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寧 陸喜元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論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
劉建寧 陸喜元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廣泛吸納各種先進思想文化而逐漸形成和體現出來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精神品質和高度自覺意識。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具有指導思想的科學性、政治立場的人民性、理想信念的崇高性、黨性覺悟的自覺性、道德情操的無私性、意志品格的堅定性、心理狀態的純潔性、行為方式的先進性和工作作風的求實性等特點。
政黨精神為人民服務精神實事求是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團結進取精神愛國主義精神
關于政黨精神的概念,可謂見仁見智。廖志成從文化角度理解政黨精神,認為政黨精神應當等同于政黨的精神文化。“政黨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政黨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綱領路線、執政理念等”。[1]趙理富認為,政黨文化的要素包括意識形態(或說政治思想)、組織心理、制度規范、行為作風以及由此決定的政黨形象。[2]其中的意識形態(或說政治思想)、組織心理可以看作是政黨精神。根據陳水林對黨的精神財富的內在構成分析,把黨的精神劃分為三個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精神旗幟——理想信念、黨的精神支柱——意志力、黨的精神基礎——道德信條。[3]本文認為,政黨精神是在一定階級意識的指導下,圍繞國家政權而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形成和體現出的政黨的自覺意識,是政黨及其黨員潛在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精神境界、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等的升華。
有學者認為,就馬克思主義政黨而言,精神是指黨的“靈魂”,是黨的理論和思想活動、黨的意志力、黨的生機和活力、黨的風貌、黨的作風的總括。無論對一個人來說,還是對一個政黨來說,精神都是健康、信仰、志向、意志、毅力和韌性的綜合體現。[4]另外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品格。它集中反映了我們黨的先進思想、遠大追求、科學態度和堅強意志,是黨的事業生動實踐的理性升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結晶,是永葆黨的先進性的強大動力,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黨特有的政治優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4]
本文認為,要研究和界定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必須要把握以下幾個基本方面:
第一,必須正確理解“精神”的概念。在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概念界定的基礎上,這里只是強調一下:中國共產黨政黨精神屬于政黨自覺意識的范疇,不能把中國共產黨政黨精神泛化為一般意義上的政黨意識,也不能簡單地將政黨精神等同于政黨文化。換句話說,政黨精神比政黨意識和政黨文化的外延都要小,但卻是政黨的“靈魂”。
第二,必須明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性質、宗旨和奮斗目標。從政黨文化的角度看,政黨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政黨的意識形態,它集中表現在政黨的綱領上。政黨的綱領表達了黨指導思想、性質、宗旨和奮斗目標,是政黨成熟與否的
重要標志。就中國共產黨而言,政黨的綱領在中國共產黨黨章中都有明確的規定和說明。
第三,必須明確中國共產黨政黨建設的基本要求。政黨建設的基本要求,就是政黨自身組織的基本規范。如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新時期黨的建設必須堅決實現以下四項基本要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民主集中制。”這就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建設問題上特別關注其在政治上的總攬全局性、思想上的積極進取性、工作上的以人為本性和組織上的民主集中性。
第四,必須把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和現實方位。把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必須放在歷史的宏觀背景中去認識。這就需要在縱向上把握世界近現代歷史,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橫向上把握現階段的世情、國情、民情和黨情。有比較才有鑒別,中國共產黨與中外資產階級政黨、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曾經出現過或現在仍然存在的工人階級政黨、與中國現階段的各個民主黨派之間,都有不同的歷史進程。不同的歷史進程既是在不同的精神理念和精神世界活動中進行的,同時也顯示出不同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也有一定程度的區別。我們要在廣泛的比較中認識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地位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政黨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的演進和變遷。
第五,必須正確理解政黨精神、民族精神、國家精神、人民精神、軍人精神、先進分子的精神、領袖人物的精神等相關概念的關系。政黨精神與民族精神、國家精神、人民精神、軍人精神等精神的主體是有明顯區分的,它們分別代表不同主體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意識現象和精神風貌,分別對應的是黨魂、民族魂、國魂、軍魂等。當然,這些概念之間也有一定的聯系。如政黨精神既是民族精神在一定時期的提升,同時它也建立在一定的民族精神的基礎上,甚至可以成為一定時期的新的民族精神的代表,成為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所以,不能籠統地把所有的精神都歸入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
第六、必須正確理解中國共產黨政黨精神、中國革命精神、中國建設精神、中國改革開放精神以及中國共產黨政黨精神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等相關概念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政黨精神既包含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建設精神和改革開放精神,也是對這些精神的總括和更高層次的升華,是中國共產黨的為人民服務精神、實事求是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精神品質在不同時期的具體體現。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廣泛吸納各種先進思想文化而逐漸形成和體現出來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精神品質和高度自覺意識。
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不是人為設定的,而是中國共產黨在90多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不斷塑造和表現出來的,因而是客觀存在的。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既要對具體某個時期(時段、時代)、某些地域(地區)、黨領導下的某些群體(組織)、某些個人(典型人物、先進個人)、某個活動(會議、任務)等所體現出來的精神進行研究。如對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現象進行專題式和具體化研究;又要從這些具體的時段、地域、群體、個體、活動中走出來,從歷史縱深或更高層面挖掘和概括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
本文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可以劃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核心精神,即為人民服務精神,盡管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政黨精神有多種形式的表現,但貫穿始終的核心精神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為人民服務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甚至在未來,都應當是中國共產黨的核心政黨精神,它是貫穿于中國共產黨歷史進程的一條主線,是中國共產黨政黨精神的“靈魂的靈魂”。
第二個層面是中國共產黨政黨精神的核心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主體、不同活動中的具
體表現,可以稱為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政黨精神。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政黨精神,主要表現為實事求是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團結進取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等幾個層面,是為人民服務精神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具體表現。
中國共產黨政黨精神的特點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具有的、區別于其它任何政黨、政治組織、政治團體、政治人物的精神品質和自覺意識。這種精神品質和自覺意識具體表現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科學性、政治立場的人民性、理想信念的崇高性、黨性覺悟的自覺性、道德情操的無私性、意志品格的堅定性、心理狀態的純潔性、行為方式的先進性和工作作風的務實性等特點。
第一,指導思想的科學性
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種強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特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走中國人民自愿選擇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還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實現著自己指導思想的科學性和與時俱進性。[5]
第二,政治立場的人民性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性、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決定的。毛澤東將中國共產黨政黨精神的人民性集中濃縮在“為人民服務”上,并成其人民性的核心、靈魂、精髓和最高境界。鄧小平堅持“人民主體論”,確認“人民本位論”,提出生產力標準,把“人民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改革開放出發點和落腳點。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其人民性的最高體現和集中表達。胡錦濤的人民性思想集中體現在“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入黨章上憲法、“群眾利益無小事”、“珍惜每一個生命”和“體面勞動”、“尊嚴生活”上。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緊緊圍繞執政為了誰,執政依靠誰,如何執好政掌好權等重大課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其中包含諸多關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論述,在政治理念方面,賦予了人民主體地位以全新內涵,逐步形成和確立了自己的人民主體地位思想。
第三,理想信念的崇高性
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最美好的社會,實現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業。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5]盡管由理想變為現實的過程艱難、曲折、長期,但他們硬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執著前行,不僅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新中國,而且還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建設、發展的“中國道路”。
第四,黨性覺悟的自覺性
黨性,是指一個政黨固有的本質特性,也是一個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政黨是把本階級的利益和思想集中起來又化為行動的政治組織。在為本階級的利益進行的長期斗爭中,高度地、集中地發展了本階級的特性,從而形成政黨本身的特性,即黨性。所以,黨性是階級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現。[6]簡單地說,黨性就是一個政黨本身所固有的本性或特性。[7]中國共產黨的黨性是在革命實踐中,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對主觀世界的自我改造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第五,道德情操的無私性
社會主義道德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中國古代優良道德傳統的傳承與升華,是對中國革命道德傳統的直接繼承和發展。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在本質上是同一類型的道德,社會主義道德是共產主義道德在現階段的具體體現。共產主義道德不僅是人類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
根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表現為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只有不斷自覺培養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斷強化堅強而睿智的黨性,才能提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責任感和革命事業心,使中國共產黨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銳意進取。
第六,意志品格的堅定性
意志品格的堅定性是指在意志行動中能否堅持決定,百折不撓地克服困難和障礙,完成既定目標方面的意志品質。這是最能體現政黨及其成員意志的一種品質。所謂“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是意志堅定性的表現。中國共產黨意志品格的堅定性是中國共產黨能根據目標和理想信念的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目標和理想信念不變,直至達到目標。在遇到困難時,意志品格的堅定性能激勵中國共產黨樹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始終如一地完成意志行動;意志品格的堅定性能引導中國共產黨樹立起抵御各種誘惑的信心和決心,矢志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本色。
第七,心理狀態的純潔性
純潔的字面涵義是純粹清白,沒有污點,沒有私心。純潔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保持純潔性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運。中國共產黨的純潔性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目標、行為準則,是中國共產黨不變的追求和堅守;是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始終忠于黨、忠于組織并為之奮斗的純潔。中國共產黨的純潔性包括思想純潔、隊伍純潔、作風純潔、清正廉潔各個方面,能夠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與腐化,不變色、不變質。中國共產黨的純潔性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前進,隨著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而發展,因而是具體的、歷史的。
第八,行為方式的先進性
中國共產黨是作為一個政黨整體而存在的,其先進性也是從政黨整體來概括的,共產黨員作為具體的個人,其先進性屬于中國共產黨先進性整體的構成部分。按照正常理性的思維,人們一般都不會因為政黨成員的個體行為而否定這個黨的整體性質。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是從政黨層面來討論的,其具體構成必然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它需要由黨的意識形態、黨的組織、黨的制度和共產黨員為載體來體現,因此,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構成要素必須包括這四個方面的內容。[8]但我們同時認為,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更要表現在行為上。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階段的偉大實踐,就是其行為的集中體現。
第九,工作作風的務實性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認真踐行黨的宗旨,黨的工作就必須是實打實的,必須讓人民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因此,黨服務于人民群眾的各種工作都應是務實的,而不能玩花架子、不能空對空。如果黨在服務人民群眾的具體工作中不是求真務實、真抓實干,長期下去,輕者會造成黨群、干群關系緊張,重者必然會危及黨的長期執政地位。可以說黨的工作必須來不得半點虛假。由此,決定了在黨的具體工作過程中形成的工作作風也必須是務實的,應當是“真干事、干成事、不壞事”,腳踏實地、干事創業之工作態度與行為風格的鮮明體現。[9]
[1]廖志成.論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的內容體系構成[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8(4).
[2]趙理富.政黨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2(5).
[3]陳水林.中國共產黨精神財富的內容結構與傳承規律[J].黨史文苑,2008(6).
[4]李新生等.化解黨內“精神懈怠”危險的思考[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3(3).
[5]中國共產黨章程(十八大部分修改,2012年11月14日通過).
[6]黨性的含義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J].新長征,2013(8).
[7]孟祥馨.試論黨性、黨風和黨紀及其之間的關系[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1985(9).
[8]周友蘇.共產黨先進性與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關聯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3(5).
[9]張書林.論黨的工作作風的理論架構[J].長白學刊,2014(4).
D261
A
1007-9106(2016)12-0023-04
劉建寧(1979—),男,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甘肅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陸喜元(1974—),男,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甘肅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