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志
?
災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優勢社會工作
劉斌志
摘 要:在災后青少年心理重建過程中,優勢社會工作從生態系統的視角出發,堅持復原與增能的基本原則,通過對話、合作與信任的方式,強化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網絡,最終達成全人療愈。這不僅有利于克服青少年的消極情緒、挖掘青少年的潛能,更有利于促進青少年與社會的聯結,并提升社會工作者的服務效能。優勢社會工作運用于災后青少年心理重建,在堅持相信青少年的能力和改變、將優點作為介入焦點、將青少年看作自身問題的專家、以專業的助人關系為基礎、注重外展工作方式、發揮社區資源的作用五個基本原則基礎上,具體包括建立關系、優點評量、制定計劃、資源鏈接四個基本策略。
關鍵詞:優勢社會工作;災后青少年;心理重建
災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不僅包括消極地協助青少年舒緩心理危機和修復創傷心理,更包括如何促進其自我療愈潛能的復原力,使其能夠積極地與外界環境之間達成新的平衡,并能積極應對未來的新挑戰。但在災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實踐過程中,大部分心理專家的親臨輔導與治療對災后心理重建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各種隨意的“專業”心理治療活動,更有各種出于善意卻強迫性的心理干預活動。綜合來看,那種基于問題視角而開展的心理重建活動,無論是在理念、過程以及方式方法的適當性方面,還是最終的成效方面,都面臨著不斷增長的質疑,甚至導致對災區民眾的“二次心理傷害”①王曙光、[澳]丹芬妮·克茨:《神話敘事:災難心理重建的本土經驗》,《社會》,2013(6)。。因此,需要突破傳統問題視角的窠臼,從優勢社會工作出發創新災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
(一)問題視角的弊端及其出路
在面向個體和家庭服務的臨床社會工作領域,問題視角一直是主導的模式。針對災后青少年提供的心理重建服務,往往也是基于這樣一種問題視角:“災后青少年是心理問題的主體,也是遭受地震創傷的弱勢群體,而且是需要被干預和服務的對象。”這種問題視角也是一種缺乏視角,是以問題為核心,強調集中關注災后青少年所存在的各類心理和行為問題,在對災后青少年心理問題評估、分析和認定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心理衛生工作者外在專業介入與干預的方法和技巧,解決心理問題,撫平心理創傷,恢復正常的心理與社會功能。問題視角下的災后心理服務可以快速地緩解地震災害所帶來的心理沖擊和創傷,但也有可能進一步拉大服務提供者與災后青少年的距離,強化社會大眾和不同專家對災后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建構和社會標簽,并導致災后青少年的自我問題標簽,產生自我的無力感和對未來的絕望感,最終阻礙了災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目標的實現。
當前,歐美國家社會工作發展已經由問題模式向優勢觀點、由單一方法向整合通用模式、由注重臨床治療向社會支持轉向。社會工作更加強調服務對象的參與、自主以及自我發展,具體表現為如何發現和發掘服務對象的優勢與潛能。北美地區最早在心理衛生領域開展優勢社會工作的嘗試,以通過優勢潛能的挖掘挑戰傳統個人病理學的弊端,最后于20世紀80年代晚期被納入社會工作的實務取向當中,相應的代表人物包括:Dennis Saleebey、Charles Rapp以及Anne wrick等。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總結,Dennis Saleebey將優勢社會工作認定為:作為社會工作者所應該做的一切,在某種程度上要立足于發現和尋求、探索和利用服務對象的優勢與資源,協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他們的夢想,并面對他們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會主流的控制。①[美]Dennis Saleebey:《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李亞文、杜立婕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第4頁。
(二)優勢社會工作的核心要素
優勢社會工作深信人類自身具有潛藏的智慧和能力,即使是最卑微和遭受摧殘的個體,問題都不是其最主要的本質,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和付諸行動的勇敢才是其本質所在。基于此,優勢社會工作具有以下七個最基本的核心要素。一是復原。作為優勢社會工作的核心觀點和終極目標,復原并非沒有困難、創傷或者生命的負擔,而是個體在經歷逆境事件之后,通過重新整合自我態度、感受、價值、目標、技巧以及角色等,最終發現自我和提升自我的過程。二是復原力。優勢社會工作認為每個人都是一根彈簧,都具有天生的彈性,都有在遇到障礙和創傷后的自我療愈、修復與再生的能力。一般認為洞察力、獨立性、關系、主動性、創造力、幽默感和道德感是有助于個人復原力發揮的重要因素。②宋麗玉、施教裕:《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第48頁。三是增強權能。增強權能理論認為個體之所以處于無力、絕望與壓迫境地,主要是由于其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深藏的潛能未得到發揮。為此,需要從服務對象的心理層面、人際層面、社區以及政治層面,通過促進個體的自信心、行動力以及勝任能力,最終增強個體的自我掌控和自我發展能力。四是生態系統觀點。該觀點對于人的生存與發展堅持脈絡觀與交流觀,并強調人自身具有的積極生活經驗以及社會環境的支持作用,強調個人與環境的良性互動與相互依賴、共生共存的組織系統,并旨在維持個人與環境的正向交流關系以協助個人的發展。③聶玉梅、顧東輝:《增權理論在農村社會工作中的應用》,《理論探索》,2011(3)。五是社會支持網絡。社會支持網絡是指通過個人接觸而維持其社會認同,并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和服務、信息與新的社會接觸。而這些支持資源又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常用的分類方法將其分為來自親友、鄰居、同事、社區等非正式支持和來自專業人員以及政府制度性的正式支持,也有按照支持形式分為有形的、物質性的工具性支持和心理、情緒的情感性支持。六是全人療愈觀。優勢社會工作將個體當作一個自然的、全面的和獨特性的個體,相信其有自我療愈和發展的能力并激發其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全人療愈則意味著個體在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通過身心的整合與調適,去面對打擊、障礙和創傷,最終達成對個體心靈與身體的修復。七是通過對話、合作與信任達成個體的療愈和完整。所謂對話,即是在不同個體之間,透過謙虛而有愛的交流互動展現出具有治療性和支持性的同理心、認同、包容和理解,由此彌補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誤解和裂痕。所謂合作,則是指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一起工作時,需要用真誠去接納、尊重、欣賞、傾聽服務對象的聲音,盡量克服自身作為專家所帶來的壓迫性,通過共同行動和協商去制定服務計劃和行動。所謂信任,指的是社會工作者避免專家診斷的問題假設和疾病分類,摒棄懷疑和自我保護的心態,從內心相信服務對象的希望和行動力,相信通過努力能夠讓服務對象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一)相信災后青少年有能力去學習、成長和改變
地震災后青少年心理重建過程中,優勢社會工作的前提是社會工作者自身的信心,具體表現如下。一是相信災后青少年的能力,發現、肯定和稱贊他們參與緊急救援和災后重建的意愿和能力。社會工作者可以在同理和肯定災后青少年心理和情緒困惑的基礎上,用心發現他們在地震發生前在家庭互動中的角色以及地震發生后在緊急救援和災后重建中的參與行為,當面肯定他們對于家庭、他人以及社區的重要性和貢獻。即使在災后青少年沒有參與救援行動的時候,也要肯定他們存在這樣的意愿和動機,鼓勵并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做好。二是啟發和引導災后青少年的改變動機和希望。夢想和希望對于災后青少年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引領意義。社會工作者一方面需要通過各種形式與青少年一起描繪重建完成后災區的景象,越具體越好,以激發他們對未來生活目標的向往,從而增強心理重建的動機;另一方面也要對未來的目標采取客觀化策略,不做不切實際的幻想,并與青少年一起思考完成夢想可能需要的條件和資源。三是增強災后青少年的主動性和權能,而不是代替青少年做出決定。此時,社會工作者一方面要敏感自己的角色,要讓青少年成為災后心理重建的主角,由他們自己去構思夢想與制定計劃,而不是幫助甚至代替他們做出決定;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也要學會把握時機,在青少年尚未實現良好復原的時候,適當地為他們引介相應的資源,促成他們獲得更恰當的社會支持。四是通過適當的方式示范和教導災后青少年學習自我照顧和自我保護、維持生活和衛生整潔、有效人際溝通和互動等方面的技巧,以幫助他們能夠有效地與社會環境建立良好關系。尤其是對于那些家庭有特別需要的災后青少年而言,如何協助他們學會自我照顧、幫助家務、恰當的親子溝通和參與社區服務是十分重要的主題。①王玉香:《西方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歷史沿革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2(2)。五是維持改變和支持青少年的持續成長。心理重建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社會工作者既要幫助青少年排除成長過程中的障礙,引介相關資源,還要促成復原的可持續進行。六是重視改變的漣漪效應和成果擴散。在促成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優勢挖掘和復原過程之后,社會工作者要進一步促成青少年與家庭、家庭與社區以及社區與青少年之間的互動關系,在青少年能夠自信并積極投入家庭關系協調和社區服務的過程中,反過來也要促成家庭和社區對青少年的肯定和認可,并為災后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服務和成長機會。
(二)介入的焦點在于優點而不是問題和病理
優勢社會工作的心理重建,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超脫對于問題的關注,通過對服務對象自己和生活世界的解構來克服問題所帶來的負面意義,通過重新建構服務對象對自己以及未來生活的景象來增強其對當前生活的信心。因此,聚焦于優點而不是問題,會帶來一個全新的自我概念和世界景象。正所謂“一念之間,滄海桑田”。因此,需要做到:一是對于災后青少年當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肯定,主要是通過家訪或外展方法,了解青少年目前生活的家庭、社區以及社會互動狀況,了解青少年生活的公共設施、家庭生態環境、家庭關系、家庭經濟和生活狀況、個人成長歷程、學業成績、休閑娛樂嗜好以及日常行為事項等內容。通過挖掘這些靜態和動態系統中所具有的優點,讓青少年恢復其在地震前的日常生活功能,從而淡化地震所帶來的變遷和影響。二是通過回憶和分享災后青少年生命歷程中成功應對和值得驕傲的經歷,在回顧生命歷程中喚回過往正向處事經驗,重溫原有人生優點,提煉未來問題應對策略。三是協助災后青少年檢查自身及社會中大量負面語言所存在的影響,分析負面語言背后的社會文化脈絡,同時也可以分析家庭中其他成員負面語言的真正背后動機,消除災后青少年對災難、救援、家庭、重建以及其他相關事項的誤解,促進家庭之間的溝通與和解,引導青少年更多關注所具有的關系、資源以及實現未來夢想的行動。四是充分重視災后青少年所具有的各種人際關系的優勢。對于災后青少年而言,如果對逝去親人的哀思會帶來心理的消沉,可以更多引導其與同輩群體、救援官兵、社會服務人員的互動;如果對于外來人員的干預心存戒備,則可以更多地協助其與家庭成員、親戚朋友的互動;對于那些家庭親子關系不好的青少年,促進其學校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的發展也是一個恰當的策略。利用關鍵人物和有重要影響力的人際關系,也可以轉移災后青少年對問題的關注。五是通過與青少年一起制作家庭系統圖、社會生態系統圖,可以幫助災后青少年疏通已存的社會關系網絡,發現具有支持性資源的服務網絡,并重建新的社會支持網絡。在了解了社會支持網絡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其他專業人士的言語激勵促成青少年的動機激發。六是將發掘出來的優點具體化、增強化和持續化。所謂具體化,是通過文字、圖畫、故事、藝術以及語言等方式確認災后青少年具有的優點和資源①石林、陳芝蓉、王玉鳳:《藝術治療:培育地震孤兒同伴交往意識的新嘗試》,《南京社會科學》,2010(9)。;所謂增強化,是指通過行動倡導和鼓勵方法讓災后青少年由心動變成行動,將潛在優點和資源變現;所謂可持續化,是指社會工作者與災后青少年不斷回顧過往的改變成績,看到成長和進步,從而增強持續發展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三)強調災后青少年也是心理重建的專家
面對災后青少年,優勢社會工作通過以下方法促成其成為自身心理重建的專家:一是鼓勵和激發青少年分享當前的心理感受,并引導其敢于夢想并說出自己對未來的期許。對于災后青少年而言,未來的學業、家庭、職業、婚姻和家園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主題,社會工作者可以引導他們就這些主題的未來做分享,引導其樹立積極樂觀的態度。二是通過提供相關的信息和資源,幫助青少年把這些災后重建的夢想變為具體的行動目標,并讓他們討論目標的得失、利弊、優劣、先后以及可能發生的情況,并對目標實現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和討論,提升這些目標對于青少年的可及性。三是通過信息提供、行為示范、言語鼓勵以及行動倡導促進災后青少年自我思考,最終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和可能實現的目標。雖然很多時候災后青少年由于心理困境和悲觀失望,對于這些夢想構建和目標選擇非常被動,甚至采取退縮和敷衍了事的態度。社會工作者需要認識到復原力是一個循環往復和螺旋上升的過程,從優點評量和挖掘開始,尋找到那些最能讓災后青少年感興趣和動心的主題,比如親密的同伴關系、游戲特長、體育運動以及某科成績等。無論如何,社會工作者需要意識到,要想協助青少年走出災難創傷實現心理重建,必須依賴其自我的決定和自我負責,哪怕未來是一種失敗的場景,也需要讓青少年體會自我決定的過程。四是通過信息分享、溝通討論以及專家咨詢等方法,為青少年提供力所能及的資源鏈接和信息支持,并借由開放的討論和分析促成青少年的自我決策,并通過一定的儀式加以確認和鞏固。在做這些活動的時候,災后心理重建小組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彼此見證。五是社會工作者需要通過資源鏈接和協同陪伴,積極鼓勵和倡導青少年將目標和決策付諸行動。比如,為青少年組織小組活動、板房區環境清潔活動、課業輔導活動、親子互動小組、特長展示以及就業聯系介紹會等。
(四)以專業的助人關系為基本前提
在災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過程中,專業助人關系表現為個體的主動性和環境的支持性,具體可由以下路徑達成。一是通過親密坦誠的人際互動激發正向的人生經驗。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外展、小組工作以及會談等多種方式,自然地融入災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朋輩關系以及學校生活中,從不同層面探索他們所存在的優勢,并通過夢想的激發促使他們找到自己的長處和驕傲。比如,對于家庭關系不好的災后青少年而言,其獨立自主的學校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就成為優點的基礎。二是因人、因時、因事而異地為災后青少年示范人際溝通、日常生活的技巧。充分認識到青少年強調自尊、獨立意識增強的特征,通過示范而非強迫讓青少年認識到實現夢想需要掌握的能力和技巧。比如,可以通過小組游戲和社區技能大比拼的方式示范各種逃生、飲食、情緒宣泄、求職的技巧。三是要采取具體化的技巧,面向不同青少年采取不同的互動方式和內容。對于那些較為內向的青少年,可以采取個別訪談和家訪的方式;對于那些比較時尚的青少年則可以通過競賽和娛樂的方式進行;而對于那些年齡較小的兒童而言,一起玩樂和以游戲的方式開展較好。四是需要針對不同場域的青少年開展不同的溝通和服務方式,既可以通過家訪來了解家庭關系和氛圍,也可以通過電話和網絡來接觸一些較為隱秘的青少年或談論一些較為隱私的話題,還可以通過書信、日記、賀卡等方式來強化服務的正式性或鞏固服務的成果。①邊慧敏、楊旭、馮衛東:《社會工作介入災后恢復重建的框架及其因應策略》,《社會科學研究》,2013(5)。五是社會工作者可以適當運用坦誠的自我披露方式,以過來人的經驗達到促進同感和鼓勵的目的。這既可以通過自己負面的經驗疏導和釋放災后青少年的負面情緒和壓力,增進其自我應對問題的信心,還可以增進服務雙方的坦誠、信任、同理關心的建立,解除災后青少年對社工的防備、抗拒或依賴。六是通過適當的親身陪伴和心理支持強化“我們、一起、共同”的觀念,分享災后青少年的喜怒哀樂和每一步的成長,可以讓青少年在安全、支持的氛圍中勇敢地前行。
(五)認為外展是較佳的心理重建方式
在開展災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過程中,青少年的主動性、能動性、價值感等復原力要素是主要目標,但通過外展去了解、分析、介入和評估是主要方式和方法,具體可以做如下考慮。一是外展的地點不能僅限于服務中心或者辦公室內,而要深入災后青少年活躍的板房、學校、游戲廳、公園、體育館、街邊田頭、救助站、各類服務中心以及休閑場所等。二是外展的時間不要固定進行,要有彈性工作的時間安排,配合災后青少年的作息制度,在晚飯后開展家庭訪問、在課間或者午休時間開展學校社會工作、在工作時間面對游蕩青少年提供服務、利用非主課時間開展知識教育、在周末時間開展青少年小組活動或社區活動等。三是外展的服務對象不能緊緊圍繞青少年,而是要包括父母雙親、兄弟姊妹、學校師生、鄰里親友、朋友同輩、社區工作者以及各類志愿者等,從不同方面去了解、挖掘、激發災后青少年的優勢。②郭偉和、徐明心:《從抗逆力到抵抗:重建西方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優勢視角》,《思想戰線》,2013(5)。四是外展的單位要包括家庭、社區、學校等微觀、中觀系統,還要包括社會救助單位、相關電視媒體、政府管理部門等宏觀系統。五是外展的話題要適合青少年的生活和娛樂主題,從青少年喜聞樂見和正在流行的一些話題自然親近地切入溝通。六是外展所觀察的事項要全面而具體,比如對災后青少年的家訪活動,除了要了解其家庭成員、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家庭互動和家庭氛圍外,還需要了解家庭的擺設、衣食住行狀況以及家庭所處的地理環境等。
(六)將社區看作是一個心理重建的資源綠洲
地震災后,社區成為政府、機構以及民間救災資源的集中地和發放地,成為災后救助的基本單元。優勢社會工作的心理重建一方面強調從多面向挖掘社區心理救助資源,既要挖掘來自政府公務部門各類緊急救助和補助、醫療服務、心理咨詢服務、單位慰問、學校學費以及營養保障支持等正式資源,也要鏈接來自家人親友的心理和物質支持、左鄰右舍的勞力幫助、社區守望相助、志愿者服務以及各類慈善捐贈等非正式資源。尤其是對于災后青少年而言,來自外界的志愿者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和引領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開發和利用社區的心理救助資源,既要聯結、增強、共享和維持現有的各類資源,也要開發和建構新的資源形式,更要通過與其他社區合作鏈接新的心理救助資源網絡和形式。①張和清:《社會轉型與社區為本的社會工作》,《思想戰線》,2011(4)。
優勢視角的過程遵循關系建立、優點評量、建立目標、訂立個人工作計劃、具體資源鏈接以及評估結案等過程。而激發改變動機、增強權能、資源鏈接始終成為心理重建的主要目標。具體來說,優勢視角下的災后青少年心理重建包括以下策略。
(一)建立關系
優勢視角下的專業關系建立與羅杰斯的人本中心治療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強調服務者自身的價值和態度,強調服務對象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具體來說,一是接納,表現為非評判、非指責、非埋怨的言行舉止,并真誠地愿意花時間去傾聽和了解地震中每一個青少年的故事、心情和經歷。二是安全,即是要第一時間通過身心保護和財產保全降低災后青少年心理上的恐懼、擔憂、害怕和自責情緒,促進其對自我情緒的接納以及對外在環境的控制等。三是協助,即是要通過提供充分的信息咨詢、知識教育、專業咨詢以及行動倡導協助災后青少年能及時獲得外來資源協助。四是關懷,即是要無條件地給予支持和照顧,讓災后青少年感覺到他人陪伴和關心的溫暖。五是正向引導,即是要樹立美好的未來愿景并使之成為大家接受的目標。六是激勵,即是要通過非理性信念的檢查和辯論,增強青少年的正面情緒和動力。七是平等地與青少年溝通,避免專家身份。八是尊重青少年自我決定的能力。九是從內心里真正相信青少年能夠從過往經歷中學習面對今后生活的能力,并愿意為他們的選擇提供更多機會。十是服務愿意與青少年共同分享自我的成功和失敗,并促進情緒的雙向互動。十一是服務要與災后青少年共同經歷、共同體會、共同發現、共同行動和共同成長。十二是成長,即是指所有的行為目的旨在促進青少年的身心成長,而不是其問題解決,歸根到底是復原力的激發和實現。十三是增強,即是要擴大并延伸災后青少年內外的各種優勢,而不僅僅限于維持和利用這些資源。十四是一致,即是要做到彼此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十五是感謝,即社會工作者也需要感謝災后青少年給予我們的信任、分享和共同行動的機會。
(二)優點評量
開展災后青少年的優點評量,既要發揮青少年個人內在的優勢和潛能,更需要注重其外在環境的支持作用;既要重視青少年個體技能的提升,更需要營造一個安全和支持性的氛圍。因此,有效評量災后青少年的優點,需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一是通過氛圍營造技巧,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傾聽災后青少年的心聲并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反饋,通過治療性溝通提供心理支持,為青少年提供適當的情緒舒緩和宣泄。在此基礎上營造一個安全、放松和支持的工作氛圍。二是要以輕松愉快的方式適當地引導災后青少年了解優勢視角的理念,并能夠愿意參與優點的評量。三是要選擇適當的優點評量表,服務者自己需要有一份較為規范和標準的優點評量指標體系,同時也要給青少年一份簡單明了的優點評估量表,以鼓勵青少年對優點評量產生興趣。四是通過邀請、鼓勵和倡導等方式引導災后青少年由“現在”或“未來”開始,激發青少年對未來的念想和興趣,尤其是要引導青少年展望對重建后的希望和夢想,可以通過“我的夢想”活動來加以引導。這主要是幫助青少年超越當前所存在的困境,樹立克服困難和超越心理創傷的信心。五是積極培養青少年梳理自我和社會關系的技能,提升其自我建立和表達高期望的能力,協助青少年掌握適當的優點評量的方法,并在服務者引導下羅列自身存在的優勢。六是服務者與青少年共同就羅列出的優點進行討論與商量,確定優點后錄入電腦并以一定的形式加以強化。七是完善評量出的優點,并使優點更加明確和具體,最好是以具體的時間、地點、頻率、事件以及形式來加以明確。八是服務者與災后青少年選擇一個具體的領域將優點有效地貫徹,并將優點細化為一個具體的工作目標和事件。
在服務者與災后青少年一起進行優點評量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多種方式和方法。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使用定量的方法,提供一個關于優點評量的表格或者量表,以讓災后青少年在適當的位置選擇畫鉤,并由此拓展青少年看待自身優點的視野和框架。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定性的方法,通過觀察和問話來引導青少年認識自身在災后存在的各種優勢。①宋麗玉、施教裕:《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第374-375頁。
(三)制定計劃
優勢視角不斷強調計劃目標的確定,更強調計劃制定的策略。對于災后青少年而言,服務計劃的制定需要充分注重以下幾個策略。一是服務計劃要由優點評量衍生而出,強調服務計劃的制定要聚焦于如何肯定、挖掘和提升災后青少年所具有的優勢和能量,通過優勢的激發來促進問題的解決。二是要以青少年自身的語言陳述來表達計劃的內容,將災后青少年的思維由“要我改變”改為“我要改變”,從而達到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三是強調制定計劃過程中的接納、不批判、探索和同感,從而最大限度地看到災后青少年所存在的可能優勢和服務發展方向。四是提供災后青少年多樣性選擇以增強其權能激發。這既可以通過重新標簽(重新建構策略)的方式來消除大規模的地震恐慌對青少年的壓力;也可以通過自我披露、信息提供等方式增強災后青少年獨立思考,促進其多樣性的思維和行為產生。②潘澤泉、黃業茂:《殘疾人家庭個案社會工作:基于優勢視角的干預策略與本土化實踐》,《湖南社會科學》,2013(1)。
災后青少年服務計劃的制定,可以采取多樣性的促進目標形成的對話方法。首先是焦點解決會談法,可以透過一些問話技巧促進災后青少年發掘自身優勢并形成目標。一方面,當災后青少年糾結于地震所造成的心理創傷的時候,服務者除了表達真誠的關心和同理心之外,可以通過詢問如果沒有地震的“例外狀況”來引導其思維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以協助青少年思考自己的生命、理想以及希望并沒有因為地震而喪失和受到影響。另一方面,還可以在確定災后青少年沒有處于緊急危機的情況下,引導其想象災后恢復重建的生活和心理狀態,通過對未來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強調來增強其克服當前心理困境的信心。
除了焦點解決會談法外,還可以通過敘事療法的外部化技巧來將地震以及心理創傷從災后青少年的生活中隔離,從而盡量淡化和減輕地震所帶來的心理創傷。這也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技巧來加以達成。一是促使災后青少年找出自己的優勢,發展出一個“具有優勢”的自己,并且認識到自己的內部存在感以及地震所帶來創傷的外在感。二是在地震心理創傷外化之后,強化災后青少年的抗逆力,從而積極主動地與地震及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做斗爭。三是協助災后青少年強化利用自身優勢克服困境的能力,并將之變為計劃的重要部分。①黃海:《田野個案與敘事解釋在青少年研究中的意義和價值》,《當代青年研究》,2009(6)。
(四)資源鏈接
不論在正式還是在非正式網絡關系中,其所提供的都不一定是正面的支持,既然協助災后青少年的目標是提升其自我功能,或是提升其主體性,自我功能或主體性的發揮,依賴于青少年所具備的社區資源以及自己解決問題或改變環境的意義感。因此,社會工作者需要通過以下幾種策略扮演資源媒介與統整的角色。一是運用優點評量(希望花田)協助災后青少年回顧與整理自己成功運用非正式資源的正面經驗。特別是在花田中,分成許多不同的領域,諸如日常生活、財務/保險、社會支持、健康、法律等面向,提醒災后青少年是如何運用資源,努力走至今日的,如此一來,某些網絡關系,資源以及運用資源的方法,就會一一浮現,對災后青少年而言,將是一個重要的激勵。二是建立自助團體或是互助團體,協助某些災后青少年互助,讓災后青少年彼此支持、鼓勵,形成另一非正式資源網絡。通過互助團體的發展,可以讓災后青少年認識到自己并不是悲苦不幸的人,仍然有一群與自己一起戰斗的人存在,并在彼此鼓勵中不斷增強其自我功能。②彭善民:《篆刻藝術小組:戒毒社會工作的本土創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7)。三是協助災后青少年修補與周邊不同群體的關系。可先評估這些關系對災后青少年的重要性,以及恢復的可能性。若是兩者均為正面,就可考慮運用某些方式,切入此種關系,以及做部分的修補。四是與災后青少年的非正式支持網絡(家人或朋友)建立聯系并一起開展各項服務工作。針對災后青少年缺乏安全感的特征,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陪伴與災后青少年建立關系,并與其各種非正式社會資源一起找出協助青少年的優勢或資源,使其獲得更多突破困境的力量。五是運用社區中關鍵事件和人物的支持。地震災區是一個文化和傳統相對較為豐富的社區,災后青少年所在村寨中諸如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等親屬鄰居、村里干事、社區協會理事長以及各類救災人員等,都可以成為可以利用的資源和優勢。
誠然,地震所帶來的家園損毀與身心創傷乃是任何人都不希望的遭遇,但卻有青少年在如此常人難以想象的災難面前,憑借內心重生的信念以及對生活的適應和堅韌,在苦難中結出美麗的花朵,真正展現出優勢社會工作的魅力。通過優勢社會工作協助災后心理重建,不僅有利于青少年克服地震所導致的消極情緒和自我評價,在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行動中化解震災所帶來的心理解離;也有利于發掘災后青少年潛藏的能量和希望,提升其自我價值、自我效能、自我掌控以及生存意義感;還有利于青少年積極與社會環境互動,發掘社會環境中存在的各種資源,將現實的困境轉變為發展的轉機;更有利于社會工作者克服職業倦怠,與青少年建立充滿信任合作、信心熱情與勃勃生機的專業關系,增強服務成效。因此,災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必須更多地關注青少年身心以及社會層面的優勢與能量,在同行中尊重他們、欣賞他們、激勵他們、成就他們,真正達成災后心理重建目標的實現。
□社會政策
(責任編輯:方 舒)
Te Strengths Social Work in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fter Disaster
LIU Bin-zhi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fter disaster, strength social work persists in the views of ecological systems and the principle of resiliency and emporment, and strengthens the adolescent social support network by dialogue, cooperation and trust, and reaches a whole personal healing lastly. Tha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overcome adolescent negative emotions and develop his/her potential, but also contribute to connect adolescent with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service effciency of social worker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fve principles including believing adolescent ability of change, focusing on adolescent strengths, thinking of adolescent as his/her own expert, founding on professional help relationship, emphasizing of the work method of out-door, and playing the rol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there are four basic strateg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fter disaster in the views of strength perspective, including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assessing adolescent advantages, making the plan and linking resources.
Key words:strengths social work; adolescent after disaster; psyc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作者簡介:劉斌志,重慶師范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青少年社會工作。(重慶,40133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震后災區青少年心理重建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09CSH03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