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豪杰 李忠人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
試述獨立后印度普選與政黨政治現代化
鄭豪杰李忠人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內容摘要】印度在1947年獨立之后實施普選制,在這一制度之下,政黨介入政治的方式與獨立之前有較大不同。因為在普選制下,政黨想要參政議政甚至掌握國家政權,必須首先獲得選民的支持,才有機會參與政治、組織政府、掌握政權。在印度發展的過程中,國大黨一黨獨大制的弊端日漸凸顯,導致它自身的發展與進步受到阻礙,在普選的運作之下,國大黨一黨獨大的時代漸漸逝去,印度政壇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選舉中,眾黨派互相競爭,輪番執政,實現權力的和平交替,從而推動了印度多黨政治的日益成熟化。事實上,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實現了政黨政治的現代化,繼而也關系到印度政治現代化的進程。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印度實施普選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印度政黨政治現代化的發展,但是在普選的運作過程中,各政黨將選舉政治視為高于一切,這也必將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關鍵詞】印度普選政黨政治現代化
馬克思主義學說認為,“政黨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根本利益,為達到特定政治目標尤其是獲得國家政權而建立的一種政治組織。政黨政治就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政權的形式,它是國家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政治形態最集中、最鮮明的體現。”[1](P1)從某種程度來講,一個國家的當代政黨對這個國家未來的興衰榮辱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當今世界上,印度的政黨政治相比其他國家而言更為活躍,“印度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最早出現于19世紀80年代。”[1](P1)印度政黨是印度現代政治重要組成部分的核心。通過對現代政治學理論的研究,我們發現,政黨政治的現代化在印度政治現代化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19世紀60年代初,隨著英國殖民主義者對印度的入侵,印度人民陷入了苦難的被殖民歲月,正是在他們爭取民族獨立運動的過程中,于1885年,印度歷史上最古老的,同時也是全亞洲最古老的政黨——國民大會黨成立了。國大黨人為了爭取民族的獨立,帶領著印度人民與英國殖民統治者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斗爭,最終贏得了國家的獨立。正是在這艱辛的奮斗歷程中,國大黨積累了一定的雄厚的政治資本和廣泛的社會基礎,因此,國大黨在1947年印度獨立之后理所應當地上臺,成為了執政黨。從1947年印度獨立伊始,一直持續到全國第九次大選之前,國大黨幾乎在印度政壇中牢牢處于掌控地位(除1977-1980)。在這種情形下,可以說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大權獨霸在國大黨手中,國內逐漸形成了國大黨一黨獨大的政黨體制。
一黨獨大制在一定情況下促進了印度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穩健發展,進一步穩定了國內的統治。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一黨獨大制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國大黨的統治危機也越來越嚴重。一黨獨大制“是以一種先發制人的方式獲得了政治上的壟斷地位,原來存在的各黨派,各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會轉移到黨內,形成黨內有黨,黨中有派的現象。”[2](P88)要想使得這種局面長期保持下去,國大黨領導人政治魄力和執政才能的發揮至關重要。可以說,一個富有政治魄力和執政才能的領導人對國家的政策推行和社會穩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也因為如此,國家的權力漸漸集中起來,并逐漸集中在個人手中。特別是英·甘地在位時期,獨斷專權的現象越發嚴重,嚴重地破壞了民主制度;由于權力的高度集中,使得黨內失去制約,最終導致政治腐敗,國大黨的政治腐敗可以說非常嚴重。國大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大大被破壞,黨的凝聚力與戰斗力嚴重被削弱,人民逐漸對它失去信心。
1989年11月,印度第九屆大選舉行。從這次大選開始,印度的政黨格局開始發生一系列變化,由國大黨一黨獨大逐漸過渡到多黨競爭格局,這標志著印度政治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選舉結果揭曉了,作為人民院第一大黨的國大黨既沒能獲得執政所需的半數以上支持率,又沒有其他黨派對他的支持,它在人民院的席位從上屆大選的415席猛降到197席,在選票總數中所占百分比從上屆的48.1%減少到39.5%,所以,國大黨最終失去了組建政府的機會。全國陣線在印度人民黨和印共的支持下由V·P·辛格領導組織政府,上臺執政。自這次大選之后,印度進入一個特殊時期,所有的政黨幾乎沒有一個能夠在大選中獲得執政所需的半數以上的支持率。此時日益衰弱的國大黨在隨后舉行的幾次大選中也未能再次勝選。一度統治印度將近半個世紀的國大黨無法再喚起曾有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往昔那個一黨獨大的時代在一次次大選中冰消瓦解。
隨著國大黨在選舉競爭中漸漸喪失之前的優勢地位,印度的政黨政治開始出現多黨政治,在多黨聯合執政時期,普選制下的各利益集團要想充分表達政治訴求,取得或掌握國家的政權,就必須組建屬于自己的政黨,參與選舉,使自己的政治勢力不斷壯大崛起。因此,選舉成為所有政黨活動的焦點,執政黨要想保持其執政的合法性,就必須按照規定進行選舉活動并保持獲勝。另外,沒有取得勝利成為執政黨的那些政黨,他們也積極爭取在選舉中能獲得一定的席位,以便日后在議會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參與一定的政治事務,力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參與選舉獲得選民支持是政黨的必然選擇。印度憲法規定,在大選中,某個政黨獲得人民院超過半數以上的支持率,就可認定其為多數黨,將被賦予單獨組織政府的權力。倘若,沒有一個政黨能夠獲得人民院半數以上的支持率,即沒有多數黨,政府的組建將會由議會第一大黨和其他政黨聯合組建。如此一來,印度的各個政黨為了擴大本黨的勢力、爭取更多選票、保持本黨在人民院的優勢地位,他們通過多種有效的途徑和渠道為本黨選舉活動造勢,每當舉行大選之時,各黨派積極參加政治競選,向民眾宣傳自己的某一政治理念和社會改良主張,增加民眾對其關注度,得到民眾的認可,伴隨著這一系列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也推動各個政黨自身的進步,促進其實現本黨派所向往的政治理想。
各黨派在整個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隨著普選運作逐漸成熟完善,民主觀念深入人心,各黨派取得政權的方式越來越趨于理性化。每個政黨都有機會通過大選取得政權亦或是增強自身的政治力量,都認可通過定期選舉去實現國家政權更替,在憲法以及選舉相關法律允許范圍之內通過理性選舉而非通過舊式暴力方式去實現政權的轉讓。
選民們將自己寶貴的選票他們所認為能夠有擔當并且給予他們希望的政黨,政黨也會為了爭取更多的支持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政績。這樣,各黨派通過競選,輪流執政,實行權力的和平交替,建立起穩定的政府,印度多黨競爭政治格局也日臻成熟化,印度政黨政治的發展歷程進入了一個暫新的歷史階段。
印度普選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印度政黨政治的發展,但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印度各政黨不管國家的總體利益,不顧選民的實際關切,認為選舉獲勝就是一切。他們為一黨私利你爭我搶,相互擠壓,將社會普遍關心的國家安全、政府穩定和政治腐朽等重大問題都作為攻擊的武器來攻擊對方。他們為了贏得大選,積極動員和拉攏社會上的種姓、教派等割裂的選民群體,結果,印度相當部分的選民不是自主投票,而是按照特定利益集團的集體式投票。在普選制下,各個黨派了為了政權奪利,都在忙著拉選票,參加競選,經過黨派組織的種姓動員,低種姓和表列種姓的政治覺悟和參政熱情不斷提高,形成了高、中、低以及表列種姓齊上陣參選的局面,他們都希望將自己的代表選進政界,為本種姓集團撈取相關好處。這樣,選舉政治中的種姓集團被黨派組織激活了。種姓政治使得本身就是種姓性黨派的政黨得以繼續發揮種姓政治在選舉中的天然作用,同時也使得非種姓性政黨開始挖掘種姓政治的巨大潛能。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印度從基層到中央的各項選舉都是各個黨派所代表的種姓集團之間的競爭和較量。
隨著普選制度的不斷完善,印度對選舉過程中的技術性問題做了一些相關規定,這些規定對于政黨們來說,可以稱作是一種約束手段;因為他們通過營私舞弊、弄虛作假等參與選舉,不僅成本高難度大,而且事情一旦敗露將身敗名裂。在這種情況之下,為爭取更多選民的支持,贏得大選勝利,政黨們更多地熱衷于做一些短期內就能見到成效的事情,以此來吸引選民的關注,從而得到更多選票,這就是所謂的“政治短期主義”。
這樣的行為使得印度政黨對于那些長期才能看到成效、但對經濟政治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事情置之不理。他們關注的僅僅是當前選舉的事情,很難對那些真正需要關注的事情做出長期規劃。但影響印度現代化進程的相關深層次問題都是需要長遠規劃、長期堅持才能收到成效的,但由于政治上的短期主義,真正關鍵的問題并無人過問,很少采取實質性的措施。
參考文獻:
[1]曹小冰.印度特色的政黨和政黨制度[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
[2]徐鋒.政黨制度比較研究[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5.
[3]林承節.印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孫士海.印度政治五十年[J].當代亞太,2000.
[5]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三聯書店,1996.
[6]呂昭義主編.印度國情報告:2011-2012[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7]林承節.印度現代化的發展道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Babulal Fadia,State Politics in India,VOL.1,New Delhi:Radiant Publishers,1984.
[9]Zoya Hasam,Politics and the states in Indian,Sage Publications India Pvt Itd,New Delhi,2000.
*作者簡介:鄭豪杰(1990—),女,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主要研究世界近現代史;李忠人(1959—),男,山西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世界近現代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D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6)02-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