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永鳳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與傳播教育的變革探析
□關永鳳
新媒體環境下,技術革新帶來的不僅是新舊媒體更新換代的適應性變遷與銜接性整合,更是在我們認識世界和感知世界的過程中引入了“新的尺度”。新聞與傳播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出現“水土不服”的癥狀,亟需從教育的“供給側”——人才發展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以培育適宜性土壤,培植競爭性人才。
新媒體;新聞與傳播教育;供給側改革;教育模式;變革創新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而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新媒體的出現,由傳播技術引發了傳播格局的重塑,高校的新聞與傳播教育面臨新媒體的沖擊,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以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因此從新聞與傳播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入手,立足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時性重塑,學習發達國家先進教育經驗以及我國部分高校的嘗試性改革與創新經驗,直面新聞與傳播教育的弊端與困境,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融媒體時代呼喚“復合型人才”
隨著信息、通訊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各種媒介實現了深度融合,我們進入以資源互融為基礎、以技術共融為支撐、以渠道通融為關鍵的融媒體時代。融媒體時代是典型的“自動化”時代,其源頭電力媒介使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在全球范圍內延伸,社會參與度之深前所未有,鞭撻新聞與傳播教育培育的人才實現從“職業”向“角色”轉變。我們的教育很早就沾染了機械主義的支離破碎性,它現在受到的壓力日益增加,如果我們的課程設置繼續沿襲目前肢解分割、互不相關的模式,培養出來的公民必然無法理解自己生活其間的自動控制社會。因此,在融媒體時代,必須打破新聞與傳播教育培養模式中人為設立的壁壘,致力于培養既掌握“采、寫、編、評”等基本的新聞業務技能,亦具備多元的知識儲備、海量信息的整合能力、多媒體的駕馭能力、跨媒體的傳播策劃能力等“復合型人才”。
(二)傳播主體泛化趨勢需要引領型“新聞專業人才”
新媒體語境下,尤其是社交媒體的勃興,促使“傳者”與“受眾”之間的縫隙日漸消失,專業的新聞從業者與泛化的信息傳播者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信息內容出現爆炸性增長,海量的信息侵占人們的注意力時間,眾聲嘈雜中良莠難辨。專業化的新聞生產,如何才能區別于社會化的、自發性的內容提供?事實上,越是人人都有麥克風,越是需要能夠揭示真相、仗義執言、引領輿論的責任媒體。專業的新聞工作者肩負“社會守望者”“輿論引導者”的職責,而這樣的使命需要具體的新聞人來擔負。高校新聞與傳播教育有責任與義務培育具有辨識力、批判力、專業型的可區分型新聞人才。
(三)傳播方式多元化、受眾接受方式多樣化偏向“多變型人才”
融媒體時代,信息呈現形式多樣,受眾依據自身便捷性、可獲取性等特征,選擇消費自己的“注意力”時間。主流媒體自上而下的引導格局里,愈發不能忽視受眾的真實所需,社交媒體時代呈現出一種“自下而上”、橫向傳播的格局,作為自上而下傳播的補充性手段,聯動形成立體化的傳播機制。專業新聞工作者在“復合型人才”的基礎上,要根據信息的特點,不斷轉變思維方式,當機立斷,選擇恰當的撰寫方法及敘述手段。新聞與傳播教育不能僅僅全盤灌輸媒介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辨識能力,培養學生的洞察精神。
(一)基于各學校“語境場”的差異化特征,“靶向給藥”,培育個性化新聞人才
國內課程體系設置以及教學模式風格大體呈現一體化趨向,培育出來的人才同質化特征明顯,難以契合多元化的社會需求。鑒于各院校的師資力量、教育資源等的差異化,宜采用“靶向給藥”的方式,使課程內容、授課方式等具有適宜性,激發在校學生的活力,實現針對在校文化基因、“病理特征”、發展需求等的精準變革與創新,提升教育質量,構建適合在校學生成長以及契合社會實際需求的和諧教育環境。美國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在提升新聞教育的專業性方面各具特色,有的偏重新聞業務教學、注重提升學生的新聞實踐技能,有的則注重培養學生的研究技能,側重學術訓練。國內各院校可以借鑒美國新聞學院的做法,通過“靶向給藥”,突出各個院校的個性化特色,使定位與師資、社會資源、社會需求相契合。
(二)參與性實踐課程學習,學界與業界合作,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聞與傳播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如何使學生從被動學習的強迫性接收轉化為主動探索的參與性實踐學習至關重要。新聞傳播專業自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傳統的學習模式多為單純的理論學習加單純的實習,理論與實踐多處于脫節狀態。傳媒就業市場的變化意味著新聞教育必須跟上市場需求,培養社會需要的新聞從業者。紐約大學名為Studio20的碩士項目就實現了與業界的緊密合作。該項目先后與紐約時報、ProPublica、衛報等多家媒體合作,為學生提供與這些媒體工作人員共同工作的機會,推動新的新聞產品上線。再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跨媒體傳播實驗課程”與中國網合作開發了新聞視覺傳播工作坊,發布學生的實驗成果。在理論與實驗的緊密結合過程中,加強了學生的參與性,幫助學生及時了解業界動態訊息,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打破學科壁壘,開展“融合性課程”
融媒體時代,單一的新聞傳播理論知識已經不能適應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必須勇于打破新聞傳播學科之間、新聞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開展“融合性課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理工科、商科等多個院系合作,共建新聞學加多學科項目,學生畢業后獲得雙學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與法學院聯合開設了“新聞學—法學”實驗班,與國際關系學院聯合開設了“新聞學—國際關系”實驗班,旨在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國內其他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的特性,培養“復合型人才”。
(一)前瞻性的學院
學院應該具有前瞻性,而不能始終陷入“學界滯后業界”的循環圈中,要依靠業界倒逼學界進行改革與創新。應該將課堂的觸角伸向新聞教育發展的最前沿,針對新聞行業的最新發展和最新情況進行實時跟蹤,實時分享,使得新聞教育能夠與時俱進。
(二)聯合性的學界與業界
學界不能僅將自身定位于研究型團體,特別是新聞與傳播專業具有強烈的實踐性,新聞教育應緊隨時代潮流,順應當前媒介環境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對課程內容以及培養模式進行實時性的調整。業界亦不宜將自身局限于實踐性操作層面,應打破自身與學界之間存在的部分脫節局面,推動學界與業界通力合作,共同促進新聞與傳播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三)具有時代感的個人
作為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將自己定位于“耳提面命”的被動接受者或純理論的知識吸收器。新時期,傳媒領域需要眼界開闊、技能全面、創造力豐富、抗壓能力強的綜合性人才。因此,在接受理論熏陶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業界動態,有針對性地補弱補差,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面對新媒體環境下社會需求的變遷,新聞與傳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要從教育的供給側方面進行結構性變革與突破,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整體而言,需要緊握時代脈搏,調整教育教學理念與模式,建立學界與業界的聯動機制;各學院應根據自身發展規劃,“靶向給藥”,凸顯自身的特色,致力于開辦泛傳播、大技術、重人文、全營銷的、具有跨學科、綜合性、實踐性的全新學科教育;學生個人需具備時代感、緊迫感、高競爭力,適時提升自我。在改革與創新的征程中,新聞與傳播的本質如真實、客觀、公正等價值觀以及新聞倫理的底線不容忽視,唯有堅守本源,與時俱進,方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1.陳昌鳳,王宇琦.創新與堅守:美國經驗與新環境下國內新聞教育路徑探索[J].國際新聞界,2015(7).
2.黃姣姣,聶清.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高校新聞專業教育發展的探討[J].新聞世界,2015(06).
3.蔡雯.試論新聞傳播的變化與新聞教育改革[J].文化與傳播,2013(1).
4.楊婷婷.感受“跨”和“全”的本科新聞教育——從人大新聞學院看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科教育改革[J].中國記者,2014(9).
5.呂萌,程蕾.構建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新模式[J].青年記者,2014(6Z).
6.洪莉萍.探究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變革[J].新聞傳播,2014(10).
7.刁文朝.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西部學刊,2016(4).
(作者系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