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波 馬素萍
(南通開放大學 江蘇 南通 226006)
論社區教育是教育公共服務的應有要義
高洪波 馬素萍
(南通開放大學 江蘇 南通 226006)
教育公共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完備的教育公共服務是一個國家、地區和城市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標志。社區教育因其所具備的多樣性、全員性、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的廣泛性與靈活性等特點,已成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構建的重要途徑。從社區教育和教育公共服務的概念闡述出發,分析論述了教育公共服務除了包含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義務教育外,社區教育也是教育公共服務的應有要義。開展好社區教育有利于進一步滿足公共教育需求、推進教育公平,對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育公共服務 社區教育 終身教育 教育公平
自本世紀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在多次重要會議和有關文件精神中提出了要大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逐步擴大惠及全民、公平公正和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教育與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等重要作用,完備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是保障社會公平和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1]。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公共服務水平是國家、地區和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現代化水平重要的評價指標和關鍵標志。
我國社區教育經過近三十年來的發展,在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廣大民眾幸福感,促進和諧社會構建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當前,在我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社區教育雛形業已形成,社區教育所具備多樣性、廣泛性、靈活性等特點,決定了社區教育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學習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已成為社會共識。但就目前現狀而言,在社區教育是否應屬于教育公共服務的范疇仍存在著一定的誤區,一些觀點認為教育公共服務主要針對的是法律法規規定的學校教育,即主要面向義務教育,認為社區教育僅僅是課堂以外的教育,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事實上,社區教育對社區成員個人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社區教育是教育公共服務重要組成部分和應有要義,同時也是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一)社區教育
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學習型社會的形成離不開社會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社區教育作為在社區這一特定的地域和范圍內實施的社會教育,我國社區教育通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重要地位已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許多地方政府已將其納入了公共服務范疇。這些可從我國政府在近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及下發的眾多文件中都提出了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宏偉目標中窺見一斑。綜上所述,社區教育是“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2]。但毋庸置疑,當前社區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較多問題和瓶頸,如社區教育的相關職能與定位尚需進一步明確,有關體制機制及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各地社區教育發展不均衡等問題較為突出,當前社區教育與構建學習型社會的要求仍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二)教育公共服務
教育公共服務的概念是近代公共管理型政府興起的必然產物,已成為當今政府公共服務的主要領域之一。目前教育公共服務研究分類以應用經濟學對公共產品的分類方法為主,主流觀點是把教育公共服務產品視為一種消費,將教育公共服務劃分為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三種屬性。同時,由于教育公共服務的分類和范圍是動態變化的,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于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應的教育公共服務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差別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教育公共服務的理念,有助于政府相關教育政策由以往的一味關注效率轉變到不僅關注效率更加注重教育公平,真正體現和代表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從上述意義上而言,教育公共服務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地區和城市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重要的評價指標和關鍵標志。
黨的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教育應當優先發展,以推進教育公共服務為抓手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另外,在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對上述發展愿景進行了進一步強化和具體部署。這些都說明了我國開始重視教育效率和教育的公平為代表的教育現代化建設,而教育現代化實現離不開一個高水平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完備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之一[3],因此,探究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有關理論和實踐,更好地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社區教育是教育公共服務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滿足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作為教育公共服務重要組成部分的社區教育,其核心概念有兩個方面:第一,其目標是滿足社會教育公共需要;第二,是廣大民眾擁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4]。社區教育不是眾多教育概念替換和累加,而作為準公共產品的一種。政府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社區教育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將社區教育工作與基礎義務教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等教育形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納入國家教育事業的整體規劃,促進社區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克服時下社區教育理念和定位上的誤區,將社區教育作為實現終身教育的有效途徑,對當前構建政府相關部門為主導、社會組織和廣大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的終身教育體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轉型發展階段,學校教育與滿足社會進步和人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間的矛盾愈發突出,廣大民眾已不在滿足于物質生活的富足,追求個人發展與綜合素質提高的需求日益強烈,增加教育公共產品供給是當務之急。社區教育作為教育公共服務的有效手段之一,正是由于社區教育更貼近于廣大居民的教育需求,較之于學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都更多的承擔著終身教育的義務,就目前我國社區教育發展現狀而言距離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形式多樣的教育訴求相去較遠,社區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十分突出。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著力發展社區教育,以進一步滿足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們的終身教育需求,政府相關部門應在如何創新投入機制等方面做足文章,如鼓勵多元投入,吸引更多熱心社區教育的企業、團體和個人加入到社區教育產品的提供中來,不斷增加民眾選擇多樣化的教育產品的可能性,使社區教育在學習型社會建設中起到應有的作用,真正發揮其開展教育公共服務有效途徑的作用。
(二)基于教育公共服務理念,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有利于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社區教育與社區發展密切相關,它是一種不同于其他任何形式教育的大教育。社區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決定了社區教育是有效發揮教育公共服務功能的有效途徑與載體,是推進教育公共服務的有效途徑之一。
被喻為社會基本組成細胞的社區在當前我國和諧社會建設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5]。社區教育能夠通過協調各種教育因素和相關機構加強互動,使教育與社區密切相關,從這個角度而言,社區教育是一種“接地氣”的大教育,“全員、全程、全面”的社區教育的有效開展,能夠很好的起到提高廣大社區居民的素質,弘揚文明生活方式,提升廣大居民幸福感,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的作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處于重要的轉型期,社會矛盾在有些方面較為突出,社區教育可以有效地緩解這些矛盾,例如,幫助社區老年人消除內心孤獨、為青年人化解就業壓力,針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外來務工人員,可通過開展多層面的社區教育服務,如職業崗位培訓,為他們再就業創造條件。將社區教育與社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能,有利于社區矛盾的有效化解,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普惠社會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中心內容,實現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教育不公平,逐步實現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核心要義[5]。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教育公共服務除了具有服務性以外還應具備公平性和均等性,但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客觀存在的差異,使得當前我國教育公平不足的現象在各級各類教育中時有發生。而社區教育以社區廣大居民為惠及對象,為實現教育公平提供了有效解決路徑,因此。基于教育公共服務理念,大力推進社區教育有助于彌補由于我國教育體系的缺失和制度上的帶來的教育公平問題的缺陷,助推教育的公平性。
(三)基于教育公共服務理念,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有利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提升人們的綜合素質和幸福感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小康社會構建的逐漸深入,人們對公共文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以適應社會的進步和工作的需要,希望能夠接受便捷且豐富多彩的教育的訴求也愈來愈強烈,而要滿足這樣的教育需求僅憑傳統學校的教育形式是很難支撐的。政府作為教育公共服務的主體,是教育公共服務產品的主要提供者。社區教育以其獨特的針對性、廣泛性使得廣大社區居民時時處處學習成為了可能。正是由于社區教育更貼近于廣大居民的教育需求,政府相關部門應以當前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將社區教育作為實施教育公共服務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加強對社區教育財政投入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與政策傾斜,基于教育公共服務理念,有效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提升人們的綜合素質和幸福感。
精神文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涵,弘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時代要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思潮交織、匯聚、碰撞在一起,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產生著重大的影響,社會道德缺失現象客觀存在,昭示著亟待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中。而社區教育的終身性、全員性及廣泛性等特點使之成為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這些都進一步說明了社區教育是教育公共服務的應有要義,大力發展基于教育公共服務理念的社區教育勢在必行,理應是教育公共服務的應有要義。
[1]孫樹芳.論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公平正義建設[J].學術論壇,2012(11):11-14.
[2]任秀珍.形成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4):97-101.
[3]何鵬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4]褚宏啟,楊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則及其政策含義[J].教育研究,2008(1):10-16.
[5]董珈彤.和諧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吉林財經大學,2013.
G77
A
1007-9106(2016)11-0168-03
*本文為南通教育改革發展戰略性與政策性研究專項課題“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教育公共服務政策研究——以進一步改革完善社區教育為視角”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規劃課題“新時期我國社區教育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5-143Y)階段性研究成果;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滿意度測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SEW-Y-027)。
高洪波(1965—),男,碩士,南通開放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社區教育;馬素萍(1965—),女,南通開放大學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