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刑事責任根據到刑事歸責體系的知識遷移*

2016-04-11 08:30:59孫道萃
時代法學 2016年6期
關鍵詞:理論體系

孫道萃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從刑事責任根據到刑事歸責體系的知識遷移*

孫道萃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我國確立了“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法律)根據”論斷,并形成了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的研究范式,但卻“靜態有余而動態不足”。面臨罪責關系的虛無化、刑事責任動態研究薄弱、體系性認識混亂等現實困局,研究刑事責任動態歸責成為必然。從刑事責任根據論到動態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的理論突圍是刑事責任范疇實現知識轉型的必由之路,應以罪責關系為理論原點,遵循靜態研究與動態研究并重,導入刑事一體化理念及方法,整合協調正當化事由的體系定位與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的理論建構,突出正當化事由的歸責意義與功能,建立由犯罪構成與正當化事由構成的刑事責任歸責體系。

刑事責任根據;犯罪構成;正當化事由;刑事責任歸責

從問題起源看,刑事責任作為一個學術議題其實是犯罪構成理論研究的“附帶品”,而“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法律)根據”論斷可謂最佳注腳。刑事責任范疇是中國刑法學體系何去何從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基本命題。如若將刑事責任視為一個獨立的刑法學范疇,則應擺脫刑事責任在靜態上依附于犯罪的各種可能性指摘,刑事責任不能被簡單地視為犯罪的一種法律結果。反思我國當前的刑事責任根據理論勢在必行,旨在走出單純討論刑事責任根據的“中心論”研究范式,激活刑事責任的動態歸責研究。刑事責任應當是一個實體內容飽滿、體系結構合理和功能機理健全的刑法學基本范疇,以靜態研究與動態研究并重為基本思維,以刑事一體化為基本方法論,以犯罪與刑事責任的關系為基本起點,以廣義的定罪概念為導入因素,通過整合犯罪構成、刑事責任與正當化事由三個關聯性因素,可以初步形成由犯罪構成為歸責基礎、正當化事由為歸責要素建成的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用于彌合罪責關系的內在“隔閡”,并進一步優化刑法學體系。

一、我國“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的譜系

在前蘇聯刑法理論的影響下,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刑事責任研究逐漸形成以刑事責任根據為中心的研究范式,一直發展延續至今,但問題日益暴露。

(一)“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的肇始

我國傳統理論較早指出:“所謂犯罪構成,通俗地講,是構成犯罪的規格和標準。追究一個人的刑事責任必須根據這個規格和標準,查明該人的行為具有法律所規定的某種犯罪構成。”*高銘暄.刑法學(修訂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97-100.由此可見,刑事責任根據問題一開始并非一個獨立的命題,而是附屬于犯罪構成的(定罪)意義或作用。但是,刑事責任的根據旨在回答刑事責任因何產生和存在的問題,基于犯罪構成的抽象性,將符合犯罪構成的具體犯罪行為作為刑事責任的根據更為準確*曲新久.論刑事責任的根據[J].河北法學,1987,(4).。換言之,“犯罪構成”與“行為符合犯罪構成”不同,對理解刑事責任根據問題具有不同的意義,犯罪構成是確定刑事責任的根據的判斷標準,但是,犯罪構成作為抽象的法律規定本身并不能直接成為刑事責任的根據,作為一種法律上的假設和可能性,犯罪構成只為建立刑事責任根據提供一個法律上的抽象或宏觀標準,行為符合犯罪構成這一法律事實才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馬克昌.犯罪通論[M].3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84-86.。時至今日,刑事責任法律根據的權威表述通常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5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6-230.。隨著刑事責任問題日趨升溫,傳統理論開始系統闡述刑事責任的法律事實根據和哲學根據問題。傳統理論指出,刑事責任的法律事實根據問題其實是通常講的刑事責任的基礎問題。刑事責任的基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追究刑事責任所根據的法律事實。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基礎,犯罪構成作為刑事案件中最主要與最基本的法律事實,從根本上決定刑事責任及其程度,但是,還要考慮諸如動機、時間等其他的事實因素對刑事責任程度的影響。刑事責任的哲學理論根據意在強調刑事責任的階級性,同時揭示行為人主觀上的可責性,馬克思主義的決定論是討論意志自由的科學依據,相對意志自由理論是我國刑事責任的哲學理論根據*高銘暄.論刑事責任[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8,(2).。該觀點逐漸成為傳統刑法理論的通說,是我國特有的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的雛形,核心標志是“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

(二)“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的延續

在肯定哲學依據和法律依據的前提下,有觀點建議增加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作為“社會政治根據”,以滿足多層次、多角度探討刑事責任的根據的需要*李希慧.刑事責任若干問題探究[J].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2,(3).。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化,犯罪概念以社會危害性為根本特征,添加“社會政治基礎”的實際意義較為微弱,反而容易遭到刑事責任“政治化”的質疑。正如美國學者弗萊徹所言,1950年到1955年間,蘇聯曾經就罪過和罪責的概念進行一場大討論,今天看來,這場大討論彌漫著“泛政治”的基調*[美]喬治·弗萊徹.反思刑法[M].鄧子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364-365.。與此同時,其還主張刑事責任的法律學根據應是多層次和多方面,包括實質根據、法律根據與事實根據,實質根據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應否負責的法律根據是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事實根據是具備犯罪構成的行為,三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張明楷.論刑事責任[J].中國社會科學,1993,(2).。該觀點對刑事責任的法律根據問題采取更精致和細密的分析,有可取之處,但其本質上未脫離“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這一思想。還有觀點指出,站在國家的立場和刑事責任承擔者的立場,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和犯罪人自身具有人身危險性才是刑事責任的根據*王晨.刑事責任根據論綱[J].當代法學,1992,(2).。面對紛爭不斷的局面,理論界將當時圍繞刑事責任根據的討論情況歸納為三種類型:一元根據說、二元根據說和多元根據說*張智輝.論刑事責任根據之爭[J].公安大學學報,1995,(6).具體包括:犯罪構成根據說,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根據說,犯罪行為根據說,案件事實根據說,危害根據說,罪過根據說,犯罪行為與服刑表現統一根據說,犯罪構成事實根據說,危害性與危險性統一根據說,犯罪觀和刑罰觀根據說,法律事實根據與哲學理論根據二元說,存在、大小和變革根據三元說等十三種觀點。。這足見當時的刑事責任根據研究的重要性。此外,還有觀點認為,罪過決定危害行為的實施,制約危害行為的作用范圍;罪過是人的主體性的表現,表明危害行為是行為人自我選擇的結果,罪過應當視為刑事責任的根據*張智輝.刑事責任通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99-101.146-147.158-159.。該觀點受前蘇聯刑法理論的影響較大,然而,“罪過論”至少面臨兩個根本問題:一是罪過和犯罪構成的主觀罪過區分問題,如果硬要區分,則可能是重復評價,導致刑事責任根據與犯罪構成要件要素存在過分重合的邏輯自洽問題;二是罪過作為刑事責任的根據違背主客觀相統一的刑事責任原則,罪過作為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無法涵括其他的客觀要件,犯罪構成應當是罪過的上位概念。一旦將罪過作為刑事責任的根據,將容易滑入主觀歸罪,徒增罪過、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之間的混亂關系*高銘暄.刑法專論[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3-465.。

(三)“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的現狀

21世紀以來,有關刑事責任根據論的討論及觀點幾乎難有“新意”,未能有效扭轉刑事責任根據問題的復雜性和爭議性,“理論上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甚至還存在相當混亂的狀況”*〔14〕張旭.關于刑事責任的若干追問[J].法學研究,2005,(1).,更難以促成根本性的理論完善。這種評價相對是公允的。有的認為,這是由刑事責任的體系定位與價值認知的沖突以及刑事責任根據的理解分歧所致等〔14〕;有的認為,責任論始終以刑罰為唯一關注,使得刑事責任論與刑罰論難以分辨,以致于刑事責任論無法獲得超越于刑罰論的實質性內核*杜宇.刑事和解與傳統刑事責任理論[J].法學研究,2009,(1).。這些分析不無道理,既指出傳統刑事責任根據理論內在的說理缺陷,也指出靜態的刑事責任使得刑事責任范疇面臨獨立性不足的困局。刑事責任缺乏實體內核與動態歸責過程的內容加劇“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的理論危機。特別是在犯罪論體系呈現出從一元到多元、從單純批判到相互借鑒、從純粹說理到解決問題、從形式表述到實質內容的新趨勢下*張明楷.構建犯罪論體系的方法論[J].中外法學,2010,(1).,違法和有責的二元犯罪論體系建構*張明楷.以違法與責任為支柱構建犯罪論體系[J].現代法學,2009,(6).及以事實判斷/價值判斷與不法/責任清晰區分的階層式犯罪論體系*周光權.價值判斷與中國刑法學知識轉型[J].中國社會科學,2013,(4).等紛至沓來,對刑事責任理論研究帶來新影響。

我國的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與前蘇聯的討論軌跡在宏觀上頗為相似。盡管理論界作出相當的“創造性”改良和提出一些“中國化”見解。但是,并未從根本上圓滿地解決刑事責任根據的爭議問題。而且,以刑事責任根據為中心的靜態型刑事責任理論研究路徑,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刑事責任的本質與內涵。回本溯源地看,深入探究刑事責任根據的關鍵是罪責關系,其重點在于突破靜態層面的罪責關系與解構動態的罪責關系,推出刑事責任歸責概念及其理論體系。

二、我國“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的現實困局與理論轉軌

國內有觀點認為,刑事責任的存在、性質、范圍以及如何實現等問題,都完全和直接取決于刑事責任的根據問題*王晨.刑事責任的一般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148.,并對刑事立法和司法產生重大的影響。有觀點甚至指出,我國早期關于刑事責任根據的研究,幾乎每一個腳步都因襲前蘇聯關于刑事責任根據的研究歷程*徐立.刑事責任根據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141.。對此,還有觀點指出,蘇聯刑法學界在20世紀 50年代中期展開的關于刑事責任的討論,與我國刑法學界在20世紀 80年代中期開啟的圍繞著刑事責任的大討論相比,一個相同的主題都是關于刑事責任的根據問題的激烈紛爭,而且,它幾乎占據刑事責任問題討論的主旋律*〔25〕陳興良.從刑事責任理論到責任主義——一個學術史的考察[J].清華法學,2009,(2).。但是,以犯罪構成為重心的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在刑法學體系更側重動態研究與“問題性思考”之際,由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到動態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的理論轉軌刻不容緩。

(一)“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的現實困局

新中國刑法學在討論刑事責任問題上延續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范式。就其意義而言,有學者明確指出,這是以特拉伊寧為代表的前蘇聯刑法理論對我國刑法的六大正面影響之一,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夏勇.特拉伊寧的《犯罪構成的一般學說》與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A].中南法律評論創刊號(第一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71-473.。從靜態看,圍繞犯罪構成和靜態的罪責關系的討論基本上直接指向“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命題,但是,這也導致犯罪、犯罪構成和刑事責任的體系性關系在不同程度和語境中陷入一定的認識與適用困局,總的來說,就是“靜態有余而動態不足”。

1.罪責關系的虛無化跡象。在刑法學體系上,我國的刑事責任概念在犯罪成立后才涉及,這更接近于前蘇聯的刑法理論,對刑事責任的考察在犯罪成立后如何落實刑罰的過程中進行*趙秉志.刑法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10.。但是,它主要停留于靜態層面而未能深入到動態層面進行思考,導致刑事責任理論在動態層面陷入實質內容不詳的困局。因此,我國現存刑事責任根據論被認為在本質上未能擺脫犯罪構成對刑事責任的決定性作用,任何形式的“改造”都僅將具體的實質內容充填到形式化、結構化的犯罪構成,雖小前提不同,但依據的大前提都是犯罪構成*趙微.徘徊于前蘇聯模式下的刑事責任根據理論及前景展望[J].環球法律評論,2002,夏季號.。這直接指出“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存在形式化的說理積弊,即可能存在幾乎完全依附于犯罪構成理論的現實弊端,很容易產生刑事責任獨立性被遮蔽的認識“假象”。陳興良教授認為,在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得以誕生之際,刑事責任的根據是犯罪構成的基本論斷得以固守。然而,以刑事責任根據為主要內容的刑事責任理論實際是犯罪構成理論的附屬物,只具有對犯罪構成的政治意義與法律意義的維護功能,刑事責任是什么這個根基性的問題反而被遮蔽〔25〕。該觀點揭示出刑事責任根據論面臨一個亟待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刑事責任的獨立性是什么及其理由(刑事責任要解決什么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一根本問題)。陳興良教授認為,刑事責任應置于犯罪構成內,如若在犯罪構成體系之外繼續考察正當行為,“刑事責任根據論”的主流觀點將可能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說法*陳興良.四要件犯罪構成的結構性缺失及其顛覆——從正當行為切入的學術史考察[J].現代法學,2009,(6).。在犯罪構成之外如若還有正當行為決定犯罪成立與否,則意味著犯罪構成作為刑事責任根據的唯一地位并不絕對,它直指犯罪構成與刑事責任根據論在靜態層面的矛盾一面。基于罪責關系的應然獨立性,刑事責任不能再依附于犯罪構成理論,否則,刑事責任難有“獨立性”。

2.刑事責任的動態歸責研究薄弱。當前,我國刑法學體系整體上靜態性有余而動態性不足,立足于靜態的犯罪描述,必然導致缺乏認定犯罪、歸結責任、量定刑罰的動態性理論內容。特別是在犯罪論、刑事責任論、刑罰論中,刑事責任論的相對滯后與空白導致刑事責任缺少實質性的內容,以至在認定犯罪環節結束后,判斷刑事責任程度缺乏應有的實質性標準和依據*高銘暄.論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合理性暨對中國刑法學體系的堅持[J].中國法學,2009,(2).。因此,應加強我國刑法學與刑法學體系的動態性研究,加強定罪、歸責、量刑和行刑環節的動態研究,更要加強對刑事責任論的本體研究,有關歸責對象、要素和體系是刑事責任歸責理論的關鍵*高銘暄.論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合理性暨對中國刑法學體系的堅持[J].中國法學,2009,(2).。換言之,“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的研究范式集中討論犯罪構成在靜態層面的定罪意義,即犯罪構成決定刑事責任成立的靜態作用,卻忽視刑事責任的動態“歸責”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在刑法學體系的運作進程中,刑事責任實現應有一個動態的歸責過程,并具有豐富的實體內容,而非犯罪在靜態層面的法律結果。由此,理論界應重新認識犯罪構成、罪過與刑事責任之間的內在關系,不能簡單地將犯罪構成視為刑事責任的唯一決定根據,盡管該觀點在“犯罪的認定”的靜態認識論層面可以成立。只有強化刑事責任的動態研究,刑事責任獨立的歸責過程及其功能才能形成。目前,靜態的刑事責任研究與罪責關系的虛無化跡象都侵蝕刑事責任范疇的獨立性與實體性,應強化刑事責任的動態意義,突出刑事責任的歸責過程,并激活刑事責任范疇的刑法學體系意義。

3.“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誘發認識論紛爭。“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的“唯一”表述有不盡準確之處。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除了考察法定的犯罪構成要件之外,還在犯罪構成理論之外考察正當化事由,正當化事由客觀上具有決定是否追究刑事責任的歸責意義和功能。所以,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傳統論斷容易誘發刑事責任根據的思維困惑——“行為符合犯罪構成”的論斷缺乏唯一性和必然性,因為似乎還包括正當化事由這個犯罪構成體系之外的“額外”因素。由此,應充分意識到我國刑法學體系中的正當化事由已直接影響到刑事責任根據的通說地位——“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依據”,甚至繼而加劇犯罪構成、正當化事由和刑事責任依據之間的緊張關系。

綜上所述,現存“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至少存在以下隱憂:(1)在靜態研究的背景下,刑事責任根據的通說過度依賴于犯罪構成理論,進而容易導致刑事責任實體內容的虛化和刑法學體系地位的空洞化,刑事責任根據論由此幾乎是犯罪構成理論的另一個“獨白”,難以有助于鞏固刑事責任是一個獨立范疇這個基本命題;(2)刑事責任根據論的通說——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被正當化事由具有決定刑事責任有無及其程度的客觀歸責功能無形打破,進而引發更為復雜的刑法學體系問題,只有及時調整刑事責任根據論方可化解。

(二)“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的理論轉軌

刑事責任根據論非常依賴靜態的犯罪構成,因此導致其主要解決靜態的罪責關系,而對罪責關系的動態運作及研究較為薄弱。因此,既要肯定“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的貢獻與意義,同時更應深化刑事責任歸責的動態問題研究。

1.優化刑事責任根據論尤應以犯罪構成理論本身最為關鍵。犯罪構成理論作為犯罪論的核心部分,始終是刑事責任范疇的前提和基礎,不同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會對刑事責任根據產生根本性影響。比如,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和西方的犯罪構成理論存在很大差別,這導致中西方對刑事責任根據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刑事責任根據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與刑事責任理論、犯罪構成理論以及刑事理論密切聯系,單獨討論刑事責任根據問題的意義有限,難以獲得真知灼見*何秉松.刑事責任論(下)[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5,(5).。因此,應從方法論上擺脫刑事責任對犯罪構成理論的理論依附性或附屬性,否則,刑事責任將是“犯罪”范疇在刑罰環節的“替身”,刑事責任介于犯罪與刑罰之間的橋梁作用將被虛化。比如,有論者指出,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可以按照客觀要件→排除客觀違法的事由→主觀要件→排除主觀責任的事由的順序進行完善*賈濟東,趙秉志.我國犯罪構成理論體系之完善[J].法商研究,2014,(3).,將排除犯罪性事由納入到犯罪構成體系的呼聲較高,但是,這種優化犯罪構成理論體系的做法難以同時解決犯罪構成與刑事責任的邏輯合作關系與歸責層面的功能分配,刑事責任在靜態層面依附于犯罪構成的現狀未曾得到根本性改變,容易繼續將刑事責任范疇置于空洞與形式化的不利困局。

2.刑事責任的動態歸責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而言:(1)應改變刑事責任根據拘泥于靜態描述的研究立場。實踐已證明,完全依循前蘇聯的做法不足取,國內當前的主流學說雖采取一定的調試,但是,通說在認識論和結構體系上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從而削弱罪責關系命題的自持性。更為重要的是,刑事責任根據基本以靜態層面為討論背景,難以展現刑事責任的動態一面。(2)刑事責任的動態化改造是關鍵。要重視罪責關系之間的動態性解構和功能性重構,樹立刑事責任是一個動態的司法歸責過程的基本觀念,而非單純地將刑事責任視為犯罪范疇在靜態意義上的結果性產物,以剔除刑事責任根據論的通說所裹挾的說理缺陷。在此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要明確討論刑事責任范疇的學術意義、理論功能,要認清刑事責任作為刑法學體系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在靜態上是連接犯罪與刑罰的橋梁,而且在動態上擁有完整的動態歸責體系,刑事責任歸責體系將罪刑關系與責刑關系予以實質性連接。(3)樹立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的基本觀念。應反思犯罪構成和刑事責任之間在靜態層面上的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依附與被依附的認識鏡像,刑事責任依附于犯罪構成的既有關系必須加以調整,這是改造刑事責任根據論的通說的現實需要。要堅持犯罪構成作為狹義或靜態層面的定罪活動的基本依據,要明確犯罪構成是定罪或歸責的基礎,進而探討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的評價對象、基礎、歸責要素等基本問題。只有建立一個體系完整且富有實質內容的刑事責任歸責體系,才能根本促成罪責關系實現創造性的轉換。(4)重視正當化事由的歸責意義和歸責功能。在轉換刑事責任根據論的傳統知識形態時,不再僅盯住犯罪構成理論,要采取整合性的司法改革路徑,綜合問題本源和整合既有資源,積極導入目前備受爭議的正當化事由,以犯罪構成、正當化事由和刑事責任為中心要素來考慮優化和改造刑事責任根據問題,進而提倡符合中國刑法學體系且具有解釋性功能的刑事責任歸責理論體系。

三、從刑事責任根據論到動態刑事歸責理論體系的知識突圍

從中國刑法學體系由單一式靜態到多元式動態的整體性轉換看,應改造基于靜態刑法學體系而成的“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刑事責任歸責理論體系作為動態刑事責任范疇的理論載體是我國刑事責任范疇的未來發展方向。

(一)刑事責任根據論突圍的理論原點是罪責關系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理論界已基本完成刑事責任的理論獨立性論證。這是刑事責任根據論的前提。以犯罪構成為核心的靜態刑事責任根據論實質討論罪責關系,但是,“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法律根據”命題存在缺陷,而調試的基礎正是罪責關系,具體是從內容與形式、靜態和動態等方面加以改良。

1.刑事責任根據的實質是罪責關系命題。傳統理論指出,刑事責任是介于犯罪和刑罰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對犯罪和刑罰的關系起調節的作用。刑事責任既是犯罪的后果,又是刑罰的先導。“罪—責—刑”的邏輯結構,乃是整個刑法內容的縮影。“認定犯罪—確定責任—決定刑罰”,完整地反映辦理刑事案件的步驟和過程*高銘暄.刑法學原理(第一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418.。由此,以“關系刑法學”*儲槐植.刑法存活關系中——關系刑法論綱[J].法制與社會發展,1996,(2).的特定認知范式為前提,將罪責關系置于刑法學體系的“關系圈”或“關系群”內加以考察和判斷時,刑事責任根據的核心特征應反映犯罪和刑事責任之間大體存在的一種時間先后順序、司法相繼操作、功能結構遞進的“流程性”邏輯關系。而且,罪責關系中的“關系”,是指具有辯證性特征的溝通、互動、影響與制約,強調刑法學體系內在的關系問題具有辯證性、互動性與相互制約性。由于傳統刑事責任根據論旨在揭示靜態層面的“犯罪構成對刑事責任的決定作用”的要義,由此,刑事責任根據討論的實質是關系問題——罪責關系問題。盡管暫時主要從靜態層面揭示罪責關系,即刑事責任根據論,但是,鑒于刑事責任的動態研究無非也是解決罪責關系的動態層面問題,因此,罪責關系仍應作為刑事責任根據論到刑事責任歸責理論體系的知識轉型平臺,但是,應剔除“根據”的語義瑕疵并重新挑選刑事責任歸責的組成“因子”。

2.刑事責任“根據”的說法不當。傳統理論界堅持的“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論斷以靜態的罪責關系為基礎,無論是否明確“唯一”,實際上都默認“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論斷。據此,所謂“罪責關系”,顧名思義:一是指犯罪是刑事責任的前提,二是指刑事責任是犯罪(行為符合犯罪構成)的必然法律結果。然而,這將刑事責任置于空洞與形式化的討伐漩渦之中,使得正當化事由及其體系地位無所適從,以至于傳統理論的邏輯合理性面臨不攻自破之弊。從用語看,“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當前面臨的困境,首當其沖可能是翻譯準確性問題。“根據”一詞的妥當性值得追問,因為“根據”一詞鮮明地流露出一種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思維屬性,并且是單向而非雙向的思考。而且,“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的說法順帶用于說明犯罪與刑事責任的關系,不免招致刑事責任具有依附性的現實窘境,即刑事責任在很多語境中都可能被理解為犯罪范疇的“結果產物”。因此,應考慮調換“根據”一詞。

3.刑事責任根據論隔絕正當化事由的歸責意義和功能。傳統刑法理論通說以社會危害性理論為根基,以犯罪構成理論為核心,盡管已很好地闡釋刑事責任及其程度的產生與歸屬機理,但是,它未必符合我國的刑事司法實踐。在實然層面上,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往往決定刑事責任及其程度,但是,它并非一律如此,而是有所例外,具體是指正當化事由。由于刑法學體系的特殊安排,特定的正當化事由情形都客觀決定刑事責任及其程度。但是,理論卻將該屬性與功能予以遮蔽。當然,正當化事由決定刑事責任程度具有“例外性”,如防衛過當、避險過當等并不常見,更遑論仍有爭議的期待可能性、客觀的處罰條件等情形。所謂“例外”,是指在不同的體系或結構中,不同要素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即在犯罪認定和責任歸責中,犯罪構成要件和歸責要素所起的作用不同,分別是定罪和歸責的作用。基于此,應打破靜態刑法學體系的一個思維定勢,即只要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定罪活動已終止,刑事責任的歸責過程已終結,并順其自然進入量刑環節。在動態的刑法學體系運作過程中,根據犯罪構成所推進的定罪活動并不具有絕對的唯一性,定罪活動融合實體與程序,應當是一個廣義的概念,犯罪構成符合性判斷即使得出肯定結論,未必一定如期推進到最終的定罪環節和推導出刑事責任成立。要客觀區分犯罪的認定與刑事責任的歸責,具體到犯罪構成體系時,正當化事由可不納入到犯罪構成體系內,可不在犯罪認定環節發揮定罪作用,但是,應在刑事責任歸責環節發揮歸責作用,并對刑事歸責起到“例外性”的消極排除作用。在刑法學體系安排中。即使不將正當化事由作為犯罪構成要件或要素,但是,可以將正當化事由作為歸責要素,在廣義的定罪過程中發揮歸責的意義。由此,這將有助于緩和犯罪構成與正當化事由的體系緊張關系,有助于充實刑事責任歸責體系,刑事責任根據論或將得以創造性實現知識形態的切換。

(二)刑事責任歸責理論體系的宏觀構想

從刑事責任根據論到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的知識轉型以中國刑法學體系及傳統刑法理論為基礎,它的法理基礎、制度考量及體系構造基本包括以下幾點:

1.靜態和動態并軌結合以拓展刑事責任研究視野。細言之:(1)不唯“犯罪構成”馬首是瞻。刑事責任根據論固守犯罪構成,導致傳統理論難以全局地闡釋刑事責任的理論獨立性、實體內容及動態化原理,以至罪責關系過于依賴犯罪構成。由靜態的刑事責任根據到動態的刑事責任歸責,首先要打破犯罪構成“一尊獨大”的理論現狀,要充分認識到定罪活動與刑事責任歸責過程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犯罪構成不具有絕對的唯一性。(2)要擺脫“靜態有余而動態不足”的研究方法弊端。從刑事責任根據論到刑事責任歸責體系,旨在重新闡釋犯罪和刑事責任之間的內在關系,它既不直接拋棄犯罪和刑事責任之間既定的靜態關系,也不無限放大犯罪與刑事責任之間的動態關系,而以靜態關系為基礎,拓展動態關系,揭示刑事責任作為一個獨立的刑法學范疇,不僅在思辨維度扮演犯罪與刑罰之間的橋梁,而且在實踐環節如實銜接犯罪與刑罰,具體是指刑事責任歸責體系。因此,不宜再拘泥于一種完全靜態意義上的罪責關系研究范式,而應拓展一種動態意義上的刑事歸責概念,以此重新解釋動態的罪責關系的實踐樣態。

2.借助刑事一體化理念和方法解構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細言之:(1)刑事一體化具有優化刑法學體系的積極意義。在靜態描述罪責關系的基礎上,還要關注動態意義上的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的運作機理,激活刑事責任范疇的實體與功能,而它的方法論是刑事一體化理念。刑事一體化理論的精髓在于融通學科聯系和解決現實問題*儲槐植,閆雨.刑事一體化踐行[J].中國法學,2013,(2).,刑事一體化兼具理念與方法的雙重特質,既強調刑法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性思考,也重視刑法學體系的“體系性思考”,或者說,既強調刑法學與刑事訴訟法學的有效融合,也強調刑法學體系內部的關系、結構與功能思考,從刑法學體系的全局思考基本范疇的關系、功能以及結構安排等重大問題,特別是兼顧靜態與動態兩個層面。由此,刑事一體化理念有助于拓展刑法學研究的視野,有助于刑法學體系的結構優化與功能發揮。(2)刑事責任歸責體系貫徹刑事一體化旨在確立廣義的定罪概念與重申刑事責任歸責的內核地位。廣義的定罪概念,是指以刑事一體化為基礎,定罪不再以靜態的犯罪構成為唯一法律標準,而是關注定罪的動態過程,尤其是強調定罪的目的是刑事責任歸責*孫道萃.我國定罪理論體系構造的設想[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6,(1).。靜態的罪責關系較好地從刑法學體系層面揭示罪責關系,“犯罪是刑事責任的前提,刑事責任是犯罪的法律后果”作為通說在很大程度上印證和揭示“犯罪的認定”這一靜態意義上的司法思維活動的基本面貌和規律,這是刑事司法實踐中的定罪量刑活動的前提。然而,根據犯罪構成所進行的定罪是狹義的定罪活動,以刑事訴訟程序為平臺的定罪是廣義的定罪活動,后者才完全符合刑事責任的動態歸責過程。因此,犯罪的認定是決定刑事責任成立的決定性因素,“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宣告狹義的定罪活動結束,但是,廣義的定罪活動尚未結束,只能說基本成立“犯罪”。在靜態認識論層面,犯罪認定的判斷結果是肯定性或積極性時,如果經過刑事訴訟活動的查證后發現,還存在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等出罪事由,則將在廣義的定罪環節排除犯罪的成立或刑事責任成立。因此,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歸責的必然基礎,“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根據”作為靜態罪責關系的內核可以成立。但是,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并不完全符合廣義的定罪過程,反而使刑事責任范疇容易脫離動態的刑事責任歸責環節,刑事責任歸責與動態的定罪環節難以產生必然的溝通與互動。(3)廣義的定罪與刑事責任的歸責具有實質等同的刑法學體系功能。以刑事一體化為方法論,根據靜態與動態的雙重視角,“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并不完全契合刑事司法實踐層面上的廣義“定罪”活動的實際運作機理。“定罪”不僅包括靜態意義的“犯罪的認定”(行為符合犯罪構成的判斷)的認知性思維活動,還包括根據犯罪構成之外的因素來最終確定刑事責任及其程度,這才是廣義的定罪過程或刑事責任的動態歸責過程。“犯罪的認定”是狹義的定罪概念描述,廣義的定罪概念需考慮更多因素,盡管犯罪構成是最重要的因素或歸責基礎,但是,不能無視其他定罪因素,概括是指正當化事由。而且,從刑事一體化的角度看,廣義的定罪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明確刑事責任及其程度,這與刑事訴訟法的基本任務一致,進而,“追究刑事責任”的動態歸責過程最終為隨后的量刑活動提供基本的依據和前提(動態的責刑關系)。

3.并合解決刑事責任歸責理論體系與正當化事由的體系定位。細言之:(1)正當化事由的體系缺位誘發刑法學體系隱患。從靜態的刑法學體系安排看,正當化事由是一個被犯罪構成理論體系所遺忘的“概念”,將犯罪構成和正當化事由加以“分離”的處理方式*究竟是實質還是形式上的體系分離,這值得進一步的追問與思考。被認為難以滿足“體系自洽性”,甚至導致出罪機制趨于“惡化”或“不濟”。目前,犯罪構成和正當化事由的體系契合方案不少,本質上都圍繞犯罪構成理論及其“體系化”(階層化)特征展開,并未將視野拓展到罪責刑關系,尤其是罪責關系的本質問題。所以,現有解決方案都難以克服“正當化事由與犯罪構成的理論安排和刑事司法實踐中的處理方式有時候難以調和”的現實矛盾,理論安排選擇維護罪責關系,而實際做法則將罪責關系簡化為“犯罪是決定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因此,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將正當化事由“拒之門外”隱藏一定的刑法學體系隱患。(2)廣義的定罪或刑事責任歸責可接納正當化事由。在廣義的定罪活動中,犯罪的認定和正當化事由的考察這兩個基本判斷往往難以加以截然分開,基本上在一個相對模糊或交融的狀態下同時進行。如果將刑事訴訟活動聚焦到庭審階段,犯罪的認定和正當化事由在思維判斷上幾乎同時進行,控訴和辯護相互交錯而同時推進庭審活動。換言之,刑法學的體系安排和具體的刑事司法思維之間并非“直線型”對接,可能存在不一致,而且,“不一致”的情形可以通過“體系性”解釋的方式予以化解*孫道萃.犯罪構成與正當化事由的體系契合:學說、視角、立場與路徑[A].刑法論叢(第29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69.。其實,廣義的定罪活動旨在解決刑事責任及其程度問題,而犯罪構成和正當化事由是兩個核心要素。其中,犯罪構成起更為關鍵的決定性意義,是刑事責任成立的基礎;正當化事由作為一種例外情形,屬于刑事訴訟中一種具體的辯護事由,在刑事責任的動態歸責過程中,它屬于廣義定罪概念的出罪內容。盡管犯罪構成和正當化事由的意義和功能有所差異,但是,二者在影響刑事責任及其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僅所起到的作用因體系安排而存在功能差異,即絕非由犯罪構成“唯一”決定刑事責任的歸責。(3)正當化事由的歸責意義與功能。從刑事一體化的動態過程看,一切決定刑事責任及程度的因素整體上都歸屬于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由犯罪構成和正當化事由組成。犯罪構成是根本性的決定因素*這里主要是從重要性或常用性的角度來界定的,犯罪構成和正當化事由都是決定廣義定罪過程(是否最終成立犯罪)的定罪(歸責)因素,但是,在頻率、范圍、外在印象、過程與規律等方面有差異。,屬于“犯罪的認定”這一思維判斷環節的原則性因素。正當化事由并非從屬于犯罪構成而“附帶”地判斷刑事責任的成立及其程度,在刑事責任的歸責中,正當化事由也是一種決定因素,但是,往往作為一種例外因素予以對待。“例外”由多種因素所決定,最為主要因素是任何一個犯罪構成體系都以“入罪”為要旨,這由犯罪構成的使命所決定,大陸法系的三階層犯罪論體系也不例外,否則,阻卻違法性事由、阻卻責任事由和客觀處罰條件無需存在。在刑事訴訟階段,在貫徹無罪推定原則的基礎上,無罪辯護主要由辯方來履行,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往往被賦予追究刑事責任的職責和證明責任,特別是在控辯雙方實力失衡的情況下,正當化事由作為一種出罪因素或決定刑事責任不成立的例外因素不可或缺。從刑事訴訟的規律看,“例外”不能簡單地在形式上理解為數量問題,實質上意指功能差異。而且,出罪機能的“例外”在一定程度是指“消極”意義。在刑事責任歸責中,犯罪構成往往起積極的肯定作用,正當化事由往往起一種消極的否定作用。

4.刑事責任歸責要素與刑事責任歸責基礎作為整體應從實質層面展示刑事責任的動態歸責過程。揭示刑事責任歸責原理應以刑事一體化理念與方法論為前提,兼顧靜態與動態兩方面,旨在明確刑事責任歸責的基礎、內容與方法。刑事責任歸責作為動態的刑事責任樣態,是對廣義的定罪活動的一種抽象性概括,是指以靜態的定罪或犯罪構成的定罪意義為前提,依據犯罪構成認定犯罪是否成立,在此基礎上經由刑事訴訟程序的有效配合,最終確定犯罪成立與否和刑事責任有無及其程度的一系列活動的總和。這是刑事責任歸責的實質動態過程,也是動態的犯罪與刑事責任關系(罪責關系)的集中展現。動態的刑事責任歸責以靜態的刑事責任范疇與靜態的罪責關系為前提,確立犯罪構成的定罪意義及其作為歸責基礎的意義和地位,同時導入正當化事由的定罪意義和功能,從而嘗試化解刑事責任與罪責關系面臨的“靜態有余而動態不足”困局。但是,刑事責任動態歸責并非直接替代靜態的刑事責任概念,而是有關刑事歸責理論的認識論突破和功能論“重現”,旨在直接促成靜態的刑事責任范疇實現實體內容的充實與體系功能的轉換,并緩和靜態罪責關系的困局。刑事責任歸責作為一個動態的歸責過程,不是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的有責性要件,刑事責任歸責環節不應繼續考慮犯罪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問題,而應以犯罪是否成立作為刑事責任歸責的基礎。

(三)刑事責任歸責理論體系的現實意義考量

從刑事責任根據論到刑事責任歸責體系,它的理論基礎、基本內涵與內部構造可以概括為:(1)不宜將犯罪和刑事責任的關系簡化為一種靜態意義上的因果性流程。應導入刑事一體化的理念和方法論,揭示并建構動態的刑事責任歸責體系,這是刑事責任根據論到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的知識轉型的根本方向,而區分狹義和廣義的定罪概念是極其重要的認識論前提。(2)刑事責任歸責問題應兼顧實體與程序。狹義的定罪(犯罪的認定)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狹義的定罪并不具有確定的唯一性。應認真對待正當化事由在刑事司法實踐中的運作機制,正當化事由的定罪或歸責意義與功能一旦得到確證,將有助于描繪動態層面的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的基本框架,即犯罪構成與正當化事由組成的動態辯證歸責體系。(3)應明確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歸責的基礎。無論在何種犯罪論體系內,行為符合犯罪構成的判斷活動往往會得出一個明確的定罪結論,而它是刑事責任成立的法律基礎。通常而言,只要行為符合犯罪構成,一般意味著刑事責任的成立,而且同時決定刑事責任程度。然而,正當化事由是犯罪構成具有的(狹義)定罪必然性功能的例外,是動態刑事責任歸責體系(廣義定罪)的組成部分。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一般法律基礎,但并非唯一的歸責要素,由刑事責任的歸責基礎和歸責要素才能組成完整意義上的動態刑事責任歸責體系。刑事責任歸責體系是刑事責任范疇最為內在的核心部分與動態央視,是刑事責任范疇的本體內容。

由刑事責任根據到刑事責任歸責體系的思維轉變,對于罪責關系或罪責刑關系而言,或將可能是一個理論上的進步之舉。簡言之:(1)彰顯刑事責任成立的動態歸責過程。“歸責”比“根據”更凸顯和強調過程性、結構性、動態性、層次性。而且,刑事責任歸責體系有助于從根本上消解刑事責任根據一些固有的缺陷,如靜態性充溢而動態性不足、形式化過多而實體性不滿等。(2)緩解與消除靜態刑事責任范疇的現實困局和鞏固罪責刑關系命題。刑事責任面臨的形式化、空洞化指責將得以緩解,犯罪構成不再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刑事責任不再是犯罪構成的必然結果或理論附屬物,而有獨立的地位與作用,并集中體現為刑事責任歸責體系,這有效地激活刑事責任范疇的能動性和活躍性,靜態為主的傳統刑法學體系得以動態優化,不再是純粹靜態的抽象思辨活動。刑事責任歸責體系具有動態性且內容不再空洞,這消解了刑事責任范疇的困局和優化現有刑法學體系。(3)為犯罪構成與正當化事由的體系契合方案開辟新的思考方向或路徑。犯罪構成與正當化事由的體系問題直接關系到罪責刑關系—刑法學體系的趨向,圍繞犯罪構成與正當化事由的體系契合已經形成諸多方案,通過刑事責任歸責體系將犯罪構成與正當化事由整合在歸責體系內是一個值得繼續探索的方案。

四、結論

刑事責任的歸責意義和歸責功能是刑事責任范疇的根本*孫道萃.罪責關系的當代命運[J].云南社會科學,2016,(2).。“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與上世紀80年代日趨成熟的刑事責任理論范疇交相輝映,刑事責任的哲學和法學依據逐成通說,這是刑事責任根據中心論研究范式的基本軌跡,是以罪責刑關系為核心標志的中國刑法學體系的重要智識成果。然而,僅在靜態上依循“犯罪構成是刑事責任唯一根據”命題,將導致刑事責任范疇在認識論上容易異化為犯罪的理論附屬物和缺乏動態的歸責內容,刑事責任范疇作為犯罪的附隨結果恐將扼殺刑事責任范疇的自持性與罪責關系命題的獨立性,客觀上觸碰刑法學知識轉型的學術命題及其具體展開*陳興良.刑法學:向死而生[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1)18.。應努力消解刑事責任根據論過于關注靜態研究的內在缺陷,整合犯罪構成、正當化事由與刑事責任的體系性關系,構建以動態歸責為核心實體內容的刑事責任歸責理論體系。這是刑事責任、罪責關系及罪責刑關系—刑法學體系研究不斷走向靜態與動態、理論與現實并重的前提與基礎,是處于發展完善中的中國刑法學體系由歷史經驗合理性切換到現實規范有效性的必由之路*劉艷紅.我國犯罪論體系之變革及刑法學研究范式之轉型[J].法商研究,2014,(5)30.,旨在謀求符合中國刑法學體系歷史與現實的合適方案。既要肯定犯罪構成在靜態層面的定罪意義和歸責意義,也要正確對待正當化事由的定罪意義和歸責意義,要積極導入刑事一體化的研究方法,采取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體系性思考”方式,以建構動態的刑事歸責理論體系作為當前的核心任務,從而有效充實刑事責任這一基本的刑法學范疇。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for the Distinguished Criminal Imputation Theory by Replacing of the Ground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SUN Dao-cui

(School of Law,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China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the crime constitution should be the only one ground to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e dominated research paradigm of centralization on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ground has been formed. However,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centralization on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ground has methodological drawbacks that it is static more than dynamic and confronted with kinds of defects such as the nihi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tegory of crime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weakness of dynamic study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chaos in systematic knowledge. Thus, the creative research on criminal imputation theory has been initiated. The criminal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at from the ground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o criminal imputation theory is an unavoidable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 which is based on unbiased method application both in static and dynamic way and massiv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riminal integration. Meanwhile, the two deep-related issues of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the justified circumstan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imputation system should integrated and solved with further highlight on the imputation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e justified circumstances. As a result, the future picture of criminal imputation theory system should be consisted of crime constitution and the justified circumstances with full study of current dynamic criminal law system.

the ground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constitution of crime; the justified circumstances; criminal imputation theory system

2016-05-25

本文系2015年度最高人民檢察院理論研究所重點課題“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活動的監督”(課題編號:GJ2015B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孫道萃,男,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學。

D924

A

1672-769X(2016)06-0057-10

猜你喜歡
理論體系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探索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創新應用
中國外匯(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14
理論宣講如何答疑解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如何建立長期有效的培訓體系
現代企業(2015年1期)2015-02-28 18:43:18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三位一體”德育教育體系評說
中國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国产精品xxx| 欧美笫一页|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亚洲91精品视频|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网2014| 成人午夜网址|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欧美三级自拍|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538国产视频| 国产人人射| 日本午夜影院| 香蕉精品在线|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中文字幕1区2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视频无码| 亚洲三级影院| 亚洲国产系列|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国产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欧美啪啪网| 欧美亚洲欧美|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91麻豆国产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va免费精品|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国产日本视频91|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丁香婷婷久久|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91丝袜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综合天天色| 99re在线免费视频|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国产玖玖视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超碰91免费人妻|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亚洲伊人天堂|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