到了巖的外婆打來的電話,從她斷斷續續的訴說中,我了解到:巖的父母在外打工,去年離婚了,法院將巖判給了父親,父親沒時間照管他,就將他托付給了大伯,然而巖的伯母不喜歡巖,處處為難他,外婆心疼不已,就將巖接過來與自己同住。但她沒有想到,就因為丟了一只小刺猬,巖就對外婆叫囂辱罵。外婆既生氣又委屈,于是便將電話打給了我。
我一邊安慰著她,一邊在心里不斷地自責,巖是今年轉學到我班上的。我記得他剛來時,雖然性格有些內向,但其他方面表現都不錯。我一直擔心因教材版本不同影響到巖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對他的思想教育。
第二天課堂上,我沒有教授新內容,而是給學生們念了一首詩:“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然后,我問學生是否知曉這首詩的作者,他們都搖頭茫然地看向我。于是我給他們講了一個關于這首詩的故事——
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小時候他一旦犯錯,母親就會嚴厲地教導他,有時候還會打他。當他成年之后,有一次他的母親又打他,他突然放聲大哭,他的母親很驚訝,問他為何哭泣,他回答說:“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我知道母親是為了教育我才這么做。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這說明母親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我奉養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從中來。”
孩子們都很認真地聽著我講述,我趁機問道:“大家知道伯俞為什么哭嗎?”學生們紛紛暢所欲言!“他看到母親老了,很傷心。”
“那你們覺得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再次問道。學生們又搶著回答:“孝子。”
“那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呢?”學生們紛紛討論,有的說對父母要有禮貌;有的說不能與父母頂嘴;有的說要好好學習……見他們討論得熱鬧非凡,我繼續說道:“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為了讓我們成人成才很不容易,作為子女,我們更應該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是現在,父母為了給你們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不得不背井離鄉出去打工,爺爺奶奶是爸爸媽媽的父母,他們老了,可為了自己的兒女,還要擔負起照顧孫輩的重任,那么我們該怎樣對待他們呢?”
我剛說完,孩子們又搶著回答:“應該像孝敬父母一樣孝敬他們。”我偷偷瞄了一眼巖,他也加入了討論,但又微微顯得有點不自然。我順勢利導:“那我們就比一比,看看誰做得好,我們就評他為‘孝心小標兵’。”
很快,我發現巖有了很大的變化,以前從不按時完成作業的他變得積極了,放學后便和小伙伴一起回家,從不逗留。一次,班上有位孩子過生日,每位學生都得到了一個小蛋糕。課后,孩子們都拿出蛋糕品嘗,巖卻將蛋糕放進桌肚里了,我問他為什么不吃,他露出羞澀的笑:“我想放學后帶回家給外婆嘗嘗。”聽到巖稚嫩的話語,看到他純真的面容,我仿佛看到了祖孫倆一起吃蛋糕的溫馨畫面。
幾周后,我再次接到巖的外婆打來的電話,她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跟我夸贊巖在家的表現:“老師,巖最近一段時間懂事多了,回家就做作業,還幫我擇菜、掃地,沒事還喜歡跟我講學校里發生的事兒,前段時間說是班上同學生日,他沒舍得吃蛋糕帶回來給我嘗了……老師,謝謝您,是您教導有方呀!”
聽到巖的外婆發自內心的笑聲,我感到很欣慰。我也不由得想,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用更敏銳的眼光去發現每個孩子在成長路上的不足,循循善誘,把他們培養戍一個有著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陽光少年!
(作者單位:湖北省棗陽市環城侯井小學)
(責任編輯 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