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
現代化視閾下周恩來的學習思想探析
趙亮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100091)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質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肩負著實現這一歷史使命的重任。周恩來從建國之初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出發,提出了學習的必要性,并在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等問題上作出了許多精辟的論述,形成了系統科學的學習思想。
周恩來;現代化;學習;黨的建設
中國人民對現代化的探尋與求索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早在19世紀中期,處于西方列強炮艦政策和世界現代化潮流沖擊下的中國便已開啟了探索現代化之路。之后雖歷經艱險與挫折,但追求現代化一直是貫穿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旋律。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愿,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實現現代化這一主題的延伸,這就對廣大黨員干部提出了新的學習要求。回顧黨的歷史,重溫周恩來關于學習的論述,對于我們現今學習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從革命黨成為執政黨,以經濟和社會建設為己任
民主革命時期,黨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這一歷史性任務的完成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新的歷史使命的開始。建國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對建國以后黨和國家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領域的政策方針作出了全面的規劃,指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取得執政權的中國共產黨人“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1]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角色轉變,經濟和社會建設擺上日程,要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就需要改變建國前“重軍事輕建設”的傾向,把工作重心切實轉移到領導經濟和社會建設上來。這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下長期領導軍事斗爭的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廣大黨員干部提出了新的學習要求。
(二)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政治條件和制度前提。自1949年以來,新中國的主題一直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中雖歷經種種挫折,但實現現代化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主流和目標[2]。“現代化”從醞釀到最終提出,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在“現代化”的概念提出之前,周恩來等黨的領導人曾使用過近代化、工業化等相似概念。在1954年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周恩來首次明確提出建設“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3]。在1964年底召開的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又正式提出了“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概念,這個概念比原先的“交通運輸業”的提法更為全面,從而形成了更為規范完整的“四個現代化”的表述。“四個現代化”的提出,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了更為清晰明確的奮斗目標。
(三)專業知識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肇始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科技革命浪潮,很快就席卷全球。這一浪潮對世界各國或多或少產生了影響,就我國而言,如何更好地建設與管理國家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與此相對應,“知識荒”開始在黨內出現。建國后不久,在一次政府各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專業會議上,周恩來從當下經濟社會建設的實際出發,談到了培養建設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革命干部,長期參加革命斗爭,盡管對戰爭,對革命工作很熟悉,可是一旦轉到建設方面,也產生知識不夠的困難,特別是缺乏新的技術管理知識,也需要再教育。”[4]面對萬千的知識,沒有人生來就懂,“知識不夠,就要學習”[5],尤其是經濟社會建設方面的知識,這是我們廣大黨員干部需要學習的重點。黨員干部通過不斷學習,提高個人素養,才能促進自身的成長與進步,廣大黨員干部必須繼續學習,以適應經濟社會建設的要求。
從根本上來說,現代化就是指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6]。建國初期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窮二白”的現實國情,具備落后國家在經濟和技術方面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普遍特性。按照有關學者根據國家發展生命周期理論的分析,這一時期屬于增長發展的“實驗探索和積累經驗階段”[2]。與此時代發展特征和要求相適應,這一分析在周恩來學習思想的意涵中有鮮明的體現。
(一)學習的主要內容
1.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高黨員黨性修養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學習的基本內容,是提高黨員黨性修養、從思想上鞏固共產主義信念的重要舉措。建國初期,針對部分黨員干部理論水平不高的實際情況,周恩來尖銳地指出“我們的理論水平是不夠的,即使馬列主義理論水平也是不夠的”[5],不僅僅是一般的黨內同志,即便是那些參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也因文化程度不高、革命時期頻繁的軍事斗爭等因素而忽視了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這顯然不利于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鞏固。正是出于這一考慮,在黨的七屆六中全會(擴大)上,周恩來建議全黨同志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必須大力提高馬列主義的理論水平”[7],向全黨提出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號召。周恩來指出,加強理論學習,“歸根到底是要很好地學習馬列主義和毛主席著作”[8],不僅要注重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還強調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毛澤東思想的學習,在不斷地學習中清除各種腐朽思想的影響,達到堅定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目的,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向。
2.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為適應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黨員干部有必要學習與生產經營管理相關的生產知識和科學技術知識。建國前夕,周恩來就對廣大青年提出希望,指出為應對即將到來的新民主主義建設的艱巨任務,“各種專門科學技術,都需要學習”[9]。建國后,隨著各項生產建設的全面展開,周恩來日益認識到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對此,周恩來一再指出培養專門技術人才的重要性,指出“培養技術人才是我們國家建設的關鍵。……除各種專門學校外,還要在工廠中培養技術工人,要使干部學習業務,學習技術”[3]。這里所指的“技術”,主要是指與生產管理相關的具體技術。
此外,廣大黨員干部還應學習包括歷史、哲學等在內的一切科學文化知識。1963年,周恩來在一次報告中較為全面地闡述了青年所應學習的基本內容,涵蓋哲學、經濟、歷史、革命文藝等多方面。其中,他曾多次強調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指出“要學歷史,有許多歷史經驗可以汲取”,這樣“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掌握歷史唯物主義,更好地認識國民經濟的發展規律,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的發展道路”[4],并指示新聞出版部門多出一些歷史書籍。
3.學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為我所用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與外界隔絕而孤立地存在,在這個開放性的世界中,閉關自守的國家注定被歷史淘汰。對于他民族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應該在合理借鑒的基礎上為我所用。1956年,周恩來提出了“向一切國家的長處學習”的號召,他指出“一切國家、一切民族,都有長處,也有短處,有優點,也有缺點。……敢于向一切國家的長處學習,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現,這樣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夠自強的民族”[10]。但至于學習對象,當然是以向社會主義國家學習為主,也已初步認識到資本主義國家積極的一面。在接受南斯拉夫《政治報》記者采訪時,周恩來指出,我們不僅要向蘇聯等社會主義的兄弟國家學習,而且要向世界上一切國家學習,因為“非社會主義的國家在經濟、文化方面也有某些優越和值得學習的地方”[7]。向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一切國家學習,這在當時東西方陣營冷戰對立的國際形勢下,顯示了周恩來的遠見卓識。此外,“西方議會的某些形式和方法還是可以學的,這能夠使我們從不同方面來發現問題。”[5]從西方的經濟管理技術到具體的政治體制形式,都有可學性,體現了學習內容的廣泛性。通過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我們學習的根本目的。
(二)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
1.理論學習要聯系實際,深入群眾
堅持理論學習與群眾實踐相結合,這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在抗戰爆發后不久,周恩來即號召廣大青年“分散到群眾中去,分散到全國各個角落里去,……去使理論適合于實際,去把知識活用”[9],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群眾斗爭實踐,通過宣傳等工作激發群眾的積極性,為全國人民的抗戰服務。在建國之初召開的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周恩來對“理論與實際”的關系作了完整的闡述,他指出“學習理論需要反復實踐,才能掌握得更準確,領會得更深刻”,“我們所要學習的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理論,目的是要用它進一步指導實踐”,[3]周恩來強調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的不可分離,批評了那種割裂理論與實際聯系的錯誤觀點,重申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觀點。
要做到理論學習與群眾實踐相結合,認真做好調查研究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1961年,針對當時地方建設中廣泛存在的共產風、浮夸風、命令風、干部特殊風和對生產瞎指揮風的現象,周恩來強調了做好調查研究的必要性,還指出“進行調查研究,必須實事求是。我們下去調查,必須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和比較”[3],他認為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綜合比較的方法是做好調查研究的必備素質。
2.要有老實的學習態度,踏實學習
學習要有謙虛之心,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這是周恩來對青年學生和黨員干部的一再告誡。建國前夕,周恩來向全國青年提出了“學習毛澤東”的號召,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習他的學習精神和學習態度,指出“我們要學習他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在態度上、作風上,也就應該老實,不要沾染浮泛與驕傲急躁的風氣”[9],實事求是、謙虛謹慎,這是我們應有的學習態度,不僅廣大青年應具備這種學習態度,黨員干部作為群眾中的先進分子,更應力行之。建國后,針對我們黨內出現的驕傲自滿、以天然的領導者自居的錯誤意識,周恩來不客氣地對此作了批評,認為這種狂妄的態度極易使黨的工作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并再次重申了實事求是、老實學習的必要性。他指出,“由于我們缺乏經濟建設的經驗和知識,在建設階段開始時,工作中的某些盲目性是不可避免的。為了減少盲目性和少犯錯誤,就必須承認自己不行,老老實實地做小學生”[7],“我們不僅要向蘇聯專家學習,還要向工人和技術人員學習,總之要向一切有生產建設經驗和知識的同志學習”,“我們對待任何問題,都必須堅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老實態度”,這對于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營造良好的黨內學習風氣,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3.學習要注重反省,提倡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
周恩來指出,學習過程中要經常進行自我反省,要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這有利于防止學習上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他指出,就個人進步的有效性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因為“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只有經過自己檢討以后,才能深刻地認識和改正”[5]。黨員同志們尤其是擔任領導職務的各級干部,承擔著領導經濟和社會建設的重任,極易在取得的成績面前驕傲自滿,聽不進群眾的逆耳忠言,因此“應該重視批評,尤其是青年團員、共產黨員,如果有人批評我們,更應該認真聽取,檢查自己”,以此作為改正錯誤、完善自己的契機。周恩來指出,“只要我們做到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就會鍛煉得更好”,[4]在注重反省中不斷進步,學習也能夠搞得更為生動。在國家發展問題上也是如此,在開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開端時,周恩來曾對以前我國盲目學習蘇聯的經驗進行過批判性的反思,認為走了許多彎路,這為今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益鏡鑒。
4.終身學習的原則
時代是不斷進步的,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當中,各種新知識不斷更新,學習的世界永無盡頭。只有不斷學習,個人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使黨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周恩來一生重視學習,提出了終身學習的理念。“學然后知不足,越學就越感到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知道的東西太少了”[4],周恩來堪稱全國人民的學習模范,對學習有著深刻的體會,他指出“黨員要承認我們有很多事情還不知道,知識還有限。我們的確是要做到學到老,改造無止境。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有進步。”[3],這是對學習無限性的客觀認識。把學習當作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標,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學知識,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這才是一名“自覺的革命者”應盡的責任。“活到老,學到老”,倡導終身學習,這不僅是對黨員干部的要求,也應是對全社會的要求,是學習的應有之義。
1.學習要把握正確的方向
當年,周恩來號召全黨同志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是為清除各種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蝕,提高黨員黨性修養,達到堅定無產階級世界觀的目的。這對于保證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是至關重要的。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要把握的前進方向。習近平指出:“沒有正確方向,不僅學不到有益的知識,還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亂墜、脫離實際甚至荒唐可笑、極其錯誤的東西所迷惑、所俘虜。”[11]所謂正確的方向,就是“馬克思主義所指引的方向”,只有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特別是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并用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2.理論學習要與實際運用相結合
理論來源于實踐,其價值在于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理論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證明其是否正確,才能得到發展和完善。理論學習要聯系實際、深入群眾,這是周恩來在學習問題上一貫秉持的觀點。讀書學習必須聯系實際、知行合一,把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相結合,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習更加深刻。正如習近平指出的,“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并且是更重要的學習”[11],即強調理論學習與實際運用相結合的必要性。為此,要堅持問題導向,面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有針對性地去學習;要充分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在實際運用中增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的目的。
3.弘揚好學樂學的優良學風
在學習型政黨建設中,黨員干部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做到主動學習,有利于引領黨內學習風氣。周恩來就是一個值得我們效仿的學習典范,在他寫的《我的修養要則》中,第一條即是“加緊學習”,并且身體力行,把學習當作一生追求的目標,充分表明了他對于學習的重視。在學習問題上,習近平也著重強調了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營造好學樂學的優良學風的重要性,指出“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11]。好學樂學,就是變被動學為主動學,把學習當作一種自覺自愿的追求。這要求結合實踐需要,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和反思,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有效性;要沉下心來學習,抱定謙虛精神和踏實的學習態度,持之以恒,杜絕學習上的形式主義,注重終身學習。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鞍鋼.中國現代化之路(1949—2014)[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3]周恩來選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周恩來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5]周恩來文化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6]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7]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8]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9]周恩來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周恩來經濟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毋斌
D092
A
1674-1676(2016)04-0068-04
趙亮(1986- ),男,湖北當陽人,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共黨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