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進入下半場
歷經5年,O2O行業產生了滴滴快的、美團點評、餓了么、百度糯米等獨角獸企業。
自從2011年8月,O2O的概念被Alex Rampell提出,并在當年11月被引入中國以來,O2O給中國互聯網行業,打了一針興奮劑。
有人說,以3年前微信的普及為標志,“后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后,O2O、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等受追捧的概念中,最先迎來豐收的非O2O行業莫屬。
概念上說,O2O是“Online To Offline”的縮寫,是指線上營銷線上購買帶動線下經營和線下消費。
團購是O2O的1.0時代。大眾點評、美團等實現了消費者和實體行業通過互聯網發生關系的新的消費模式。但從本質看,這個時候的團購很多情況下是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消費者可以在網絡上主動尋找線下的商家,并到實體消費。
2.0時代是外賣、上門服務的時代。從1.0的消費者尋找線下商家,轉變為商家通過互聯網上門為消費者服務。這一點也證明了O2O的競爭在加速,融合在加速,傳統線下商家不甘被動,選擇主動出擊。
3.0時代,社區O2O更多涌現。從行業結果看,目前O2O已迅速融入我們的生活,零售、金融、出行、婚慶、家居、餐飲、醫療、旅游等,幾乎涵蓋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O2O模式充分利用了互聯網跨地域、無邊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戶的優勢,同時充分挖掘線下資源,進而促成線上用戶與線下商品與服務的交易,它可以對商家的營銷效果進行直觀的統計和追蹤評估,規避了傳統營銷模式的推廣效果不可預測性,O2O將線上訂單和線下消費結合,所有的消費行為均可以準確統計,進而吸引更多的商家進來,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O2O模式如果運行的好,將會達成“三贏”的效果:
對本地商家來說,O2O模式要求消費者網站支付,支付信息會成為商家了解消費者購物信息的渠道,方便商家對消費者購買數據的搜集,進而達成精準營銷的目的,更好地維護并拓展客戶。通過線上資源增加的顧客并不會給商家帶來太多的成本,反而帶來更多利潤。此外,O2O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家對店鋪地理位置的依賴,減少了租金方面的支出。
對消費者而言,O2O提供豐富、全面、及時的商家折扣信息,能夠快捷篩選并訂購適宜的商品或服務,且價格實惠。
對服務提供商來說,O2O模式可帶來大規模高黏度的消費者,進而能爭取到更多的商家資源。掌握龐大的消費者數據資源,且本地化程度較高的垂直網站借助O2O模式,還能為商家提供其他增值服務。
美團點評王興認為,中國O2O行業在發生幾起大的合并之后,已結束燒錢補貼,上半場大家是拼融資,這個階段結束了;中國互聯網在人口紅利消失之后,進入“不依賴紅利,依賴技術、依賴服務,需要新的增長模式”的下半場。
滴滴掌門人程維表示,中國互聯網上半場的核心比拼是連接,下半場的核心比拼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就是算法、云計算和數據沉淀。
餓了么CEO張旭豪也認同,外賣包括上門服務領域,在過去很長時間里可能靠的都是地推,靠的都是執行力來驅動整個行業的發展,未來引領整個行業下半場更多的不是靠執行力,也不是靠這樣一個地推,更多的可能是需要靠人工智能,需要靠數據的分析、數據的運營驅動商戶在平臺上進行交易,所以引領整個行業下半場更多的是一些技術的創新和科技的創新。
百度的掌門人李彥宏也曾表示,互聯網“下一幕”已被人工智能掀開,而人工智能的基礎則是智能算法、計算能力和大數據。
事實上,這種“下半場拼技術”的觀點不只是出現在O2O市場,互聯網金融等領域技術的重要性都在得到加強,FinTech即金融科技已取代WebFinance即互聯網金融。同樣,未來的O2O不再只是簡單地將Offline與Online進行連接,而是要有技術含量地連接,O2O不再只是Online to Offline,而是Online Tech Offline。
之所以技術變得重要,核心原因在于幾點:第一,O2O上半場主要是在拼市場,商家靠地推、用戶靠補貼,這是重活苦活,且違背商業規律,不可能持續,O2O平臺要盈利就必須打破上半場的藩籬,結束補貼,提升效率,而要提升效率就得靠技術。第二,O2O上半場互聯網平臺給商家提供的價值核心是“導流”,渠道價值已經釋放殆盡,現在更需要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優勢去給商家賦能,幫助商家全面提升運營水平,甚至對服務生產等環節進行革新。第三,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在這幾年迎來飛速發展,這些技術與O2O業務有大量的結合空間,已具備利用條件,這些技術與O2O結合,必然是由互聯網公司來推進。
在許多人看來O2O就是一個依賴地推,市場驅動的業務,云計算對其只是一種技術支持而已。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相對于許多互聯網細分行業而言,O2O正在越來越依賴云計算。
第一,O2O平臺的本質是電商平臺,而電商生來就與云計算是天然一對。
O 2 O的本質是服務類電商。Amazon是云計算始祖就表明電商與云計算是天然一對,不論是實物電商,還是O2O,業務都有明顯的波谷特征,餓了么每天的高峰期就在吃飯時間,滴滴每天的高峰期在上下班時間,采取云計算本質是計算資源的共享,因此,不論是滴滴還是餓了么,它們均選擇使用云計算。
第二,O2O平臺的技術相對滯后,研發資源緊張適合用云計算。
不論是美團還是滴滴還是餓了么,它們起家時最依靠的是地推團隊,團隊成員的研發比例跟BAT們是無法相提并論的,餓了么15000多人,技術團隊只有1000多人。說白了,在上半場,技術更多是支撐而不是驅動,云計算的一個優勢就是可以減少公司的研發尤其是運維投入,被O2O平臺選擇很正常。
到了下半場,O2O平臺越來越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開始加大研發投入,但對于計算這樣的基礎設施,必須要采取云計算,將研發資源傾斜到應用層,比如數據挖掘、運籌模型等領域。云計算平臺已將大數據、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等共同需求抽象并集成到云,讓O2O平臺便捷使用,滿足O2O平臺用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提升效率的剛需。
第三,O2O平臺要給商戶賦能,但不大可能自己做云計算。
O2O平臺有自己做云服務的嗎?有,美團點評就有“美團云”,但O2O平臺就算做也更可能是做SaaS,而不是IaaS。對于餓了么等平臺來說,既沒有做自己云平臺的能力,也沒有做自己云平臺的必要。因此,O2O平臺完全可以基于成熟的IaaS,結合對應行業的領域需求,給商家提供云服務,實現為商家賦能的目標。
(本刊記者孫一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