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廣清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研精鉤深 見微知著
——從國際私法定義的研究看李雙元先生精品教材的貢獻*
屈廣清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國際私法學界對許多理論問題的研究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國際私法的定義就屬于其中之一。李雙元先生在主編國際私法教材的過程中,認真研究國際私法定義的表述,其主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國際私法》精品教材在不同的版次中都對國際私法的定義進行了詳細的探討,特別是在該書第四版中形成的科學定義,為國際私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國際私法;定義;精品教材;理論貢獻
眾所周知,教材在法學教育特別是本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法學教材的現狀而言,數量多但精品少,雷同多但創新少,編者多但銷售少,更新快但影響小等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編寫好的教材就顯得尤其重要、特別需要。
李雙元先生已逾鮐背之年,但仍然十分重視國際私法教材及教輔材料的編寫,其主編的國際私法教材被全國廣泛使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如李雙元先生編寫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國際私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四版,李雙元、歐福永主編)就先后被評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育部精品教材等。該教材經過多次修訂與再版,理論體系與內容日臻完善,成為國內最有影響的國際私法教材之一。由于該教材內容十分豐富,限于篇幅,本文僅以教材中的國際私法定義的編寫為例,闡述先生在教材中所作出的理論貢獻。
國際私法的理論研究在國內外開展已久,然而關于國際私法定義等基本問題仍然缺乏統一的認識。在教科書方面,國際私法定義又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必須予以明定。由于認識不統一,不同的國際私法教材就有不同的定義,使學生在認識上極易產生困惑,并對下一步的課程學習與研究產生不利的影響。
學科的定義是該學科的先決問題,開宗明義,是學科的必做之事。同理,國際私法的定義是國際私法的先決問題,也必須開宗明義,先予闡明。但是,國際私法的許多教材均遮遮掩掩,將國際私法定義的闡述放在教材比較靠后的位置,有的甚至干脆不進行國際私法定義的詮釋,這是一種明顯的知難而退。
國際私法的定義是學者對國際私法理論上的一種概括認識,它要用概括而簡潔的語言告訴人們國際私法是什么,但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在國際私法學界,各國學者對國際私法也下過許多不同的定義,歸納起來有這樣幾種類型:
(一)國外學者關于國際私法的定義
1.根據國際私法所調整法律關系的性質下定義。如日本國際私法學者山田三良認為:“國際私法者,可一言以蔽之曰:規定可以適用于涉外的法律關系之法律之法則也”*[日]山田三良.國際私法[M].李倬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3.。前蘇聯學者隆茨認為:“在國際私法中,說的是國際交往、國際生活的條件下發生的特殊的民事法律關系”*[前蘇聯]隆茨等.國際私法[M].吳云琪,劉楠來,陳綏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2.。也有學者不指明被調整對象究竟的是民事問題還是民事法律問題,只籠統認為是法律問題。前蘇聯學者M.M.波古斯拉夫斯基認為:“在國際生活中,組織或者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問題屬于國際私法領域,而有關跨國關系和國家與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律問題則屬于國際公法。”*[前蘇聯]M.M.波古斯拉夫斯基.國際私法[M].王明毅,孫國智,文英麟,林文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3.
2.從法律適用的角度給國際私法下定義。如美國國際私法學家比爾主持編纂的1934年《美國沖突法重述》,就將國際私法定義為每一個國家在處理某一法律問題時,決定是否應該承認某一外國法律的效力的一個法律部門*李雙元.國際私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3.。日本學者北脅敏一認為,國際私法是在涉外的法律關系中,指定應適用何國民法或者商法的法律,可說是間接地調整涉外法律關系的*[日]北脅敏一.國際私法——國際關系法Ⅱ[M].姚梅鎮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3.。
3.通過列舉國際私法的內容、范圍或規范來給國際私法下定義。一些國際私法學者認為,國際私法即處理涉外民事案件時解決管轄權、法律適用和外國判決的承認與執行的規范的總和*See Peter North,Fawcett and Carruthers ,Cheshire ,North and Fawcett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14th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7.。
4.從適用的對象來給國際私法下定義。有學者認為國際私法是直接針對私人(自然人和法人)的國際秩序規則的總稱*[法]亨利·巴迪福爾,保羅·拉加德.國際私法總論[M].陳洪武,陳林洪,張凝,王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3.。
5.其他。如C.M.V.Clarkson&Jonathan Hill 認為:The part of the law of England and Wales called the conflict of laws or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deals with cases before the English court which have connections with foreign countries*See C.M.V.Clarkson&Jonathan Hill,The Conflict of Laws,4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1.. C.M.V.Clarkson&Jonathan Hill將國際私法定義為處理涉外案件的法律,定義的范圍比較寬泛。
(二)我國學者關于國際私法的定義
我國學者關于國際私法定義的表述也比較多樣,在理解上存在明顯分歧,具體觀點如下表所示:

觀點一從解決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中民商事法律沖突的角度來給國際私法下定義。認為國際私法是調整不同國家私法沖突的規范的總和,或者認為國際私法是在世界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義的情況下,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關系,解決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法律⑨。觀點二把國際私法定義為調整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部門。觀點三認為國際私法是為解決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問題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觀點四認為國際私法是調整國際交往中產生的涉外民商事關系的法律。觀點五認為國際私法的定義是:當發生涉外民商事爭議時,以解決法律沖突為手段,以調整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為目的,通過沖突規范確定準據法或者直接適用統一實體法來調整某一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的法律部門。觀點六認為國際私法是以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為調整對象,以直接調整和間接調整為手段,由國籍規范、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規范、沖突規范、統一實體法規范以及國際民事訴訟和國際商事仲裁程序規范組成的兼具國際法性質和國內法性質的獨立部門法。觀點七認為國際私法的實質定義是指一國處理含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爭議與外國法律沖突時,確定其適用何國之實體法并在謀取外國配合下進行調整和實行司法管轄的法律。國際私法的形式定義是指國際私法既具有國內法的根本屬性,又離不開國際法的外在條件;既要首先全力從解決程序法入手,又不能回避目的在實現實體法之實施;既具有任何法律形式所無法替代而獨立存在的法律體系,又與任何國家、任何法律部門都可能發生聯系的一種邊緣性法律。⑨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228.姚壯,任繼圣.國際私法基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8.馮大同等.國際私法講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88.前言.金明,鄧和剛.國際私法定義辨析[J].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31.該作者認為國際私法是調整一種法律關系,它要解決的是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問題,而不是要解決所謂的法律沖突問題。徐柳.對國際私法定義的再思考[J].科技與社會,2007,(4):40.李立.對國際私法定義的再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9,(11):386.馮友章.國際私法定義淺見[J].法制論叢,1991,(2).
以上種種關于國際私法的定義,在內容上是各不相同的。這些定義“雖各有可取之處,但都只是反映國際私法某一方面的特質。”*〔17〕李雙元,歐福永.國際私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4.
李雙元先生主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國際私法》再版四次,在各版次中,均積極探討國際私法的科學定義,完善國際私法的基礎理論。
為了全面而準確地定義國際私法而不只是反映國際私法某一方面的特質,李雙元先生在借鑒國內外學者關于國際私法定義的有益成分的基礎上,采用了綜合性定義的方法來解決國際私法的定義問題,他認為,“國際私法是以涉外民事關系為調整對象,以解決法律沖突為中心任務,以沖突規范為最基本的規范,同時包括規定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的規范以及國際民事訴訟與仲裁程序規范在內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17〕
比較而言,綜合性定義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的思維習慣,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了解課程的中心任務。從過程來看,該定義的產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先生長期孜孜不倦研究國際私法基本理論問題的結晶和長期研究國際私法成果方面的總結。
事實上早在先生的《國際私法(沖突法篇)》著作中,就提出了綜合性的國際私法定義,認為“國際私法是以涉外民事關系為調整對象,以解決法律沖突為中心任務,以沖突規范為最基本的規范,同時包括規定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的規范、避免或消除法律沖突的統一實體規范以及國際民事訴訟與仲裁程序規范在內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李雙元.國際私法(沖突法篇)[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33.該定義強調了國際私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突出了國際私法的中心任務、反映了國際私法的主要內容及構成要素。
值得說明的是,比較先生的《國際私法(沖突法篇)》與《國際私法(第四版)》精品教材中的國際私法定義,可以看出兩者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該不同的地方是:《國際私法(第四版)》精品教材中的國際私法定義將“避免或消除法律沖突的統一實體規范”從定義中刪除了,這實質上反映了先生在統一實體法觀點上的細微變化。
眾所周知,國際私法包括統一實體法一直是國際私法學界的主流觀點,國際私法教材大多反映并堅持了這一觀點。先生也認為“大”國際私法體系是目前中國國際私法學界的主流觀點,即國際私法“應該包括外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沖突規范、統一實體法規范以及國際民事訴訟和國際商事仲裁四大部分。”*〔20〕李雙元,歐福永.國際私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5.但在國際私法與其他相關法律框架體系的構筑中,常常在統一實體法的內容上產生重復與重疊。在現實的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時的限制、與其他課程內容的重疊等因素的存在,國際私法課程一般很少涉及統一實體法的內容,甚至在一些教材的編寫中也沒有涉及統一實體法的內容。先生指出,關于大國際私法的“此類著作,仍以沖突規范及其相關制度作為基本理論部分。其各論中幾乎仍以論述各種涉外民商事關系的沖突法制度為主線,必要時,或多或少地介紹有關的統一實體法,但均不占主要地位。”〔20〕
從教材的編寫角度來看,如果教材中包括了統一實體法,而課堂上又沒有講授該內容,將不講授的內容安放在教材中,是不妥當的,等于沒有完成課程及教材的教學任務。
由上可見,國際私法的主流觀點與國際私法的課堂教學無形中產生了一些需要協調的問題。在先生主編的《國際私法》精品教材第四版之前的各版,均認為國際私法包括統一實體法,從而將國際私法定義為“國際私法是以涉外民事關系為調整對象,以解決法律沖突為中心任務,以沖突規范為最基本的規范,同時包括規定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的規范、避免或者消除沖突的統一實體規范以及國際民事訴訟與仲裁程序規范在內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李雙元.國際私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4.但是,國際私法的主流觀點與國際私法的課堂教學如何協調一致的問題,也引起了先生高度關注,并積極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國際私法的定義是一個方面,國際私法教學是另一個方面,國際私法定義的科學性,不能因為國際私法教學的需要而有任何改變。不過,在目前理論界對國際私法定義及范圍存在認識不一的情況下,先生綜合考慮了學科之間的關系問題及學科之間教學內容的合理分配,在新修訂的《國際私法(第四版)》精品教材中將“避免或者消除沖突的統一實體規范”排除出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于國際私法教學內容的探討與改革,實踐證明,這一改革非常切合教學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To Explore Profound Learning from Modest Beginnings—The Quality Textbook’s Contribution of Mr Shuang-yuan Li to the Definition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QU Guang-qing
(Law School of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The definition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is one of the problems which no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by theoretical circles. Mr Shuang-yuan li Has been carefully studied the definition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different editions of his quality textbooks. In the fourth edition of the textbook, he has Put forward a scientific definition and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definition; quality textbook;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2016-10-20
屈廣清,男,福建江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國際私法。
D997
A
1672-769X(2016)06-0003-04
編者按:李雙元教授是我國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和國際私法學的創始人之一,其學術思想與道德文章堪為學界風范。在李先生90華誕之年,為了弘揚他的學術思想和道德文章,本刊特辟“李雙元教授學術思想與人生”專欄,陸續發表數位專家、學者的文章,以資慶賀,敬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