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宇張倩謝猛
湖北省高校新媒體發展現狀及影響力調查研究
——以十堰市為例
□任宇張倩謝猛
本文基于對十堰市各個高校新媒體(微博、微信)運營狀況的調查研究,歸納出各高校新媒體發展創新點,探索校園新媒體宣傳平臺對于提升高校影響力的作用,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尋找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引導青年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構建和諧社會獻力獻策。
高校新媒體;十堰市;媒體影響力;問題;對策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共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其中300份網絡調查問卷,200份實地采訪問卷。同時實地訪談各高校宣傳部老師、新媒體負責人,了解各個學校新媒體發展現狀及未來規劃。
在本次調查中,筆者以湖北省十堰市六所高校(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科技學院、湖北醫藥學院、湖北醫藥學院藥護學院、漢江師范學院、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調查對象。六所高校,都擁有各自的校園官方微博、微信平臺以及各社團平臺。例如:湖北汽院擁有校微博、微信、微汽院、校園論壇BBS、各二級學院微博認證平臺等15種新媒體平臺。因此,以每個學校至少15個平臺計算,那么就有90~110個新媒體平臺。
(一)高校新媒體組織處于成長期,相對來說不夠成熟
在對十堰市四所高校實地采訪中,對于“校園新媒體相關情況介紹”,四所高校所面臨的情況也有所不同。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具有影響力公眾號的主要為: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記者團(學生管理)、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百草園(老師管理),其新媒體運營時間相對較長。湖北醫藥學院新媒體中心于2014年下半年成立,而筆者采訪的對象也正是這個組織的第一批成員。鄖陽師專團委主要負責校園新媒體平臺的打理,未成立類似于新媒體中心等組織。而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新媒體中心成立時間為2014年9月,雖已初具規模,擁有攝影、美工、編輯等部門,但從其成立時間來看,依然處于新媒體的成長期。
綜上所述,十堰市各大高校雖有各自的新媒體中心組織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號,但在納新、人員更替等制度建設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相對來說并不成熟,正處于探索與發展階段。
(二)高校新媒體宣傳平臺力度不夠
微博、微信等宣傳媒體以其信息分享速度快、即時性強等特點,受到了年輕人群體的喜愛。根據“校園學生使用新媒體頻率”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校大學生有93.94%以上有使用微博、微信的經歷,而大多數同學也對新媒體的發展持樂觀態度。而另一項關于“是否對于本校新媒體平臺了解”的問題中,有51.52%的調查者表示并不了解本校新媒體平臺,與上述所提到的學生使用新媒體的頻率所占的比重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此可見,高校新媒體平臺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將身為“宣傳平臺”功能的自己宣傳出去,是每一個媒體人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活動方式、形式單一,缺乏創新
對于高校來說,通過開展符合年輕人群體特性的活動,充實平臺內容才能為新媒體平臺的推廣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十堰市幾所高校中,筆者發現通過發送類似于“早安”“晚安”等勵志的話語吸引學生的關注,成為幾所學校共有的特點。然而這種方式,在開始會吸引到學生的注意,但因為其單一的形式,最終被平臺所舍棄。由此可見,豐富新媒體平臺內容,才是保證高校新媒體平臺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四)定位不明確,不能反映學生訴求
根據問卷數據顯示,有84.45%的調查者希望通過校園新媒體平臺反映生活中的問題,有77.27%的調查者則希望通過借此了解更多與學習相關的內容,而分別有65.15%的調查者及39.39%的調查者希望通過校園新媒體平臺了解更多關于工作就業及校園文化等方面的內容。而根據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可知,每個人接觸媒介都有不同的目的和動機。運營者只有真正了解學生接觸校園媒體的動機,正確對平臺進行定位,才能真正地迎合學生訴求,成為同學們生活、學習上的好助手。
(一)創新校園新聞宣傳途徑,展現校園文化宣傳的多樣性
通過校園新媒體平臺,宣傳對學生具有指導意義的校園新聞,創新了校園宣傳途徑。例如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通過新媒體開展類似于“勤儉節約”“環保低碳”等為主題的活動,采用了“光盤挑戰”“綠色植物認養”等煥然一新的活動方式,不僅擺脫了傳統“說教”的宣傳方式,創新了活動宣傳途徑,也通過此平臺使活動內容表現得更加豐富,使得活動主題更深入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校園新媒體的發展。而“IN湖醫”“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湖工職大學生記者團”等一系列校園微博、微信平臺,通過更接地氣的宣傳方式,展現積極向上的校園生活面貌。
(二)傳播校園正能量,弘揚社會主旋律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新媒體中心,通過開設“大神志”“美人志”“園丁志”等欄目宣傳優秀師生的勵志故事,為迷茫中的學子照亮前進的道路。而在十堰市其他幾所高校,都通過各自的平臺將杰出校友、優秀學生進行傳播與推送,不僅提高了學生對于學校的認可度,也促使校園文化宣傳工作深入人心。
(三)緩解學生壓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虛擬環境的聊天交友環境改變了大學生的交往方式,人際交往虛擬化、“空心化”“碎片化”,導致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簡單化,人際交往能力退化,產生“公眾焦慮”問題。通過及時滿足公共信息需求,構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詢平臺等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認知能力,也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有助于學生學習知識,增強學生的自主性
對于此項,調查數據顯示,僅有1.3%的人數選擇了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在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宣傳部老師通過將官方微信與校園百草園官網相連接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思想方面的學習及認識。新媒體內容的豐富性、傳播的快速性、使用的便捷性,使大學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新媒體技術獲取信息知識,增強學習的自主性。
(一)新媒體要與傳統媒體“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傳統媒體作為宣傳途徑的一部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依然占據重要的作用。在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陶億老師認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是相互彌補的關系,它們之間是不沖突的,新媒體可以成為傳統媒體的外殼,而傳統媒體也可以促進新媒體的發展。”因此傳統的校園報刊、廣播電臺等媒介,可以通過新媒體的方式進行宣傳,而新媒體也將促進傳統媒介的發展。
(二)加強新媒體團隊建設,為新媒體的發展構建良好基礎
團隊的建設,是新媒體平臺能夠得到推廣與發展的重要保證。調查中筆者發現新媒體中心,在納新、培訓、換屆等問題上都有著各自的見解。以活動作為換屆的節點,避免出現活動中斷的情況,有效保障了活動的完整性。而通過“前期培訓,后期選人”的模式,不僅促進了新生對于微博平臺的了解,也有利于提高新生的能力,促進團隊更好地發展。
(三)培養高校意見領袖
自20世紀40年代,拉扎斯菲爾德提出“二級傳播”理論后,意見領袖的概念也越來越受到各個領域的重視。①在高校新媒體發展過程中,意見領袖可從富有創意、性格外向、品行端正、能為廣大師生樹立良好楷模的師生中挑選出來,校園新媒體為其搭“平臺”。個人認為,“意見領袖”主要有以下來源:具有良好價值導向的優秀教師、能為廣大學子解疑答惑的輔導員以及在學生工作中負責宣傳工作的優秀干部等。通過“意見領袖”的培養,不僅可以活躍校園氣氛,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廣大學子的訴求。
(四)加強高校與高校、社會媒體之間的交流,構建有利環境
根據高校官方微博顯示,微博與其他高校互動較少。其次在與當地社會媒體的互動中,多以社會媒體報道、校園官方媒體轉載的方式進行,對外宣傳缺乏主動性。因此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加強校園媒體之間、校園媒體與社會媒體之間的交流,形成校園活動相互參與、社會新聞各取所需的新媒體文化氛圍。
實踐證明,校園媒體作為校園特有的輿論宣傳工具,在大學生生活、思想教育以及學校校園文化等方面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對于高校新媒體負責人來說,只有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獨具特色的內容推送以及工作方式的轉變,更好地貼近師生,才能為廣大同學服務,進一步塑造高校形象。
注釋:
①(英)丹尼斯·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