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莎
(中共南京市雨花臺區區委黨校,江蘇 南京 210012)
發揮紅色資源在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中的作用研究
——以南京市紅色資源整合利用為例
孫麗莎
(中共南京市雨花臺區區委黨校,江蘇南京210012)
本文分析了南京市紅色資源在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中發揮作用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而從做好紅色資源的開發和整合為黨性教育提供豐富的物質載體,做好紅色資源的提煉和轉化為干部教育培訓提供深刻的課堂體驗兩大方面,對南京市紅色資源教育功能的發揮進行了一些思考。
紅色資源;開發;整合;教育培訓
南京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2月在江蘇視察時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半個多世紀以來,南京人民一直重視傳承紅色文化,注重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思想教育、精神動員功能。新形勢下,我們要進一步開發好、利用好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其精神內涵,發揮好紅色精神的育人功能。
本文紅色資源中的“紅色”指共產黨黨旗之底色、中國共產黨之本色,故紅色資源特指沉淀于中華民族悠久歷史進程中,尤其是凝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征程中的,能夠代表歷史發展方向和人民根本利益,并符合新時期黨領導人民進行各項建設事業需要的具有特定價值的精神符號和物質載體的總和。
在此概念下,南京市的紅色資源范圍被有效界定。通過走訪調研,我們將南京市的紅色資源劃分為以下四個類別:第一類是國家旅游局確定的進入全國紅色旅游名錄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雨花臺烈士陵園、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4個規模紅色資源點;第二類是以中華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紀念館、八路軍駐京辦事處紀念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皖南事變烈士墓、王荷波紀念館、各類革命烈士和遇難同胞叢葬地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資源點;第三類是南京市內健在的諸多老八路、老紅軍和紅后代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第四類是在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流傳于南京民眾中的諸多可歌可泣的紅色歷史故事。這些紅色資源既有物質資源又有精神資源,符合政治需要,有社會價值和教育價值,也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一)紅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成效
1.紅色資源硬件設施不斷完善升級
近年來,南京市政府先后投入近百億元,完成了對一批紅色資源場館的改造升級和環境整治工程。其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經過三次擴建,增加利濟巷慰安所舊址作為紀念館分館進行管理,將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初步建成為“世界一流、全國第一”的戰爭紀念館。雨花臺烈士陵園經過三次整改,翻修了烈士紀念碑和忠魂廳廣場,在雨花臺景區內與環保部門合作建設生態文明教育館,豐富了該點的參觀內容和教育形式。一些小規模的紅色資源景點也經過翻修整改不斷提檔升級,開門迎客。
2.紅色資源的利用形式不斷豐富
近年來,南京市委、市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緊緊圍繞紅色文化傳播,充分發揮南京市幾大紅色資源的作用,創造性的開展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極大的豐富了紅色資源的利用形式。在發揮紅色資源的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作用方面,市委、市政府把雨花英烈精神教育列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學習內容,打造了雨花臺烈士陵園、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黨性教育專線和“雨花大講壇”、“梅園精神講堂”、“百將講壇”等黨性教育載體。各級黨校在開展黨員干部教育培訓過程中,能夠將紅色精神的學習和傳承加入課程體系。各級部門紛紛將紅色資源的參觀教學融入黨員教育活動。通過將紅色資源納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和干部教育培訓專題,將紅色培訓列入專題學習內容,有助于深化對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傳承紅色文化,堅定黨員信仰,錘煉黨員品質。
(二)紅色資源在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中作用發揮不足
1.相關紅色資源整合力度不強
長期以來,南京市紅色資源景區隸屬不同部門,“多龍治水”的情況在南京紅色資源景區依然存在。南京市內的四個大型紅色資源景區便分屬不同部門管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隸屬南京市委宣傳部管理,雨花臺烈士陵園隸屬于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管理,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隸屬于南京市文廣新局管理,梅園新村紀念館隸屬于南京市文廣新局和南京市博物總館共同管理。一個完整的紅色資源鏈條由于行政管理部門的不同而被人為分割,破壞了資源的完整性。其他各層次的紅色資源景區管理部門更是涉及黨、政、軍、校等眾多管理部門。政出多門的局面得不到改善,將不利于紅色資源的全面整合和有效利用。
2.紅色資源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多數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還停留在櫥窗展示和圖文介紹的初級階段,產品缺乏生動性和互動性,靜態式的布展方式不能有效的對參觀者產生吸引力,參觀者的參與性和體驗感不強。講解員講解水平有限,講解內容照本宣科,對實物、圖片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內涵挖掘不夠深入。對前來參觀學習的干部群眾來說,遠道而來者因前期缺乏了解,參觀時間有限導致感觸不深;對附近干部群眾來說,雖然參觀機會較多,也常常是看的、聽的、轉的年年都類似,在體會和感悟上不能做到常來常新、常來更深,導致干部群眾在參觀學習上產生疲態,積極性不高。
3.紅色文化資源系列活動的持續性不強
國內有很多景區將自己所獨有的系列活動形成了定期的展演機制,很多著名景點推出的大型實景演出如《麗江印象》、《風中少林》、《井岡山》等,都為當地的旅游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南京市的紅色文化資源系列活動在這方面相對缺乏。多數紅色資源景區都會緊跟形勢適時推出一些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活動,這些活動的策劃、組織、宣傳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很多活動構思巧妙、制作精良,在一定范圍和一定時期內收到良好效果。但這些活動在短時間的熱鬧之后很快就冷卻下來,再無人問津,造成極大的浪費。如雨花臺烈士陵園的大型文藝匯演《雨花頌——信仰》、話劇《雨花臺》以及和南京市越劇團共同打造的越劇《丁香》等舞臺表演,展演時效果顯著,但沒有形成定期演出的展演機制,造成前期排演資源的浪費。如能將這些劇目在當地定期展演或者作為各類團體參觀學習的備選科目固定下來,則既能讓排演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也能形成自己的紅色文化資源品牌,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4.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的力度不夠
紅色資源作為一種歷史文化資源,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資源除了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外,也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或者黨性教育資源為德育、思政課堂提供豐富的教育素材和史料。但目前南京市的紅色資源在教育資源轉化方面力度不夠,沒有形成具有知名度的紅色教育品牌,缺乏具有影響力的紅色資源精品課程,沒有系統的紅色資源教育課程體系,紅色資源在教育中的體現僅僅限于現場教學的參觀、講解、簡單討論等基本形式,沒有開發出更具生動性、更富感染力、更有體驗感的諸如場景再現、角色扮演、深度研討、隔空互動等更加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
(一)做好紅色資源的開發和整合,為黨性教育提供豐富的物質載體
1.提升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的意識,與時俱進打造紅色資源硬環境
紅色資源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對發展區域紅色旅游、紅色培訓產業具有重要的革命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教育價值。因此,要重視紅色資源保護,提升紅色資源利用意識,發揮政府在紅色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上的主導作用,將紅色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納入城市統一規劃;建立健全紅色資源保護的體制機制,確保紅色資源的安全有效利用;加大對紅色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的財政投入,為紅色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提供物質保障;提升現有展館的利用效率,改變傳統的布展方式,在景區內設計出“模擬歷史情景”和“實景體驗”等產品,讓游客進行實景體驗和角色式參與,打造參觀者懷念“激情燃燒歲月”的良好載體。
2.加大紅色資源整合力度,打造南京紅色文化品牌
加大紅色資源整合,可借鑒重慶紅巖聯線的做法,打破紅色資源由多部門分頭管理的局面,形成統一管理部門,對南京市內的紅色資源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市場營銷,實現南京市內紅色資源的有效整合、強強聯合。建設完善各紅色資源景區的配套設施,破除資源點之間的交通障礙,建立旅游資源聯線,實現吃、住、行、學、游、購一條龍。南京市作為全國知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各種歷史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可將南京市的紅色資源與生態資源、歷史資源、文化資源、高科技資源有機結合,促進南京市多元化旅游資源的整合發展。加強館際交流,打開門來辦展館,主動了解、學習在國內享有較高知名度的紅色資源點的經營狀況和發展趨勢,不斷加強館際之間的溝通交流,借鑒他館所長,開拓視野,博采眾長,展現自身的時代性、進步性。
3.挖掘紅色資源精神實質,拓深紅色文化精神內涵
紅色資源精神文化內涵的挖掘是其向課堂轉化的基礎和保證。建議以雨花英烈精神作為統領南京市紅色資源精神文化內涵的主題,以時間為軸,將幾大主要紅色資源點串聯起來,以“信仰·雨花”為核心命題對南京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歸類提煉,打造“雨花英烈精神聯線”。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始,從積貧積弱的中國面臨的生靈涂炭歷史困境開始,挖掘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歷史鏡鑒、和平祈念,謀勵精圖治、中華復興”的精神內涵,教育參觀者要以史為鑒,銘記歷史,奮發圖強;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是革命先烈以身殉國的地方,可提煉雨花烈士“堅守信仰、舍生取義,嘆勇于犧牲、可歌可泣”的精神內涵,對參觀者進行信仰教育、理想教育,提醒參觀者要珍視眼前,珍惜幸福;梅園新村紀念館作為國共兩黨談判的標志性符號,記載著我黨建立新中國的艱苦歷程,可打造“革命歷程、尋求足跡,覽偉人風采、黨史征程”主題,帶領參觀者重溫黨史、國史,感受偉人之偉大,事業之不易;渡江勝利紀念碑記憶著解放全中國的波瀾壯闊,是“百萬雄師、民心所向,慶人間正道、勝利在望”的真實寫照,再現“群眾路線”這一制勝法寶的強大威力,號召廣大黨員干部新時期依然要深入群眾,堅持群眾路線。在四大紅色資源點之外,對各小資源點也應該深入研究挖掘,呈現具有自身特色的紅色精神內涵,向大聯線靠攏,實現紅色資源的有機整合。
(二)做好紅色資源的提煉和轉化,為干部教育培訓提供深刻的課堂體驗
1.加強紅色資源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為紅色資源進課堂提供理論基礎
通過理論研討會、科研課題等形式號召理論宣傳部門、黨校系統、高校系統的相關專業人員對南京市內紅色資源進行調查研究,深入挖掘域內紅色資源的教育內涵及教育價值功能,確立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多元化教學方法,制定詳細的教學組織與管理方案,推動紅色資源向教學資源的轉化。紅色資源向教育資源轉化過程中注意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通過對教育資源、教學方式、教育內容的優化組合、綜合運用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如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在針對中小學生的教育中可以側重對革命故事的講述、英雄主義情結的渲染激發中小學生的參與熱情;在針對黨員干部的教育中應側重對共產主義信仰、信念,黨性黨風教育,提醒受教育者不要因時間、身份的改變而放棄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針對普通群眾的教育主要是回顧歷史、緬懷同胞、祈念和平,而在對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中則還應加深對苦難中國的認知,樹立中華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紅色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的主要路徑和方法
紅色資源向教學資源的轉化可通過多種渠道實現,最基本的轉化方式可分為直接轉化和間接轉化兩種。直接轉化指將紅色資源轉變為富含教育性的各種實體,無需進行大量的深加工和再創作。如南京大屠殺事件本身,雨花英烈故事,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真實歷史,這些歷史典故本身就是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如散落在南京各處的烈士墓、各個展館,以及在展館內展出的歷史遺跡、物品、書信等客觀存在物,能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具有現場教學的代入感。大多數紅色資源的教學資源直接轉化已經具有相當的基礎,只需對直接轉化物進行梳理歸類,分門別類的并入不同的教學過程和課程體系中去。間接轉化是指在紅色資源向教學資源轉化的過程中,既有形態的轉化,也有功能、內容的轉化,有大量創造性的智力投入和金錢投入。比如井岡山的《井岡山》、山東煙臺的《地雷戰》等大型實景演出;紅色影視劇;紅歌會;紅色網游等藝術形式。南京市可借鑒相關紅色景區的經驗,排演南京市自己的大型實景演出,也可將既有的藝術呈現形式進行整合利用,比如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的大型話劇《雨花臺》、越劇《丁香》,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大型話劇《淪陷》、大型民族交響樂《和平頌》等,制定演出菜單供學員選擇觀看。可充分利用南京市軟件谷的軟件技術優勢,開發屬于南京市自己的紅色網游和“互聯網+”紅色景點聯線平臺,將南京市的紅色教育體系以整體性面貌集中呈現,加大南京市紅色資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打造多元教學方法促進紅色資源進課堂
可借鑒井岡山等地的先進做法,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促進紅色資源進課堂,增強紅色資源的教育性。
第一,課堂教學法。比如:借鑒江西井岡山的《井岡山革命斗爭史》、浙江嘉興的《紅船精神的歷史內涵與時代價值》等課程經驗,通過課堂講授把南京的紅色資源轉變為教學內容。紅色資源點之間有一定邏輯關系,但也有相對獨立性,分布零散,可以通過教師的發揮將零散的資源點串聯起來,呈現南京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史、斗爭史,讓學習者能夠對南京市內的紅色資源有系統性、整體性的了解和認知,為后續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現場教學法。通過現場祭奠、參觀考察、專題微課堂等形式進行現場教學。如雨花臺烈士陵園,向烈士墓敬獻花圈已成為進行現場教學的固定科目,在雨花臺展覽館內的參觀考察能加深參觀者對那段革命歲月的感性認識,在雨花講堂開展專題微課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雨花英烈故事、提煉雨花英烈精神,以信仰的力量、勇氣的可貴、犧牲的價值等主題進行專題微課堂講解,加深參觀者的所觀、所感、所學。現場教學不僅僅是講解員按部就班的流水化作業般的解說,更是一節現場體驗課,在學員參觀紅色資源歷史現場時,放慢參觀節奏,由老師對歷史現場進行教學性講解,將歷史遺跡、歷史故事、歷史人物通過實物載體進行深入講解,同時鼓勵學員現場提問、探討,通過教學性參觀激發學員的聯想和反思,深化學員的思考和認識。
第三,情境體驗法。通過角色扮演,賦予學員一定的人物角色和任務,設定特定的紅色場景、人物、事件,再現紅色歷史的場景和片段,營造模擬情景,讓學習者在親歷體驗中激發想象,感受與歷史的情感共鳴,加深學員的主觀體驗。如雨花臺烈士陵園推出的“穿越時空的對話”系列活動。通過在培訓班內組織紅歌比賽、紅色朗誦會、紅色經典讀書會等。
第四,案例研討法。案例研討作為一種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的教學方式,在培訓中以其特有的典型性、針對性、深入性備受重視。案例研討法需要有能制造討論焦點的紅色經典案例,需要營造積極、自由的討論氛圍,可通過激發學員的主動性,對紅色經典案例的分析、解剖、探討,紅色案例與現實案例的對比開展教學,更有利于聚焦案例主題,深化研討內容。
第五,人物訪談法。南京市目前還擁有很多那段戰火歲月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可依托老紅軍、老八路、革命烈士的后代開展訪談教學,讓學習者面對面的感受這些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事跡,鼓勵學習者和講授者進行互動交流,提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但人物訪談法對被訪談者本身的素質要求較高,也可以通過配備教師合理把握訪談內容、把控訪談節奏,避免漫無目的、主觀無效的交談,并在訪談結束后對訪談內容進行歸納提煉,增強訪談效果。
[1]肖小華.依托紅色資源開展黨性教育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以中國井岡山干部學員為例[J].繼續教育,2011(3).
[2]王金波.談領導干部紅色教育培訓的多元教學方法[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10).
[3]朱小理.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的方式及路徑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1.
[4]王東.論如何提高“紅色資源”在干部教育培訓中的效用[J].學習論壇,2015(4).
責任編輯:毋斌
G726
A
1674-1676(2016)04-0091-04
孫麗莎(1983-),女,河南杞縣人,碩士,中共南京市雨花臺區區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為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