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涵
社交媒體中個人信息傳播的底線探析
□俞涵
在社交媒體普遍使用的環境下,個人信息在網絡中變得更加透明,同時也增加了隱私受到侵犯的可能性。本文從社交媒體使用中個人信息傳播的底線遭到破壞談起,分析造成這種越界現象的原因和產生的后果。再試從用戶自身、法律、社交媒體以及倫理道德幾個方面來分析個人信息的傳播底線應如何守護。
社交媒體;個人信息;隱私
如今,各種社交媒體成為人們日常溝通交流的主要工具。新興的媒介技術改變了人們的日常行為:生活中,QQ、微信等社交媒體逐漸取代了以往的短信甚至電話,吃飯前習慣先拍照再發到網上,出門隨時定位一鍵分享,填好家庭住址便可享受網上購物送貨上門等服務。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舉動,常常把我們的生活軌跡通過手機端發送出去,在互聯網、物聯網的作用下,暴露在信息社會之中,人們的個人信息比以往更加容易獲得。若不對個人信息加以有效的管理和保護,會造成不可預估的傷害。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實生活中,將私人生活片段傳送到互聯網上的行為屢見不鮮。原本是私下的酒席,飯桌上的調侃,畢福劍的不妥言論被互聯網放大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議論?!叭裥翘健避浖抢昧巳藗兤毡閾碛惺謾C這一現象,只要下載APP,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見到的明星行為拍照發送到網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公與私的界限逐漸模糊,個人信息傳播的底線受到挑戰。
雖然不同的網民對個人信息傳播底線的認識和判斷并不相同,但是尋求信息安全的心理出發點卻是格外一致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個人信息傳播的泛濫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威脅到人們的安全需求。最近,山東少女學費被騙繼而去世的案件令人唏噓不已,這不是個案,幾乎每個人都收到過詐騙電話或者短信,網絡信息的監管問題又重新被提上臺面。在當前網絡信息泛濫的背景下,對個人信息的有效保護,刻不容緩,這關系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一)社交媒體使用者自身的疏忽大意
一方面,人們有自我暴露和表達的需要,在社交媒體這個平臺上,人們表現出一部分情感或日常行為,因此得到他人的關注,從而建立起一定的感情聯系。另一方面,這種暴露也將人們置于一種被“監視”的處境中。根據英國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設計的“敞視監獄”(監獄的中心是高聳的瞭望塔,四周以環形布置監獄單間并切斷相互聯系,犯人看不到監視者,只能感受其存在),??略凇兑幱柵c懲罰》中,將這種無形的監視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征。在人們不斷暴露自己的同時,也接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注視”。這一“隱私悖論”①反映出個人的信息很多時候是人們自主輸出的,比如有的人喜歡將自己孩子的照片曬到網上,這從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孩子信息的曝光。很多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現象也是通過社交網絡平臺將一個人的信息完全展現在網絡中,給當事人的個人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
(二)個人信息保護在法律上的缺失
個人信息常與個人隱私聯系在一起,而隱私權在法律上依附于名譽權,并不作為獨立的人格權存在。且個人信息在網絡上具有一定的財產價值,若被商家聚集起來加以利用,會造成網民個人隱私的泄露及其財產安全的破壞。與其相關的法律法規諸如《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其相關規定過于籠統,不便于操作,不能對公民在網絡上的個人信息提供有效的保護。②
(三)社交媒體在技術上存在漏洞
社交媒體對用戶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欠缺,很多隱私條款只是一個過程或是一個免責聲明,用戶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接受。一些信息設置處于默認狀態,如不特意更改,用戶會不知不覺將自己的很多信息暴露出去。一些技術上的漏洞會為黑客或者詐騙分子提供可乘之機。如今網絡詐騙十分普遍,通過盜號騙取錢財的案件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用戶自身缺乏對網絡詐騙的識別能力和經驗,另一方面是社交媒體的技術不夠成熟,反詐騙的防護措施有待加強?,F在很多社交軟件都有在線支付的功能,雖然給日常生活帶來了方便,但同時也增加了風險性,若是社交賬號被他人竊取,其銀行卡號及其他重要信息就會遭到泄露,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四)自媒體使用帶來的負面效應
現在是人手一部手機、遍地攝像頭的時代。人們在各個場所發生的事情都有可能被暴露在網上,遭人圍觀。個人信息和隱私隨時都會遭到曝光的威脅。近幾年發生的一些社會案件中,手機拍攝的照片和視頻有助于更加立體地還原事情真相,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網民的話語權,人們通過輿論的壓力,幫助事件中的弱勢群體維護權益。但是,也會有一些使用者,利用自己的便利,隨意將身邊人的信息發布到網上,造成對他人生活的干擾和侵犯。
社交媒體的大量使用改變了以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用戶的個性訴求更加強烈。社交媒體融合了多種表達手段,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即時性強,這些特性使得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網上得到共享。因此人們也進入了一個信息高度透明的時代,在享受著分享快感的同時,也承受著隱私遭到圍觀的威脅。網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要從多個方面共同提高完善,充分發揮用戶的自主權,在保持社交媒體帶給人們良好體驗的同時,形成一個層層把關的嚴密保護網。
(一)從用戶使用角度保護信息不被外泄
個人信息的保護首要是從用戶處把關。對于隱私的界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標準,越是親密程度高的人群,相互之間隱私越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信息,應樹立自主化權限的觀念,調節信息的可見度,減少可見人群的不確定性。及時清理上網痕跡,慎用定位信息,不參加信息不全的活動,在享受第三方提供的服務時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了解權限所在,從第一環節防止個人信息的泄露。
(二)從法律上分層界定侵權行為
法律對隱私保護的目的在于維護隱私主體的人格尊嚴,維護主體的個人信息如身份信息、單位、住址、教育狀況與經歷、社交活動等在公開的情況下,不會對其正常生活造成消極影響。在維護個人信息的同時,要區別出所保護的個人信息是否違反私德或對公共道德造成損害,若所作所為超過了社會的容忍程度,應給予披露。對于公眾人物和普通人物,由于社會影響不同,會相應地區別對待。例如在薄熙來貪污案的審理過程中,“濟南中院”官方微博跳過了傳統媒體的報道程序,在網絡上實時更新薄熙來庭審的第一手消息,這并不屬于隱私侵犯。另外,要注意對共同隱私問題的侵犯,若個人信息的披露者與該信息主體不存在共同隱私的關系,那所做的信息公開行為就屬于侵權行為。最后,還要區分披露行為是否存在喪失意志控制能力和出于善意的不得已等情況,以不同位序從法律上來界定個人信息的侵犯。③
(三)社交媒體應升級技術,增強行業自律
社交媒體自身也應加強對個人信息傳播底線的維護,在技術上建立自主化權限設置,即用戶可以自由控制其所發布的信息傳播范圍以及傳播方式。若個人信息在網絡上被使用,可有相應的提示功能來決定接受與否,幫助社交媒體的使用者建立自我保護意識,并對這種保護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四)逐步破解個人信息保護面臨的倫理困境
個人信息的傳播底線遭到破壞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們的逐利心理。由于在信息化社會,批量處理和傳播變得非常方便并帶來可觀的收入,致使很多人不惜以破壞他人安全為代價去肆意傳播個人隱私。在利益面前,道德的約束顯得相對薄弱。學者曹勁松認為,構建信息倫理原則體系應該包括內容上無害、信息手段上功利、信息渠道上公平、信息享用上尊重和信息生態上發展五個原則。④所以在一味地強調保護的同時,我們也要認清這樣的現實困境,在增強行業規范、提高用戶自身把關能力以及完善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合力作用下,逐步解決網絡中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凈化網絡空間環境,保障人們的隱私不受侵犯。
注釋:
①徐敬宏,張為杰,李玲.西方新聞傳播學關于社交網絡中隱私侵權問題的研究現狀[J].國際新聞界,2014(10):146-158.
②郭晴.社交媒體使用中用戶信息隱私及保護[J].中國信息安全,2014(7):92.
③陳堂發.社會性媒介使用與隱私意識法律化原則探討[J].國際新聞界,2012(3):18-22.
④曹勁松.論信息倫理原則[J].江西社會科學,2003(10):6-10.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