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蕾
臺灣電影對在地身份認同的呈現:1982年—2012年
□朱蕾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臺灣電影開始著筆在地文化的經驗。臺灣電影中用空間的觀念呈現在地文化和價值觀,更加注重表現當下臺灣不同社會階層的喜怒哀樂,在日常生活影像中融入在地文化,認同在地身份。同時電影也向觀眾展示了臺灣居民的生存狀態,將臺灣的環境風光與形形色色的人物、殖民歷史與現實當下相互融合,營造出一個全新的臺灣景象。
臺灣電影;在地文化;身份認同
臺灣電影自20世紀80年代“新浪潮電影”后一度陷入低迷。經濟全球化帶來影響的同時也刺激了地方性反應?!皩θ蚧募ち曳磻痪褪侵匦驴隙ㄉ踔翉娀胤叫缘奈幕?。”①在經濟全球化下,對抗日益明顯的文化霸權主義與本土文化給臺灣帶來巨大影響,臺灣開始了對在地文化盛行的書寫。
1980年代以后,臺灣社會擁有的共同意識是在地化轉向的加強。在地身份認識并非“臺獨”分子口中所說的“臺灣民族意識”,而是臺灣同胞對于家鄉、對于自身在地文化的認知,對臺灣歷史的反思以及對身份認同的思考。此后,一批根據臺灣城市文化背景出品的電影作品依次亮相,叫座叫好。
“歷史”與“當下”兩個時間軸,在臺灣電影中都有主題表現。前者在回看臺灣被殖民的歷史進程中,更多的是強調臺灣的在地感,臺灣當地文化特征的形成與被殖民歷史的聯系密不可分;后者著重體現關注當代,表現喜怒哀樂的人們和制造悲歡離合的城市。兩者把臺灣的過去和現在融合貫通,電影在“歷史”和“當下”的矛盾中表現尋求臺灣在地文化的主題旨意,強調對臺灣在地身份的認同。
1.根植于殖民記憶中本土意識的覺醒
“歷史”問題是臺灣電影中表現在地身份不可避免的重要環節,“我們”從何而來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臺灣電影必須闡述清楚,才能為自己表現在地身份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政治的變遷給予了臺灣電影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充滿了殖民歷史的感傷與懷舊的情感。任何一個人在尋求身份認同時必不可少的環節是追本溯源,追溯曾經失去的記憶,以讓人信服的在地身份塑造出身份認同感才能讓觀眾接納。
侯孝賢的電影不管是從題材的選擇或是在表現主題方面,都顯示出臺灣電影非常難得的對歷史的審視與反思,將對歷史的審視與普通人的命運緊緊相連,以寫實的鏡頭捕捉平常的生活場景以增強紀實的力量,以突出的特性來再現歷史的進程。
《悲情城市》(1989年)的出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標志著臺灣新電影向本土的轉化。電影中的林家長子林文雄在江湖械斗中死亡;老二林文龍到呂宋島充當軍醫生生死未卜;導致老三林文良精神錯亂的命運悲劇源于去上海參戰;八歲跌傷致聾的老四林文清,在暗地里幫助地下組織,終于還是沒能逃過被捕的命運,生死不明。《悲情城市》通過敘說林家四兄弟在不安年代中的不同身世,呈現出臺灣當時的社會狀況。一家四個兒子,終難逃家破人亡,普通人、大社會,四人各自不同的人生無不在體現著臺灣當時人們的命運。在特殊的殖民歷史下,被殖民者們敵我不明的混亂情緒和身處于那個時代對自我定位的混淆都歸根于內心深處強烈的劣勢感,這造成了無數臺籍家庭的悲歡離合。身為被殖民、被奴役者的地位是卑微與屈辱的:學習和使用日語是必須的,但在二戰之后,竟然還要像小學生一樣學習普通話;剪掉辮子充實場面是為了能看戲;必須卑賤地表演逢迎日軍胃口的布袋戲,這么做僅僅是為了生存……
作為一個特殊的地區,戰亂和殖民統治的困擾使臺灣飽受滄桑,歷經了政治主體的多重改變,這種意義上的漂泊和未來的不可預知性為臺灣電影人創造了一個復雜濃厚的尋根情結。侯孝賢自己表示:“我拍攝《悲情城市》并非要揭‘舊傷疤’,而是我認為如果我們要明白自己從何處來和往何處去,必須面對自己和自己的歷史?!雹趯v史和傳統文化的眷戀和表現,對社會人生真摯淳樸的關懷表達,是侯孝賢電影中不可忽視的理念。
2.對在地身份認同的情感表達
研究西方文化身份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基本含義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和文化身份。簡而言之就是我是誰?我從哪兒來?要到哪里去?“殖民地人”所遇到的普遍問題是身份認同的危機,而臺灣就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有時文化通常不是出現在上層的道德準則,而是一點一滴巧妙地進入人們的生活的行為?!顿惖驴恕ぐ腿R》(2008年)所表現的是關乎信仰與選擇,是一部被殖民者尋求靈魂的歸屬和對自身身份強烈認同的影片。賽德克族“野蠻的驕傲”是電影在非常清楚地向觀眾呈現圖像性能,原始的野生動物和人類的本性深深扎根于土壤與現代文明的沖突是電影表達的主題特點。
對自我身份認同的矛盾與困惑以及在“文明”與“野蠻”的矛盾兩種文化中的游離糾結最恰當不過的呈現就是兩個深受日本文明同化的賽德克族人花岡一郎和花岡二郎。一郎的身體顯示復雜矛盾的性格身份,并反映了當代臺灣的形象。在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統治下,從小學習日本文化、有日本名字,這對花岡兄弟來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有日本的名字和身份,也有德克的名字和身份,雙方身份并不認同,相反在這之間發揮了十分尷尬的作用。他們不想返回到原始落后的野蠻狀態,可一張賽德克原住民的臉,使他們在日本社會幾乎得不到認可。當花岡兄弟在面對族人的起義時,掙扎過矛盾過,卻也抵不過不容許其反叛的血統中的懦弱,不得不被卷入其中。
當花岡兄弟面臨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不能決定死后是否進入日本神社,或者是去祖先的牧場,自殺似乎是他們矛盾掙扎后合乎情理的結束方式?;▽焕蛇x擇了使用原住民的彎刀用日本軍人的方式切腹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死前和弟弟的對話是賽德克語,用日語說“謝謝”卻是當刀刺入腹部時發出的最后聲音。
在花岡兄弟的人物塑造中,電影呈現了尋求文化歸屬與身份認同道路上的切膚之痛,當面對“文明”和“野蠻”之矛盾難以抉擇時,無論做什么選擇都不會得到認同,從花岡兄弟充滿矛盾沖突的命運開始就注定了是一個悲劇。
斯圖亞特·霍爾指出“不要把身份看作已經完成的,然后由心的文化事件加以再現的事實,而應該把身份視作一種生產,它永不完結,永遠處于過程之中。”③80年代后在在地方面上臺灣正處于一個身份和現實激烈的矛盾沖突中。
1.城市現實影像中的悲歡離合
無論是充滿混凝土的大都市,或混合沖突和動蕩的小城鎮,均成為臺灣導演觀察世界感受生活的一個視角。用楊德昌自己的話來說,“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用電影替臺北市畫肖像?!雹軛畹虏龑Χ际形幕詈竦恼J知和感受造就了他電影中始終散發出濃郁的都市情懷,大多數時候他的鏡頭執著于對準現代化的臺北,以個體感受到的人生際況和各種充滿寓意的筆觸映射臺北的全部意義。
《一一》呈現出現代人在生活上的各種困境,大部分在臺灣生活的底層群眾都曾感受到,他們的困惑源自于他們對未來的迷茫與生存境遇的憂患,在臺北這座城中找不到存在感與歸屬感。
影片開始于一場婚禮,卻以一個喪禮結束,生命中跌宕起伏的心情也莫過于其中。故事通過經理人簡南駿(N. J.)一家人的生存狀態講述了生活在臺灣的都市人心目中的恐懼和迷茫。還是小學生的洋洋,青春期的婷婷,胖子的婚禮,N.J.與敏敏的婚姻,婆婆參加婚禮后的長眠不醒……這似乎在訴說著一個生命不同階段的輪回與轉換。N.J.曾在送婆婆回家后說:我回來要做什么?而N.J.的太太則直接哭訴:我每天在干什么?尋找各自生命的出口是每個角色在經受困境時試圖去做的事。婆婆自阿弟的婚禮后就再也沒有醒來,家人各自到婆婆床前告白自述,阿弟不斷重復著自己最近很有錢,但他也突然意識到除了“錢”他幾乎看不見其它的事;婷婷懺悔忘記倒垃圾而讓婆婆暈倒,去婆婆的房間尋求青春期受挫的慰藉;敏敏把自己的困惑每天向婆婆傾訴,有一天突覺自我空虛便上山求助于法師;N.J.說出自己不知如何解決面對生活的無力。
“《一一》這部電影講的單純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段,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復雜的情節,說到底都是簡單的?!雹輻畹虏糜跋竦男问介g接記錄了臺北,用鏡頭記錄了高度物質化的都市人生存狀態,他以其獨特的敘述,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與這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城市的相關記憶。
2.城市人對自我身份歸屬認同的在地情懷
美國心理學家歐文·蔡爾德曾言:地域性習俗直接影響或制約著人們審美標準的構成。⑥多年來,臺灣的地方文化一直受到外來文化的深遠影響,在吸收了多種不同文化后也逐漸孕育出自身的文化特色。熱鬧的廟會呈現于《練習曲》中,棒球賽是《九降風》里的一種臺灣特色,還有《海角七號》里的海邊演出,這些帶有濃郁臺灣地方風味的民俗特征在電影畫面中被表現出來。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生活段落,在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同時也恰當迎合了觀眾的審美標準。
臺灣電影在呈現在地文化時,一方面想要呈現出臺灣地方特色的美好與溫暖,從而召喚出人們內心深處對臺灣這片土地的熱愛與眷戀,但另一方面,在美好風光的背后,臺灣社會也充滿著城市變遷、物質影響的困惑與無奈。戴立忍的《不能沒有你》講述的是臺灣真實發生過的社會事件,影片講述了一個無照的潛水夫武雄與女兒妹仔相依為命,為了替女兒報戶口,武雄無數次地奔走協商,卻仍然被拒之門外,武雄的無能為力導致最后社會局帶走妹仔。電影透過表面的情感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高雄的在地人武雄依然沒能解決身份歸屬問題。一個孤絕的個體與巨大強悍的社會體系進行斗爭,呈現了他的悲哀甚至是城市邊緣人在尋求城市身份認可的一種無奈和絕望。
一個社會的形成,一個城市的構建,都離不開最基本的人的存在,社會的主體是人,城市的動態是人,正是由一個個動態的人才讓城市有了活力,讓社會基于存在。不管是《藍色大門》中的同性戀高中生,《海角七號》里落魄失意的歌手,還是《練習曲》里的環島男孩,甚至是《不能沒有你》中尋求身份認同的父親,這些游離在城市邊緣的人物,只是想得到一種身份的認同,甚至可以說他們在尋求一種叫做歸屬感的情懷。個體的人是微小的,但所有的人共同擁有的對在地身份認同的情感卻是強大的,正是這種強大的情感讓臺灣電影在表達在地性的時候呈現出濃烈的臺灣特色。
臺灣電影在呈現在地文化時,不管是回顧歷史的重負,還是刻畫當下城市的情感,都是在塑造一個全新的臺灣景象。臺灣電影中在地文化的表達與呈現都從不同的維度反映出臺灣社會與大陸的文化有著千絲萬縷、源遠流長的關系。被殖民時代的歷史回顧與反思,臺灣城市個體的悲歡離合,臺灣人對在地文化認同的情懷,歷史與人生的結合,為觀眾勾畫出一幅幅精彩的影像。
注釋:
①周憲.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認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8.
②蔡瀅.從侯孝賢電影的聲畫關系談畫外音的功能和運用[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5(01).
③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08.
④于麗娜.迷惘與冷酷的都市寓言:王家衛與楊德昌電影對比[J].電影藝術,2002(01).
⑤百度百科
⑥李強,周世群.臺灣電影生態文化研究[J].電影文學,2008(20).
(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