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衛博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州 貴陽 550028)
從晚清竹枝詞看西醫的引入
郜衛博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州貴陽550028)
西方近代醫術于晚清時期傳入中國,其傳入之初曾受到國人的質疑與憂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西醫治病效果的推廣,國人逐漸轉變了對西醫的態度,由疑慮進而初步嘗試到最后中西醫結合,對當時及后世民眾生活產生了影響深遠。
竹枝詞;西醫;中西醫結合
西醫于晚清時期傳入中國。西醫傳入之前,中國民眾的日常疾病都是由傳承幾千年的中醫治療,在保障民眾的身體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西醫最初是由西方傳教士帶入的,設立醫館、免費施藥也是傳教士輔助傳教的一項重要活動。鴉片戰爭之前,只有廣州和澳門兩地有西人設的醫局,后來五口通商之后,西醫逐漸在租界地區和通商口岸城市流行起來,進一步流行到全國各大城市。
中醫治病在中國有幾千年的傳統,民眾對此十分依賴。西醫初傳入時受到民眾心理的抵制。葛元煦于1876年作的《滬游雜記》曾表達了自己對西醫的看法:“外國藥材治洋人則驗,治華人則否,以人生體質不同耳。中華名醫方論等書汗牛充棟,總之醫北人之藥不能施諸南人,蓋氣質有強弱,藥性有緩烈也。洋人秉氣較異,非藥性猛烈不能治愈。惟外科各癥,華人間有就西法治者,內癥則不敢嘗試矣。”①葛元煦認為中華醫術源遠流長,治病用藥則依據人之氣質強弱、藥性之緩烈,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非西醫可比。但西醫在治療外科各癥方面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因此“華人間有就西法治者,而內癥則不敢嘗試”,則表明了國人對西醫的認識還是停留在感性階段,并沒有對西醫進行全方位的科學解讀。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西醫的認識逐漸深入,西醫館及專賣西藥的藥房逐漸增多,人們通過親身實踐,對西醫治病救人的功效表現了一定的信任。黃式權作于1883年的《淞南夢影錄》曾言:“泰西藥房向為老德記、科發、大英醫院三家。去年又開屈臣氏藥房。杏林橘井,極意鋪張,幾至后來居上。大抵中國藥物,以草木為宗,西藥則專取材于金石,故每服止一二厘,無不立時見效。萬一藥不對癥,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又有仁濟、同仁醫院,為西人施醫之處。其治病也往往以刀針易藥石,癰疽瘰疬之屬,不難著手成春;惟虛怯內癥,未敢輕于嘗試耳。”②
中西藥物有別,中藥以草木為宗,而西藥以金石為主。西藥房的增多表明國人對西藥的需求有所增加。況且滬上還開設了專門的西醫館即仁濟、同仁,在治療癰疽瘰疬方面,成效顯著。晚清竹枝詞便記載了西醫館治病救人的情況,如:
仁濟醫院
斷肢能續小神通,三指回春恐未工。倘使華佗生此月,不嫌劈腦治頭風。③
同仁醫院濟人多,滿目瘡痍喚奈何。全賴回春刀刲手,果然西國有華佗。
醫館,夷人所設。為人治病,不取分文,治外癥尤奇驗。④
仁濟、同仁均為西人開設的醫院。仁濟醫院是上海開埠后開設的第一家西醫院(1844年)。詩中提到“斷肢能續小神通”,體現了西人在治療外科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后面又反用華佗的典故說明國人已普遍接受西人治療外科的方式。同仁醫院開設于1866年,“同仁醫院濟人多”說明國人就診西醫的情況已逐漸增多,對外癥治療可謂妙手回春,因此作者發出“果然西國有華佗”的感嘆。另外,前來就診的病人全部免費,治愈了很多身無分文的病人,擴大了西醫的影響。
西醫與中醫除了在藥物上的區別外,在就診方式與治病方式方面也有很大區別。西醫傳入之前,國人就診時無論何種病癥只須醫生把脈診斷,察出病因即可抓藥。而西醫則與此截然不同,西醫的就診方式往往以分科為宜,出現奇癥往往各科醫生會診,一起探討病因。頤安主人作于1906年的《滬江商業市景詞》中便描述了這種現象,如:
醫室
病生內外治分科,醫毒醫傷種類多。產婦小兒情又別,專精一業可無訛。
婦科
懸牌明示婦人科,種子調經法最多。產后胎前誰妙手,祖傳數代可無訛。
兒科
標牌專治小兒科,痘疹綿延法更多。急慢驚風稱圣手,祖傳秘訣定無訛。
傷科
傷科全仗藥敷施,雖擅專門奏效遲。只有西人能接補。斷筋折骨亦堪醫。
眼科
牌書醫眼有專科,除翳移星妙藥多。化盡紅筋兼白膜,光明如舊擬秋波。
針灸科
專門針灸亦懸牌,湯藥無靈此最佳。除去癥瘕憑艾火,善能刺穴活筋絡。
牛痘醫
近來牛痘種人多,創自西醫妙若何。苗入臂間三兩點,并無危險起風波。⑤
受西醫“病生內外治分科”的影響,上海于清末出現了治療專科的診室,像婦科、兒科、傷科、眼科等,就連傳統的針灸亦“專門針灸亦懸牌”。分科治療有其合理處,能使專精于一科的醫生更好地為病人服務,但如遇到奇癥時,西醫便會集中各科專家共同診斷即今天的會診。如:
西商養病立新章,設所題名法病房。奇癥群醫皆會集,奏刀合藥擬良方。⑥
出現疑難怪癥時,醫院會集群醫,各盡所能,然后方可“奏刀合藥擬良方”,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以集思廣益,又避免個人在診斷過程中的誤差,對付疑難怪癥頗有成效,以至于今天的醫院仍然沿用這一傳統。
西醫傳入后,就連傳統的盛藥工具也受西醫影響,如一首描述大藥房的詩寫道:
自有西醫大藥房,華人依樣配瓶裝。搜羅百草成霜露,好似瓊漿玉液藏。⑦
“華人依樣配瓶裝”一語說明自從西藥流行以后,不但療效好,也干凈衛生,民眾對西藥的認可度頗高,因此,華人也取其所長,改為瓶裝,將百草制成霜露,像瓊漿玉液一樣。
西方新發明的一些治病工具以及藥物也隨著西醫的流行而傳入中國。如:
電帶
電能善走達全身,制帶圍腰治病人。化學西醫新創出,消除宿疾效如神。
鋼帶
小腸疝氣易傷人,鋼帶纏腰效最神。創自西醫精刨解,一經束上即輕身。
治病藥箱
藥箱搜病握雙繩,搖動機關電氣升。遍體麻酸風濕去,庸醫借此顯多能。
電氣腳墊
雙雙腳墊制新成,足底溫和電氣生。更治傷筋麻木癥,西人創造益精明。
魚肝油
鱉魚肝大制成油,販運紛紛通九州。治肺有功難入口,幾經加料客爭求。
金雞納霜
西人截瘧有奇方,名喚金雞粉似霜。味苦質輕吞少許,自然卻病保安康。⑧
隨著電的廣泛應用,西方很快將這一新發明應用于創造新的治病工具像電帶、鋼帶、治病藥箱電氣腳墊等,在消除宿疾、治療小腸疝氣、風濕及麻木等癥狀方面療效顯著,是近代科技發明應用于醫療設施的最新成果,在治療一些非藥物所能治愈的疾病方面療效顯著,將人類治愈疾病的方式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另外,像魚肝油、金雞納霜等西藥的傳入,對于治療一些宿疾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魚肝油在治療肺病方面療效顯著,初期由于腥味難于入口,但幾經加工之后便出現了顧客爭求的效果,由于療效顯著,很快便被販運全國各地銷售,說明民眾對其治病功能十分認可。而瘧疾在中國古代一直都是非常難于治愈的疾病之一,又稱打擺子、寒熱病。由于得不到良好的醫治,瘧疾的治愈率非常低,因此,瘧疾是十分可怕的一種病。但晚清金雞納霜從西方大量傳入后,對付這種頑疾療效十分顯著,正所謂“西人截瘧有奇方”,雖然味苦質輕,只要吞下少許,便可卻病保平安。
西醫從晚清傳入中國,至今已有近一百八十年的歷史。雖然初期受傳統中醫治病習慣的影響,民眾對西醫治病方式頗有疑惑,尤其在內癥方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民眾對西醫及西藥功用的認識有所加深,逐漸接受了西醫。因此,西醫在民眾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到目前為止,西醫仍然在民眾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我們就醫時的分科治療,或遇奇癥時的專家會診以及所服用的藥物,都受到西醫的影響。雖然,從西醫傳入中國,有關中西醫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關于中西醫在治病救人方面的孰優孰劣更是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中西醫結合的治病方式更為民眾所接受。總之,西醫傳入中國,不但對晚清的民眾生活影響深遠,直到今天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注釋:
①葛元煦:滬游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41頁。
②黃式權:淞南夢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15頁。
③李默庵:申江雜詠,見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第76頁。
④佚名:春申浦竹枝詞,見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第52頁。
⑤頤安主人:滬江商業市景詞,見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第159—160頁。
⑥頤安主人:滬江商業市景詞,見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第106頁。
⑦頤安主人:滬江商業市景詞,見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第121頁。
⑧頤安主人:滬江商業市景詞,見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第160—161頁。
責任編輯:張明明
R09
A
1674-1676(2016)04-0065-03
郜衛博(1984-),男,山東菏澤市人,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