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元
國外真人秀節目“本土化”淺析
——以東方衛視《極限挑戰》為例
□李玉元
近幾年我國對真人秀節目加強了管理,真人秀節目不管在節目質量上還是形式上都取得了規范化發展,但我國真人秀節目還應不斷借鑒國外經驗,繼續進行探索和創新,使真人秀節目在符合我國國情的前提下更有生命力,更具國際性而又不失本土化。本文以東方衛視《極限挑戰》為例,分析其借鑒國外真人秀節目制作模式并進行“本土化”改造使節目突圍成功的原因,以期對我國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鑒。
真人秀節目;本土化;制作模式;極限挑戰
所謂真人秀節目“本土化”研究,有兩個關鍵詞需要定義:一是真人秀節目。所謂真人秀節目一般是指以電視傳媒為介質,通過舉辦某一類別的比賽活動,以從多名參賽者中選取最終獲勝者為目的,同時有著豐富的獎品,可以獲得廣泛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電視節目;另一個是“本土化”,即通過學習借鑒國外已經具備完善運營模式的經典真人秀節目,根據我國觀眾的審美習慣和收視需要,進行具有中國特色本土化改造的過程。
在2005~2015年這十年的時間里,我國的真人秀節目的形式已經從單一的草根平民選秀室內節目,發展成為現在職業、競技、交友、親子等多元化的明星戶外真人秀節目新形態。
2000年起,真人秀節目作為娛樂節目的新生力量,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和蔓延,“真人秀”從一個陌生的名詞變成眾所周知的流行語。2005年,成為我國真人秀節目快速發展的一年,其中以全民娛樂、民間造星為主要特征的表演選秀類室內真人秀節目成為最大贏家。2013年以后,戶外真人秀節目開始慢慢嶄露頭角,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江蘇衛視《我們相愛吧》、東方衛視《花樣姐姐》等多檔明星戶外真人秀大火于熒屏,屢屢打破此類真人秀節目的收視紀錄。直至今日,中國的真人秀電視節目無論是節目類型還是內容形式,都已經發展得相對完善和多元化,真人秀這種節目形式也已經被中國觀眾所認知和喜愛。
但是由于國情和文化傳統的不同,國內真人秀節目在對國外真人秀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的時候,也遇到了諸多問題,例如重引進輕原創,節目缺乏自主創作意識,單純模仿造成節目形式同質化;為了滿足觀眾窺私與審丑等低俗趣味,使得電視節目低俗化,讓電視節目喪失其公信度和價值導向扭曲等。這些問題的出現正是由于中國電視制作者在進行節目創作時,只是對國外真人秀節目一味地“拿來”,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對其“去糟取精”的結果。
在這個泛真人秀時代,如果想讓我國的真人秀節目突圍成功,收視率提高,除了簡單地高價購買國外原版綜藝的節目版權之外,對節目進行接地氣的“本土化”改造和創新,才是國內節目制作團隊應該思考的問題。
《極限挑戰》是上海東方衛視推出的大型勵志體驗真人秀節目,每一期節目都圍繞一個社會熱點或時代背景而展開。節目集結了黃渤、孫紅雷、黃磊、羅志祥、王迅、張藝興六位當紅演藝明星作為固定成員,將“社會熱點現象”和“全民社會話題”植入到節目的劇情和任務設置之中,通過六位固定成員經過重重考驗,完成任務時個性十足的本色演繹,將普通人生存現狀展示出來。比如黃渤給人送快遞,因為延誤遭退貨;孫紅雷在幼兒園代班,反被孩子折磨到崩潰;王迅在282米高空冒著生命危險擦了近3小時玻璃收入270元后,為了7塊飯錢跟“老板”討價還價等。
節目中六位固定成員代表著社會各階層各個不同年齡段的人,也代表著不同的地域背景。《極限挑戰》一直主打“極限男人幫”的概念,他們要面對的不僅是任務,還必須面對現實問題。觀眾在節目中可以看到“極限男人幫”在各種追逐、競爭中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職場智慧,很努力地去獲得最終的勝利。
節目用不同的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一個社會人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許多現實問題,最大限度地反映當下人們的生存狀態,在為觀眾帶來歡笑之余,更為觀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東方衛視中心總監李勇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表示:“老百姓消費文化產品,真正消費的是價值觀認同,想看到的是生活中的那面鏡子,即所謂看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淚的代入感。”筆者以為,這也是東方衛視《極限挑戰》節目成功的秘訣。一檔好的戶外真人秀節目是能夠立足社會背景、直擊社會心態、關注社會現象的,這樣的節目才有生命力和現實性。
(一)傳遞正能量:讓節目趣味性和公益性并行
2015年7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真人秀節目要努力轉型升級、改進提高,豐富思想內涵,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實現積極的教育作用和社會意義。《極限挑戰》看似娛樂,但其實處處滲透出“文以載道”的意味。
首先,不少觀眾在觀看節目后紛紛在網上留言,說看了節目后開始思考自己該如何對待時間、對待金錢、對待友情和親情。同時,觀眾也在節目中看到了各行各業的艱辛。整個《極限挑戰》節目的核心,是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六位固定成員用他們實際行動演繹了責任、忠誠、意志和品質。而這種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面對巨大壓力、激烈競爭時勇于奮起和敢于逆襲的態度,無疑都給電視機前的觀眾帶去了滿滿的正能量。
其次,在第二季首次錄制之前,“極限男人幫”就已經重新集結,共同開啟了“極限公益成長計劃”。節目組將每期節目獲勝方的獎品拍賣變現,加上優酷土豆的公益眾籌,每期節目下來為一所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提供不低于10萬元的“成長禮包”,總共12所學校,禮包包含體育、音樂、文學等各種根據每所學校孩子們的不同需求所采購的物資。而作為第二季《極限挑戰》公益行動的重要一環,在最后一期的“極限公益演唱會”上,每位觀眾都需攜帶至少六本保存完好、無涂寫的少年兒童讀物,作為門票入場。當晚的演出,節目組共征集到圖書3.7萬余本,在演唱會后這些書本被打包裝箱集中送往“極限公益成長計劃”中的12所學校。
從以上兩點分析可以看出,《極限挑戰》能極大激發大家去突破自我局限、鼓勵大家要樂于將溫暖傳遞給他人,是一檔充滿人文關懷的節目。這與總局要求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也是契合的。就像東方衛視中心總監李勇所說,一檔綜藝節目想要立住根本,就一定要堅持“有意思”和“有意義”并行。
(二)開放式結局:以劇情式“綜藝”吸引觀眾
真人秀,本質是秀,關鍵在于真和秀的把握,至高境界就是秀得像真的一樣。從2015年開始,無論是歐美還是日韓的戶外真人秀,劇情式“綜藝”成為主流制作手法。開放式的發展過程和故事發展的結果,以及嘉賓在任務過程中的表現都不在導演組設計范圍之內,節目組只會給出大致的故事背景和任務內容,由不同的任務內容組成一個完整的劇情。
《極限挑戰》在設計欄目主題時嚴格執行了劇情式“綜藝”的方法,給出的任務,既有故事的引導性,又充滿使故事發生反轉的可能性。正如節目固定成員黃磊所說,“我們只是生活中自然發生的劇情的搬運工。當初選擇加入,就是因為這是一個真正融入到戶外、深入到人群中的節目。熒屏上,我們的社會經驗和性格情感讓節目進程延展出無限可能,觀眾永遠不知道下一秒鐘會發生什么,令人感到有一種強烈的真實感和吸引力。”
(三)人設清晰:對角色的定義大膽準確
無論是電視劇的劇本,還是現在劇情式“綜藝”的臺本,對于故事情節當中每一個人物的設置和定位都是非常關鍵的。一檔優秀的戶外真人秀節目,除了把明星請下神壇,讓觀眾看到他們如何逗趣娛樂之外,如何把他們最真實的一面最精準地呈現給觀眾是尤為重要的。
《極限挑戰》不光把這六位明星的陽光面和陰暗面全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還給他們進行大膽準確的人設,并且一一配對成為觀眾心目中的最佳CP組合。節目組根據六位固定成員的性格特點和行為特質,對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定位,“神算子”黃磊、“顏王”孫紅雷、“青島貴婦”黃渤、“朱碧石”羅志祥、“小綿羊”張藝興、“大松鼠”王迅等標簽,再如“極限三傻”“極限三精”等CP組合。節目組通過對六位固定成員的精準定位,拉近了明星和觀眾的距離,極大地增加了節目與觀眾的粘性。每位成員朗朗上口的“外號”,也加深了觀眾對于節目人設的印象和認同感,這也大大地提高了觀眾對于節目的忠誠度。
《極限挑戰》節目在模仿國外成功真人秀節目模式的同時,積極培養節目創作團隊的創新思維,根據市場需要整合資源,建立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觀和價值觀的節目制作模式,在節目中加入能夠體現中國特有的人文關懷民族元素,以健康向上的節目元素設置取代快感消費,注意節目的符號化創作,從而打造出了這檔現象級的品牌真人秀節目。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