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黃 君
?
福利資源整合與服務供給
——基于T小學留守兒童服務項目的研究
陳玲黃君
摘 要:留守兒童服務實踐中存在資源分散匱乏、可獲得性弱等問題,通過福利服務項目整合資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本文在福利治理的視角下分析留守兒童服務項目整合資源的途徑。行動研究發現,以留守兒童服務項目為立足點,能夠有效整合來自政府、學校、群團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及企業等方面的福利服務資源,拓寬留守兒童福利服務的供給來源,滿足留守兒童多元的福利需要。但是由于項目本身的周期性、項目內容的特點以及政策支持的缺乏,服務項目整合的資源仍然未能持續有效地回應留守兒童群體的福利需要。服務項目的資源整合只是一種權宜之計,根本上還需要建構完善的兒童福利制度體系來保障留守兒童的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福利資源整合;福利服務提供;留守兒童;福利治理
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留守兒童群體的關愛和保護力度,兒童福利事業發展成效日益顯著。2015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①袁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03/ c1001-27772701-2.html,2016-11-03。提出,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實現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目標。2016年2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②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l,2016-02-14。,明確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進行安排和部署,各地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加強留守兒童服務的政策,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兒童福利政策體系。現行的兒童福利政策強調政府在兒童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個體、企業、社會組織以及慈善機構等社會力量并沒有充分調動起來①王雪梅:《兒童福利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兒童服務專業化程度較低。②陸士楨、王蕾:《談我國弱勢兒童福利制度的發展》,《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彭華民③彭華民:《中國組合式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的構建》,《學術月刊》,2011(10)。在《中國組合式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的構建》中指出,中國的福利從過去的“補缺型”轉型到以普惠型福利為主,選擇型福利為輔的組合式適度普惠型福利模式。在這一背景下,兒童的福利服務強調通過培育社會組織,建立多元的兒童福利服務體系來保障兒童的成長和發展。④行紅芳:《從一元到多元:困境兒童福利體系建構》,《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劉繼同⑤劉繼同:《中國兒童福利時代的戰略構想》,《學?!?,2012(2)。在《中國兒童福利時代的戰略構想》中提出,創建副部級的“國家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局”來統領兒童福利服務事業的發展。以上這些都是從理論層面探討兒童(包括留守兒童)福利體系的建構和服務的供給。但是由于承擔兒童服務的責任分散在團委、婦聯、關工委、民政、司法等各個部門和領域,各行政單位體制之間的行政管理體制不順,導致兒童福利服務資源呈現碎片化的形式。相關政策落地的可操作性空間有限,政策內容的執行之間存在差距等原因,導致兒童福利服務資源可及性低。近年來留守兒童的傷害事件不斷見諸報端⑥近年來留守兒童傷害事件主要有:2015年8月3日晚,貴州畢節市納雍縣勺窩鄉水溝村兩名留守兒童在家中身中數刀被殺身亡;2015年6月9日,畢節七星關區4名留守兒童在家中喝農藥中毒,經搶救無效死亡,年齡最小的5歲,最大的13歲;2015年5月,畢節市大方縣瓢井鎮中寨村小學學前班多名幼女被猥褻一事案發,至少確定有7名女童被韋會平猥褻并報案;2014年4月21日,畢節七星關區12名留守女童遭教師強暴;2013年12月13日,畢節七星關區一農用車失控撞死5名小學生;2012年11月16日,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5名流浪兒童為避寒,躲入垃圾箱烤火被悶死。,如何在實踐過程中優化留守兒童福利資源的供給和傳送機制還面臨著重大挑戰。
本研究運用行動研究方法,研究者以項目設計者及督導的身份全程參與T小學留守兒童社會服務項目的實施和研究。研究者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福利服務資源的整合和傳送機制與渠道,探索以服務項目為著力點的資源整合方式和服務供給方式,闡釋社會服務項目作為資源整合和福利服務提供的橋梁功能的優勢與不足,從而為更好地促進和保障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可能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法。行動研究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被廣泛應用于教育研究、社區發展研究、組織研究、心理研究等眾多的研究領域。⑦李小云、齊顧波、徐秀麗:《行動研究:一種新的研究范式?》,《中國農村觀察》,2008(1)。Baskerville et al(1999)⑧Baskerville R, Pries-Heje J. “Grounded action research: a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IT in practice”.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1999, 9(1): 1-23.研究指出,行動研究是研究人員、實際工作者與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合作,在實際參與工作過程發現問題并進行干預解決。在復雜的社會情境研究中,實證研究往往不能有效呈現真實的狀況,行動研究則能夠在參與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干預,并在這個過程中進行研究反思。此外,行動研究能夠更好地推動對科學知識服務有需要的人群。根據行動研究的側重點不同,行動研究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一是行動研究分為行動者運用科學方法對自己行動進行的研究;二是行動者為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三是行動者對自己的實踐進行批判性反思。①陳向明:《什么是“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2)。在實際的研究中,研究者可能會同時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
本研究是筆者全程參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示范項目”②此項目是2014年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示范項目。時進行的研究。此項目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是在對留守兒童需求調查評估的基礎上,為留守兒童提供正向成長引導,情感支持、安全知識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家庭監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服務;二是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充分整合多方資源,探索建立多部門聯動的留守兒童服務機制,促進留守兒童服務工作的開展。本項目從2014年2月開始實施,至2015年2月結束。③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服務項目結束后,由于該項目的服務成效突出,影響較大,繼續得到了省公益創投協會、市民政局、市救助管理站以及地方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資金支持,目前該項目仍在持續運行。研究者作為項目的設計者和服務實施的督導者全程參與了該項目的實施,詳細了解T小學留守兒童服務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及其各服務主體及服務對象的情況。為了更好地把握服務的目標及服務成效,研究者通過前期的基線調查,了解T小學留守兒童的基本現狀及其需要,然后根據留守兒童及其家庭的需要設計整個服務項目方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注重與工作人員一起參與統籌協調項目資源的運作,共同整合轄區內能夠動員的資源為T小學留守兒童提供適合他們需要的服務活動。項目結束后,研究者對接受服務的留守兒童及工作人員進行評估和訪談,了解項目實施的成效及資源整合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并做好過程資料的收集和詳細的記錄工作。
(二)理論視角
兒童福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安排,與福利提供主體的家庭、社區、社會組織和國家有著緊密的聯系。不同的福利提供主體由于其地位和作用不同,在兒童福利服務提供中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社會工作服務是福利輸送渠道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與各主體進行交往互動,整合各方面的資源為服務對象帶來利益最優質的服務。福利治理(welfare governance)是伴隨著福利國家危機及改革浪潮出現的概念,直接的理論來源是福利多元主義。相對于福利多元主義而言,福利治理更加關注不同責任主體之間的關系和互動,注重研究不同主體之間權力關系的轉換形式以及福利服務的傳遞制度和實踐方式。④范斌:《中國兒童福利制度重構與福利治理之可能》,《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5)。福利治理的核心議題在人類福利的提升道路上,經由不同行動主體的介入、權力/權威形式的轉型及作用機制的融合來實現福利目標的路徑突破⑤韓央迪:《從福利多元主義到福利治理:福利改革的路徑演化》,《國外社會科學》,2012(2)。,是通過福利系統中各個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及權力關系的轉換,以實現福利制度目標,提升人類福祉的過程。福利治理視角與通過設立服務項目來整合福利資源的實踐具有相似之處,能夠很好地解釋項目資源整合的實踐。
福利治理視角下的留守兒童社會服務項目的資源整合和服務提供,實際上是強調國家、家庭、社會以及個體等主體共同參與留守兒童福利服務的工作中來,注重社會中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和服務提供。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護體系的重構,是要突破舊的留守兒童社會保護制度不完善,保護組織體系不嚴密,保護力量單一,保護力度薄弱等問題,強調通過整合涉及留守兒童社會保護的各部門資源,推動跨部門的合作,銜接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健全兒童福利服務的組織體系,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社會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重新整合留守兒童的社會服務福利資源。
(一)留守兒童的需要評估
需要為導向的項目方案設計及服務內容的開展是以人為本原則的體現,它的核心是將社會服務的目標定位由國家為本轉向以服務對象的需要為本。留守兒童服務項目的方案設計和服務內容開展應緊緊圍繞留守兒童的身心特點及其內在的心理需要,而資源的整合也相應圍繞這一群體及其家庭的需要展開。留守兒童的多樣性需要是由不同主體提供滿足物的,兒童福利制度只是其中的一個制度。國家建立滿足需要的社會福利制度必須和市場、家庭、社區以及民間社會協調,各種社會組織都可能是滿足社會成員需要的提供者。①彭華民:《論需要為本的中國社會福利轉型的目標定位》,《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因此,滿足服務對象需要是中國本土社會工作模式建立的至高無上原則。②彭華民:《需要為本的中國本土社會工作模式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10(3)。整合社會資源,建立以留守兒童需要為本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是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T小學位于鄂中南部地區的荊州市太湖港鎮上,城鎮中80%的勞動力人口都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在村鎮生活。項目組通過前期的基線調查了解到,T小學6—18歲的留守兒童一共有354人,大部分是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有少部分是跟隨其他親戚一起生活。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支持下,項目組成員一共招募了120名留守兒童作為服務對象。為了解留守兒童的真實需要,研究者對高年級的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對低年級和部分高年級的兒童及其任課老師進行深入個案訪談。基于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研究者認為這些留守兒童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成長與發展需要
120名留守兒童的年齡大部分在9—15歲之間。根據問卷調查及深入的個案訪談,研究者發現留守兒童群體存在一些心理和行為偏差,他們自卑感較強、缺乏人際交往的勇氣和技巧,很少參加學校開展的一些文化娛樂活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很難找到能夠傾訴煩惱的親戚和朋友;67%的留守兒童認為不敢與陌生人交流;53%的留守兒童感覺自己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不知道怎么向同學和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另外,在深入訪談中我們了解到,一些留守兒童在學校生活中曾受到過高年級學生的欺凌和恐嚇,但不知道該怎么辦,甚至有的兒童出現恐懼心理、不想再上學,而且他們也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作為留守兒童群體,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其他兒童要好,但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調適及危機應對方面呈現出明顯的不足。
2.親情依戀需求
招募的120名留守兒童中,56%的留守兒童父母一方不在身邊,44%的留守兒童父母雙方都不在身邊。父母直接監護和照顧的缺乏,造成留守兒童的親情依戀缺失,進而影響兒童性格發展及親情聯結關系。我們在對留守兒童深入訪談中了解到,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初期時會出現比較強烈的情感依戀狀況,特別是在學校看到別的同學有父母陪伴時更會觸景生情,但經過較長的一段時間后,留守兒童對親情的依戀需要在逐漸減弱,甚至出現用一些極端的方式回避親情。如拒絕外出打工回來的父母來學??赐约海桓依锿娫?,與家人吵架等。情感依戀的缺失及其產生的負向心理情緒直接影響留守兒童今后的成長和發展。
3.尊重與支持的需要
留守兒童同樣是具有權利的獨立個體,需要得到監護人和社會其他群體的尊重和關愛。調查數據顯示,46%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主要表現在沒有自己的隱私、作為監護人的爺爺奶奶管得太嚴以及學校老師對留守兒童不信任、將留守兒童標簽化。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留守兒童自身的支持系統比較匱乏,主要表現在留守兒童在遇到傷心或挫折時父母不能夠給予及時有效的支持,在學校里不能得到老師和同學很好的支持等。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在與人溝通和交流時不夠自信,特別是在學習成績方面,由于缺乏父母的輔導和監督,留守兒童學業成績總體較低。
4.人際交往與團隊合作的需要
兒童時期是培養人際交往技巧、提升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時期。由于留守兒童父母不常在身邊,情感交流較為匱乏,導致其渴望與他人溝通和交往,內心期望得到外界的關注和呵護。但是由于留守兒童自身的特點和他們所處環境的影響,他們與其他人交往的機會較少,人際交往能力較弱。在團隊合作意識方面,所調查的留守兒童中,37%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不能和身邊的人很好地合作,有部分留守兒童在接受訪談時表示很難理解為什么要與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總體來看,留守兒童群體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弱,團隊合作的能力較為缺乏,需要通過相應的服務活動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的成長。
(二)留守兒童福利服務資源供給狀況
1.碎片化的政府福利資源
當前中國的兒童福利制度從過去的“補缺型”福利類型轉向“適度普惠型”,強調基于兒童權利的福利供給,主要表現在兒童的疾病預防和教育福利等方面。就留守兒童的福利,從政策層面來看,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門并沒有出臺一個整合性的服務政策;從實施主體看,民政、婦聯、團委等相關的職能部門或群團組織會有一些給予留守兒童生活支持和精神關愛方面的服務,但是這些福利服務分散在政府及群團組織的各個部門且活動的開展沒有持續性。
荊州市民政局為了有效應對留守兒童的問題,向S社工服務機構購買了留守兒童服務項目,以期通過社會工作力量的介入,整合相應的社會資源,給予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務。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發現,當前政府部門對于留守兒童的制度性福利支持較少,相關的福利資源極為分散且匱乏。比如說在荊州市,婦聯正在推動建設“兒童友好社區”項目,民政部門則在嘗試利用福彩基金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服務工作,當地的團委也在關注留守兒童服務項目,還有一些衛生、教育部門也都相應涉及一些關于兒童的福利服務。因為這些部門的職責中都有相應的服務兒童的職能和資源,但是卻沒有形成合力,服務內容分散且不連續,不能有效地給留守兒童提供適合的服務。
2.家庭功能弱化
家庭是一個由擁有特定權利的個體組成的共同體,兒童處于天然的弱勢,需要得到父母的特別照顧。根據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兒童最優成長條件是家庭生活,家庭中監護人的關心和照顧直接關系到兒童的健康成長?!秲和瘷嗬s》中不僅強調締約國對兒童的責任,同時明確兒童權利保護的家庭本位,強調兒童保護是父母雙方的共同責任。因此,國家有義務保護兒童享有完整家庭權利、有責任保證家庭完整,以避免兒童與家庭分離情況發生。
但是在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及其就業機會的不同,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勞動力選擇到大城市打工而無暇顧及子女的照顧與教育,家庭中只留下老人照顧年幼的兒童。這使得留守兒童所在家庭的照顧和教育功能大幅度減弱,家庭親密關系的維系削弱,兒童依戀情感的發展出現障礙,從而影響兒童正常的社會化。在訪談中了解到,一些父母由于外出務工時間長,一年回來的次數非常有限,家庭能夠給予留守兒童的支持和關愛非常少。
我們夫妻兩人都要出去打工,你不出去怎么行呢?家里根本沒有其他的生活來源,就靠我們倆人打工掙錢養活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子……我們一年至多回來三次,路程太遙遠,路費也貴,照顧孩子只能靠家里的爺爺和奶奶,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多給點零花錢,我們也不會教育人,還要老師多教教他。(家長LXT20150629)
我是自己要留在家里的,他爸爸幾次叫我跟他一起出去打工,但我沒有。孩子還太小,你讓他自己跟爺爺一起生活肯定不習慣,況且孩子的教育也不好辦,進到城里我們都負擔不起,要是把他留在家里沒有人看著也不放心,所以只好我自己留下來。但我現在發現我也很難管住他,他爸爸不在,有時候他很調皮,也盼望爸爸能夠多回來幾次,畢竟看見別人都是父母兩人帶著時會有些難受。孩子現在正在成長發育,沒有他爸爸的陪伴,總感覺缺少些東西,有些沉默。(家長WXF20150713)
3.社會服務平臺缺乏
根據調查了解,荊州市社會組織的力量還較為薄弱,能夠為留守兒童提供專業服務的社會組織力量較為缺乏。截至2016年4月,全市共有5家注冊的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8家心理、教育、娛樂類的社會服務組織,針對留守兒童服務的社會組織力量較少。當地的一些企業職工、市民愛心志愿以及大學生志愿反饋的信息顯示,他們非常希望能夠為留守兒童提供相應的服務,盡自己的一己之力為社會做些貢獻。但現實中缺乏為留守兒童提供服務的平臺,志愿者不知道如何參加這些志愿活動。
剛開始進入大學時我就想給農村的留守兒童做些服務工作,但我來到學校快兩年了,也沒有找到相應的服務組織來開展這方面工作。我后來看到你們發布的志愿者招募信息,就專門跑過來參加。我覺得在社會上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平臺給留守兒童提供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活動挺好的。(志愿者HXY20150705)
我上班比較清閑,周末基本上沒有什么事情。原來一直是宅在家里玩游戲,我媽媽極力反對,非要讓我出去找些事情做。后來在社區里看到你們招募給留守兒童服務的志愿者,我挺感興趣的,就報名了。在參加活動中認識了很多朋友,也慢慢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與人溝通和交流,這是我收獲最大的地方。原來我也想去參加一些這樣的活動,但一直沒有機會,所以能和你們機構一起去農村,還是挺高興的。(志愿者LXY20150710)
從志愿者的訪談資料可以看出,政府及群團組織中多個部門都有為留守兒童提供服務的職責和要求,但這些服務部門分散在民政、婦聯、團委、司法等不同部門,部門之間的職責和要求不同,提供方式不一樣,且服務帶有行政性色彩、主要以節日慰問的方式為主,這些都不能很好地滿足留守兒童身心成長的服務需要。綜合T小學所在的荊州地區來看,該地有高校資源,大學生的志愿熱情很高。2013年5月,湖北省荊州市就已經成為民政部首批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的試點地區,有相應的用于農村留守兒童福利服務的資源。另外,團委、婦聯以及當地的一些企業和行業協會組織都樂于聯合社會組織一起為農村家庭、兒童提供相應的社會服務。但是,如何有效地整合當地的資源為留守兒童提供服務是一個難題。
(一)服務項目的運作過程
留守兒童服務項目由荊州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中心依托S社工機構發起,項目的內容包括留守兒童正向成長與發展的引導、安全知識教育、生命感悟、親情的再聯結、我們不再孤單等活動內容。項目具體服務主要由S機構五名社工和學校社工專業學生組成的實施團隊提供。在實行過程中,通過與荊州市太湖港鎮T小學合作,由T小學提供場地,社工負責活動設計和協調。參與的留守兒童根據不同年齡和年級分為低年級組和高年級組兩個不同的小組類型,在各自的小組類型中又根據人數的不同分別拆分成4個低年級小組和5個高年級小組,每個小組8—10個人之間。項目活動時間為2013—2014學年第二學期、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教學周單周的周三下午以及周六上午,每次活動時間持續2.5個小時,一共開展了6期共216次小組活動,進行了72個個案輔導,走訪留守兒童家庭78戶。每次活動由S機構五名社工統籌協調帶領,具體由S機構的五名社工和所在高校三年級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聯合志愿者來共同完成。
(二)服務項目整合的資源類型
福利治理視角下,國家作為留守兒童社會福利資源的最主要提供者,但并不是唯一的來源。市場也是來源之一,留守兒童及其家庭都要從市場獲得相應的福利資源。家庭一直以來是兒童福利的最基本提供者,也是最重要的福利服務場域。社會組織是留守兒童福利服務的重要主體,在福利服務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它能夠在不同層次上,在不同理念的國家、市場、家庭之間建立聯系紐帶,使留守兒童群體的利益與國家的公共福利提供統一起來,發揮福利輸送渠道的重要作用。國家、市場、家庭和社會組織作為單獨的福利提供功能主體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有四個主體部門聯合起來,相互補充、揚長避短,才能實現福利資源的有效整合,真正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本研究項目首先獲得了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服務項目的資金支持,借助來自中央財政的資助效應,項目獲得了來自多個主體的資金、物資等方面的資源支持。具體來看,自2014年至2015年服務項目實施期間, 這一項目先后獲得了中央財政資金、省公益創投、市民政服務購買、當地企業家聯合會、當地高校研究部門以及當地高校社工專業學生實務創新大賽的物質和資金支持(見表1)。

表1 兒童福利資源整合列表
(三)項目服務效果
整合了不同類型兒童福利資源的留守兒童服務項目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就項目評估結果來看,不同福利主體為留守兒童服務項目提供了資金、場地、人力、物資以及服務等資源,相對豐富、系統的資源保障了服務的專業性和連續性。在年度的中期評估和年終的項目服務評估中,這些主體對S機構在T小學為留守兒童提供的服務效果給予了高度認可和肯定,民政部也多次對荊州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地區的成果給予肯定。就參與項目的留守兒童而言,這些服務活動的開展不僅僅豐富了他們的業余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在心理上變得更加積極和開朗、樂于與人溝通,并學會了在朋輩群體中借助群體的力量來提升自己。此外,在項目活動過程中,留守兒童也開始重新認識自己,重新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和自己留守在家的意義,并開始嘗試主動與在外打工的家人進行聯系和溝通。根據任課老師的反饋,有一大部分參加小組活動的留守兒童明顯發生了變化,上課比原來更加積極了、學習成績也在慢慢進步中。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服務實施過程中,項目組成員與學校一起為留守兒童重建了社會支持系統,這一系統使留守兒童覺得即使自己缺少父母的照料,但是在社會其他群體的關愛和支持下自己依然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正在得到國家政府部門越來越多的重視。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①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l,2016-02-14。中明確提出要建立關愛和保護留守兒童的服務體系。但是當前國內留守兒童的福利服務資源分散在民政、婦聯、團委、關工委等不同部門和群團組織中,資源比較分散、專業化程度也比較低,推動留守兒童服務資源的整合、形成多元主體的福利供給服務是當前留守兒童服務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本研究案例中,在福利治理的視角下,以政府部門購買的社會組織服務項目——留守兒童服務項目為平臺,將政府、社會組織、市場、社區等主體的力量整合利用起來,一方面豐富了留守兒童福利資源的供給體系、使服務得到了有效的資源支撐;另一方面,以專業社工機構為服務供給主體,實現了多元主體聯動的服務輸送方式,這一方式能夠借助項目靈活把握服務對象的需要、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服務,在服務項目的實踐中使得福利服務效果達到最大化,從服務項目實踐中實現了福利治理的目標。
另外,需要明確指出的是,以項目的形式整合資源受到項目內容設計以及項目團隊成員整合能力等方面原因的影響,而項目本身所具有的周期性特性使項目運作中同樣會出現服務的持續性問題,這是以項目作為整合資源著力點的局限。因此,從根本上說,通過設計項目來進行福利資源的整合只是實踐中整合策略,而針對留守兒童群體的福利服務仍然需要建立制度性的保障。只有從制度上明確確立留守兒童福利服務資源的供給內容和服務保障機制,才能真正實現福利資源整合,推動兒童福利事業發展。
□社會工作
(責任編輯:張瑞凱)
Welfar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ervice Provision: Based on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s Service Program in T Primary School
CHEN Ling, HUANG Jun
Abstract:In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service practice, the related resources are scattered and lack of availability,integrating resources through service project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way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servi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welfare governance. Through participatory research, we fnd that based on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service program, we can integrate resources from the government, schools, organizations, communitie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enterprises effectively, broaden the supply of left behind children's welfare services, and satisfy the multiple needs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The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service projects is only an expedient measure. Fundamentally, it is needed to construct a scientifc welfare system to ensur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Key words:welfare resource integration; service provision;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welfare governance
作者簡介:陳玲,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黃君,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南京,210093)
基金項目: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0JZD0033),江蘇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互嵌式困境兒童社會保護模式研究”(KYZZ15_0010)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