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慶立
(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天津 300191)
?
有關沖繩歸還交涉研究的問題點及研究現狀
田慶立
(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天津300191)
【內容摘要】沖繩歸還交涉問題在戰后日美關系占據重要地位,對兩國關系的發展帶來持續性影響。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佐藤榮作內閣通過開展一系列“自主外交”、“民間外交”及“秘密外交”等,最終收回了對沖繩的施政權。有關這一問題的研究國內外已經取得一系列頗為可觀的成果,通過進行學術史的梳理,旨在為加深該課題的深化研究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沖繩歸還日美關系“自主外交”“民間外交”“秘密外交”
在戰后日美關系中,佐藤榮作內閣實現了沖繩歸還,解決了日美之間的外交懸案,主要反映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隨著日本經濟地位的提升,日本力圖在日美同盟關系的框架內,通過實施“自主外交”,對美靈活運用“民間外交”和“秘密外交”的手段,收回沖繩的施政權①,從而提高日本在日美同盟關系中的地位,由以往的“美主日從”逐步向平等方向發展。沖繩問題是如何浮現與演進的,又是在何種背景下成為日本政府迫切需要解決課題的,日本政府在對美交涉過程中采取了何種策略,沖繩問題究竟在日美同盟關系中居于何種地位等。研究這一問題,一方面可認識到沖繩問題在日美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沖繩問題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另一方面通過研究這一外交案例,為解讀20世紀60年代的日美同盟關系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佐藤內閣實現沖繩歸還,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日本在日美同盟關系中地位的提升,1972年5月沖繩施政權歸還日本在沖繩戰后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但施政權的歸還距沖繩人民的要求尚有很大距離。美軍在沖繩的基地仍被保留下來,沖繩基地是美國在日本最大的軍事基地,由此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仍是影響日美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這一問題無疑具有很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第一,研究沖繩歸還問題,對于把握戰后日美關系的變遷,提供了一個很好視角,既能看到實現沖繩歸還是日本國民推動、經政治家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又是日本隨著國力提升,不甘做美國附庸,增強外交自主性的一個具體體現。能深刻認識到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在日美關系轉折時期,日美關系由以往的“美主日從”逐步向平等方向發展的趨勢。
第二,研究沖繩歸還問題,能認識到沖繩問題在日美安保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本為收回領土,提升自身的國際地位,極力推動美國將施政權歸還給日本,美國面對沖繩居民和日本國民的壓力,為繼續維持日美同盟,確保在亞洲的戰略利益,保留沖繩的軍事基地,做出一定讓步,沖繩歸還問題的解決符合日本和美國的戰略利益。
第三,研究沖繩歸還問題,為考察戰后日本外交決策體制提供了典型案例。在外務省態度消極的形勢下,“首相主導型”決策機制占據主導地位,政、官、財界作用相對較小,“民間外交”和“秘密外交”的實施,對最終實現歸還發揮了巨大作用。這同以往及其后的外交案件相比具有顯著特色。
第四,沖繩歸還問題作為佐藤內閣時期政治外交方面的最大業績應該加以研究。一方面,我國學者在研究戰后史時更多地關注日本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政策,對佐藤內閣時期外交方面的舉措關注的似顯不足;另一方面,佐藤一貫推行“親美反華”的政策,我國學者對其政治、外交政策多持批判態度,較少涉及其執政期間的外交政策。
日本學者自20世紀50、60年代就開始研究這一問題,且一直延續至今,研究較為系統和深入。有關沖繩歸還問題研究的專著主要有渡邊昭夫的《戰后日本政治與外交——圍繞沖繩問題的政治過程》(1970年版),該書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因循歷史的脈絡闡述沖繩問題的展開過程是同日美同盟框架本身的形成與發展相關聯的,第二部分則從政治過程論的角度進行分析,具體論述了日本政府內部關于決定沖繩政策的機構和過程等,這一部分力圖通過沖繩問題揭示在戰后日本外交政策決策過程中,各政治構成要素的作用。筆者認為,要求解決沖繩問題的壓力并非來自外部而是源自內部,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日美兩國領導人是站在維持與發展兩國同盟關系的立場上來處理的,因此沖繩問題是日美兩國的內部矛盾,而不是敵對的甚或是與外國非友好的紛爭。河野康子的專著《圍繞沖繩歸還的政治與外交——日美關系史的脈絡》(1994年版),主要依據戰后吉田、鳩山、岸信介、池田、佐藤內閣不同時期對沖繩問題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加以論述,此書主要著眼于對日本政府而言,沖繩復歸是在構筑對美合作關系的框架中而追求的政策課題。戰后日本外交在構筑對美合作關系的過程中,決不是一開始就在很明晰的框架內進行的。一方面,美國的對日政策在有關日本內政方面缺乏認識與考慮,另一方面,日本外交在很長時期內動搖于對美合作與對美自主外交之間。由此試圖揭示在沖繩歸還問題上,日美兩國合作關系經歷了長時期的探索。
1994年5月,佐藤內閣時期擔當沖繩歸還交涉密使的若泉敬將對美交涉時簽署的“秘密協商議事錄”公布,引起沖擊,NHK采訪班主編的《戰后50年:彼時的日本(第四卷)》中的“沖繩歸還·日美密約”部分詳細記述了日美密約的形成過程,披露了有關沖繩歸還交涉時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中野好夫等受南方同胞后援會委托編輯的《戰后資料·沖繩》(1969年版)收錄了自1945年至1968年關于沖繩問題各方面翔實的原始資料,并依據沖繩問題的發展變化過程劃分為8個時期,各個時期又根據內容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整理,對研究沖繩問題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石丸和人著的《戰后日本外交史(第3卷)》專設一章“結束‘戰后’的沖繩歸還”,詳盡論述了沖繩歸還的交涉過程。東鄉文彥的《日美外交三十年——安保·沖繩及其后》、佐藤榮作的《佐藤榮作日記》、楠田實的《首席秘書官》、堀越作治的《戰后政治內幕史——<佐藤榮作日記所述及的>》及美國方面的約翰遜著《美國大使的日本回憶》、基辛格著《基辛格秘錄(2)》等著作都不同程度地對沖繩歸還交涉予以述及,且大多作為當事人對當時交涉內幕進行了披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974年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匯編的《沖繩歸還交涉的政治過程》(國際政治52號,有斐閣)是日美學者召開箱根會議共同研究成果的匯集,共收錄7篇文章,細谷千博的《沖繩歸還交涉的政治過程——總論》,總體概括收入特集文章的各自特色,并指出共同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日美兩國的政策決定過程。渡邊昭夫的《圍繞沖繩歸還的政治過程——以民間集團的作用為中心》,指出作為民間集團的“沖繩問題等懇談會”在實現沖繩歸還時所起的主要作用為,一方面集中注意復歸運動和輿論動向,就有關“社會環境”的信息及時向官僚機構傳達、溝通,另一方面為推動政府外交交涉的進行而開展輿論的啟蒙工作。福井治弘的《沖繩歸還交涉——日本政府的決策過程》指出日本政府在沖繩歸還問題上的決策屬“緊急型決策”,其中佐藤和輔佐他的民間集團發揮的作用較大,而外務省的作用相對較小。美國學者克拉普的英文論文《沖繩歸還交涉——華盛頓官僚間的相互作用(1966—1969年)》,利用“官僚政治模型”,分析了美國政策的決策過程,國務院說服軍方取得成功,國防部的哈爾培林和國務院的斯奈德兩人通力合作對沖繩歸還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日本學者西原正和草野厚在1983年日本政治學會編的《日本外交的非正式渠道》(國際政治75號)上分別撰文以沖繩歸還交涉為案例,西原正將類似大濱信泉和若泉敬類型的人稱之為“非正式接觸者”,將歸還交涉中利用的“民間外交”和“秘密外交”歸結為“非正式—公開性”接觸的類型,認為沖繩歸還時沖繩問題等懇談會在日本外交中屬于“非正式—公開型”接觸者。草野的論文認為大濱信泉和若泉敬作為非正式接觸者在實現沖繩歸還時發揮了積極作用,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有關沖繩問題的研究,琉球大學的一些學者如宮里政玄、比嘉干郎、我部正明等研究也很深入,但受條件限制,目前無法找到這些學者的論著。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日本學者關于沖繩問題的研究大多側重于歷史考察和歸還交涉的政治過程分析,僅將沖繩歸還交涉中應用的“民間外交”和“秘密外交”分別作為外交案例之一加以闡述,而少有專門從外交策略和手段的角度做系統性、整體性論述。
我國學者關于沖繩歸還問題研究,僅有數篇論文和某些專著的部分章節略加述及。如呂永祚的《佐藤內閣與沖繩行政權的歸還》(《日本問題》,1980年第1期)、劉世龍的《戰后日本對美領土政策》(《日本學刊》,1997年第3期)、安成日的《論佐藤內閣時期的日美關系——從依附走向相互依存》(《史學集刊》,1998年第3期)、張楊的《試論沖繩返還得以實現的原因》(《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1期)等論文,以及關南等著《戰后日本政治》(1988年)、宋成有等著《戰后日本外交史》(1995年)、王振鎖著《日本戰后五十年》(1996年)、馮昭奎等著《戰后日本外交》(1996年)、于群著《美國對日政策研究》(1996年)、肖偉著《戰后日本國家安全戰略》(2000年)、徐萬勝著《日本自民黨“一黨優位制”研究》(2004年)。劉少東著《日美沖繩問題起源研究(1942-1952)》(2011年)是近年來有關沖繩問題研究的一部力作,圍繞沖繩問題在日美兩國之間起源的歷史經緯及緣由展開論述。針對美國在沖繩問題上的早期構想,日本政府與天皇面對媾和以及早期處理沖繩問題付諸的努力,美國政府內部對日政策的轉變,尤其是《對日媾和條約》第三條關于沖繩問題的處理,吉田茂與杜勒斯圍繞“潛在主權”所作的交涉等進行全面梳理與詳盡論證。同時對日美兩國如何以沖繩問題為砝碼進行交涉的內幕做了詳細考察。
總之,有關沖繩問題研究是一個富有學術魅力和良好前景的重要課題,在積極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如何不斷推出基于中國學者視角的相關研究成果,從而進一步深化該課題的研究,顯然需要中國學者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
注釋:
①《對日和平條約》簽訂后,沖繩置于美國的控制之下,日本保留主權,此后,隨著沖繩當地居民復歸運動的高漲及日本政府的外交戰略考慮,逐漸將收回沖繩的施政權提上日程,施政權包括政治、行政、文化教育等諸方面的權利,同單純所指的行政權不同,它要比行政權的概念寬泛,因此應該采用施政權的概念,也有一些學者將此譯為“行政權”。
參考文獻:
[1]渡邊昭夫.戰后日本政治與外交——圍繞沖繩問題的政治過程[M].東京:福村出版,1970.
[2]河野康子.圍繞沖繩歸還的政治與外交——日美關系史的脈絡[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4.
[3]NHK采訪班.戰后50年:彼時的日本(第四卷)[M].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6.
[4]中野好夫編.戰后資料·沖繩[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9.
[5]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編.沖繩歸還交涉的政治過程[J]國際政治52號,東京:有斐閣,1974.
[6]石丸和人.戰后日本外交史(第3卷)[M].東京:三省堂,1985.
[7]劉少東.日美沖繩問題起源研究(1942-1952)[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田慶立(1975—),男,2009年獲得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博士學位,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日本政治思想、日本外交。
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6)02-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