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梅
(東莞圖書館,廣東東莞 523000)
?
在知識基礎上建構活力多元文化空間*
——以城市圖書館文學公共空間建構為例
廖小梅
(東莞圖書館,廣東東莞 523000)
[摘要]本文從建構與消融、知識論與文化論的結合、文化生態群落的博弈等方面探討了城市圖書館空間擴張中的相關問題,提出了在知識基礎上建構活力多元文化空間的主張,認為在城市圖書館文化場所的空間功能建構過程中,知識仍然是城市圖書館空間建構的本質和主旨。對于城市圖書館知識基礎上活力多元文化空間的建設,本文具體以文學公共空間的建設做了探討,認為城市圖書館擁有建設文學公共空間的各種有利條件。城市圖書館通過講座、展覽、讀書會、讀書沙龍、朗誦、電視讀書節目和舞臺演繹等等形式創建作者與讀者等的交流互動空間,這種在知識基礎上的活力多元文化空間的建構既凸顯了城市圖書館知識引領的本質,又展示了城市圖書館活力多元的創造能力。
[關鍵詞]文化空間建構城市圖書館文學公共空間
意大利都靈市舉行的國際圖聯 2009 年會上有個與圖書館設計建筑有關的衛星會議,會議的主題是“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1]這個主題的提出,與新世紀以來新館建設浪潮中的城市圖書館空間的擴張和發展,恰到好處的同步。這給了我國圖書館界,尤其是公共圖書館界空間的擴張和發展在理論上和行動上的極大刺激和鼓舞,促進了圖書館服務上的多元、多界的融合和繁榮發展,其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筆者是在這樣一個方向上奔跑的積極實踐者,曾有三部城市圖書館空間變奏曲引導在前,現在更是在活動組織和策劃的崗位上不斷探索圖書館活動空間擴張的可能性。但在具體的圖書館空間建構過程中,與傳統的圖書館業務相比,圖書館文化場所功能的拓展存在一個邊界問題。與圖書館包羅萬象的館藏有關的各種文化功能建設中,我們該如何拿捏?是不是圖書館應該做的業務?圖書館可以、可能做到什么程度?
1知識基礎上建構活力多元文化空間
1. 1建構與消融
城市圖書館在與各種社會文化機構的多元合作和來往中,在多元文化服務的創新和供給中,需要最大程度的利用各種形式建構圖書館而不是解構和消融。文化的多元交融和發展中,有強勢慢慢同化和解構弱勢,也有多樣共存。雖然在茶餐廳也可以點咖啡,但如果只是為了喝咖啡,消費者還是更喜歡去星巴克的吧!也就是說,城市圖書館所能提供的也就是接觸各種表演藝術、文化展示的機會而已,城市圖書館所推送的那些看的、演的、玩的……都有一個立足點,那就是推動思想、智慧、知識的交流和生長,因為“科學與哲學來自休閑”,城市圖書館所指向的是科學與哲學而不是休閑本身。
1. 2知識論與文化論的結合
對于圖書館的空間認識,一種是基于知識的,主張圖書館是公共知識空間。圖書館是公共知識空間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不僅承擔了公共空間的永恒意義和價值,同時也與其他公共知識空間形式,如學校、博物館等有著不同的特質,圖書館要以提升公眾知識理性為己任。[2]另一種是基于文化的,主張圖書館是文化空間,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圖書館具有平等性、公益性、開放性、人文性等文化特質,充分發揮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功能,需要重視圖書館作為“場所”的作用,重視開展各種讀者活動,重視新技術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3]從現代圖書館的發展來看,作為文化和“場所”的圖書館空間理念在公共圖書館領域得到了更多實踐上的探索,作為公共知識空間的圖書館理念在學校圖書館領域得到了更多實踐上的探索。筆者以為,知識論與文化論本就有重合之處,二者并無悖論,但在實踐探索中,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圖書館的知識工具性的一面有弱化的趨勢,而文化場所功能有強化的趨勢。即使如此,知識仍然是圖書館空間建構的本質和主旨,而文化場所功能也將是圖書館的主要職能業務拓展形式,在實踐中要將二者有機結合。
1. 3文化生態群落中的博弈
當然,城市圖書館所承擔的教育功能不同于任何教育機構的功能,城市圖書館的口述資料保存功能也不同于檔案館的檔案功能。同與不同之間,既要有自己的主旨,又要有適當的擴張和生長,在知識的基礎上,活力來自多元。對應于城市圖書館知識的多種多樣,對應于特色與專題圖書館,在各種各樣的社會土壤之中,城市圖書館的公共文化空間,也將有著多種的可能和生長。公共文化空間絕不是一個泛泛的存在,有公共文學空間、公共藝術空間……等等多元的存在。任何一種形式的文化空間,都有一個龐大的生態群落組成:有公益性的,如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有教育性的,如學校、科技館、歷史紀念場所等;有商業性的,如書店、影劇院、歌舞廳等;有休閑性的,如主題公園、茶館、咖啡館等。[4]這些生態群落之間是彼此聯系,共同進步和發展的。城市圖書館如何能成功的獲益于這些群落,在空間和場所的建設上不被邊緣化,這是一個需要探索和思考的問題。在公益性的公共空間中,相比于博物館、文化館等,城市圖書館在空間的建設中以豐富的文獻和多層次的讀者資源而占有著重要的地位,當然如能與文化館等場所的人才優勢相結合,便更是相得益彰;即使與教育性的學校等公共空間相比較,城市圖書館也是有著功能更為寬泛的優勢,當然,學校等教育性空間在人才和資源上有著更為專一、專業的優勢,城市圖書館要知已知彼,揚長避短;與商業性和休閑性的公共空間相比較,城市圖書館在品質、形式的多樣和運作等方面雖然不占優勢, 但對于普通大眾而言,公益、免費等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2城市圖書館文學公共空間的建構條件
2. 1關于文學公共空間
關于文學公共空間,陶東風先生曾作過如下界定,它是“一個獨立于國家權力場域,由自律、理性、具有自主性和批判精神的文學公眾參與的交往—對話空間”,這種觀點強調了公眾參與和對話。黑龍江大學李群博士曾對文學公共空間做了深入考察,認為社會生活中的“公共空間”是多元存在的,其中也存在著一個文學空間。他對文學公共空間中的各種場所、媒介等都做了相關論述,其中關于媒體所營造的文學公共空間的論述給了筆者最深的印象,在這個空間中,作者、編輯出版者、讀者共同參與,作者與讀者之間,作者與編者之間,讀者之間,作者與作者間可以進行自由的討論爭鳴。[5]
2. 2城市圖書館:拯救文學公共空間
2. 2. 1文學公共空間:從主角到配角
近代以來,在社會公共空間中,文學公共空間的建設是走在前面的。在18世紀歐洲的咖啡館,電影院,各種沙龍,以及報紙、雜志等場所,公眾通過文學藝術的討論聚集起來,隨后討論的話題從文學問題轉向其它。近代中國公共空間的建設,始于19世紀90年代末期,報紙、學堂、學會層出不窮,形成了公共交往和公眾輿論的基本空間,其中,文學也充當了社會公共空間的主角,文學公共空間的建設走在了前面。[6]20世紀之初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學甚至開創了歷史本身。相比于近代,對于實用和致用的追求,現代文學公共空間的地位給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做了讓步,無論是報紙、電視節目還是互聯網上, 文學的份額越來越小。[7]
2. 2. 2城市圖書館:給文學留片天空
圖書館的起源和發展歷程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學的繁榮與圖書館的繁榮緊密相聯,當近代文學活躍于公共空間時,圖書館也由藏書樓開始向普通百姓開放。文學的普世價值和對于個體精神的指引和關照,與圖書館普遍、均等的理念和價值不謀而合。正是骨子里的天然聯系,讓作家們對圖書館有著深厚的感情,尤其是一些著名作家直接推動著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雖然圖書館與文學有著如此親密的關系,但在文學公共空間的建設中,以往人們更多的是關注媒體、學校等,城市圖書館的作用沒有得到更多的開發和利用。伴隨著新世紀以來城市圖書館的建設浪潮,城市圖書館的功能不斷得到拓展,尤其是作為場所的空間功能得到不斷開發。相比于服務于專業群體的文聯、作協等,城市圖書館在面向普通大眾的文學公共空間的建構上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尤其是在文學倍感寂寞的現代社會,公共空間、強勢媒體中的文學公共空間面臨擠壓之勢,城市圖書館資源和場所的全開放,為民眾和文學留下了一片難得的自由天空。首先城市圖書館有文獻資源優勢,可以形成學習、研究的氛圍和環境,研究文學、搞創作,恰恰適合在圖書館進行! 城市圖書館在文學空間的建構上的第二個優勢是讀者優勢,作為普遍、平等,面向所有市民開放的圖書館,其讀者對象眾多,層次豐富,為每一個人提供了接觸文學的機會和空間,率性的發言、自由的論辯、閃光的見解以及突現的靈感,會在這個公共空間自然形成!
3城市圖書館文學公共空間的建構實踐
科技的發達、資訊的便捷,人與人之間信息的溝通和知識的獲取無所不在和無所不能的趨勢中,很多中介和媒體都有了隱隱的生存壓力。以往由強勢媒體所構建的文學公共空間也很難擴張,作者與讀者借助網絡可以、可能的溝通方式多種多樣時,作為場所的文學公共空間有了擴張的可能。而城市圖書館新館建設浪潮中,空間場所文化功能的擴張正好與文學公共空間對場所的需求相契合!
3. 1講座和展覽
在新世紀以來城市圖書館新館的建設浪潮中,具空間場所功能的城市圖書館開展各種講座、展覽等成為一種常態,其中文學也活躍在這樣一種常態空間場所的建設中。打開各個館的微博、微信的活動介紹,文學類的講座、展覽也不少。如4月12日,東莞圖書館市民學堂468期講座邀請知名散文家,大型文學期刊《鐘山》主編賈夢瑋做主題為“文學對我們的意義——由畢飛宇《推拿》等作品談起”的講座。4月12日,深圳圖書館南書房有“《紅樓夢》與唐詩之間的關系”講座。4月18日到5月7日,杭州圖書館新館有中外文學名著插圖展。
3. 2讀書會
2014年的“圖書館讀書會與閱讀推廣”會議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讀書會在圖書館是興盛的,圖書館界對讀書會的發展很關注。在圖書館的各種讀書會上,文學也是頻繁而活躍的。如上海閔行區圖書館主辦的敏讀會,選讀書目立足于深度、經典、品位、有益,所選書目中不乏許多文學經典,如普魯斯特的《追尋逝去的時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以及《紅樓夢》《世說新語》《霍亂時期的愛情》等。又如上海長寧區圖書館的兩個讀書會組織——“外文圖書漂流”讀書會與“虹橋書緣”讀者沙龍,關注中外文學的最新動態,每月定期開展讀者交流活動。相比于其他,在淺閱讀、碎片閱讀泛濫的當代,文學讀書會的有組織、有主題、有群體,最適合文學深度閱讀的推廣。
3. 3讀書沙龍
在近代文學公共空間的發展上,沙龍是一種小圈子的社交方式,備受貴族階層的歡迎,其中第一個舉辦文學沙龍的是法國的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8]新世紀以來,城市圖書館文化空間場功能的開發中,沙龍這樣一種形式也得到了發展,一些讀書沙龍很有品位和特色。在文學讀書沙龍的建設上,比較有特色的有上海長寧圖書館的涉外文學類沙龍和上海圖書館的經典文學沙龍。2012年開始,上海長寧圖書館定期舉辦涉外文學類沙龍,邀請中外著名作家、學者、研究者開展對話與互動,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文學最新動態的交流之窗。2012年開始,上海圖書館讀者服務中心開始主辦經典文學沙龍,推介的作品有《包法利夫人》《純真年代》等等,2015年最新的推介有4月份的毛姆作品《刀鋒》《人生的枷鎖》。此外,杭州圖書館也有作家公社“詩情話意”文學沙龍,2015年3月15日,杭州圖書館文學沙龍的首次活動是為一位農民作家張路福舉行紀念活動,邀請作家幼子作題為“種字造文——談我的農民父親路福晚年的寫作”講座,與現場的40多位作家、詩人和文學愛好者展開交流分享。[9]
3. 4讀書節目
電視與讀書,電視讀書節目,也曾為文學的公共空間建設作出過貢獻,法國的電視讀書節目主持人貝納爾·畢沃,近30年來,曾把昆德拉、金斯堡、納博科夫、杜拉斯、薩岡等一批作家帶到電視觀眾面前。[10]城市圖書館也是電視讀書節目的積極推動者,上海長寧區圖書館與上海故事廣播合作的一檔文學對話節目“星期廣播閱讀會”,邀請中外著名作家、學者對最新出版的文化作品、熱點文化現象與讀者互動展開對話,展示了城市圖書館在文學公共空間的建設上在多媒體途徑上的拓展。
3. 5公益課堂
由于城市圖書館直接面向廣大讀者的有利條件,一些作者直接進入圖書館開設公益課堂普及文學知識,提高市民文學素質和修養。如安順市文聯、安順市作家協會、西秀區作家協會共10名作家,現場為安順市實驗學校、安順市第八小學50余名學生講解了童話閱讀相關知識,并對部分學生請教的問題進行了解答和指導。此次活動作家走進圖書館,與學生面對面、一對一的交流拉近了學生與作家的距離。[11]又如南寧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的文藝小童星園地,2015年推出蘭子原創新兒歌暨中國小音樂家小舞蹈家比賽聲樂示范曲學唱公益課堂(每月一堂課),作家帶領兒童練習簡單的發聲、開嗓,一起背誦歌詞,觀看歌曲MV以及現場演唱。[12]這些形式多樣的公益課堂探討,也展現了城市圖書館在文學教育和普及上的探索,是一種深度的文學交流空間。
3. 6誦讀活動
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詩文誦讀,是提高文學修養的一種有效途徑。在圖書館各種讀書活動上,詩文朗讀活動相對比較普及,其中,上海圖書館的朗誦藝術團比較有代表性,形式涵蓋了朗誦會、朗誦專題講座、朗誦培訓、省際交流、朗誦大賽等,從1999年舉辦“紀念上海解放50周年詩歌朗誦會”以來,以語言為載體,以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學活動。
3. 7演繹活動
為了讓市民有更多的文學體驗,以各種有趣的形式介入文學,城市圖書館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技術載體,將文學的文字活化、立體化、情景再現,給予了市民各種文學演繹探索的機會。如小說劇,武漢圖書館與劇團合作將著名作家方方的小說《桃花燦爛》改編成同名小說劇,為小說主動出擊找受眾,通過舞臺為小說找到讀者。[13]又如讀書劇,在深圳讀書月,一個圖書館退休人員和她的團隊,從《深圳當代短小說8大家》中分別挑選出一個作品改編為讀書劇,每個劇目的表演時間為5~8分鐘。“讀書劇”不但成為深圳本土文學作品展示的一個窗口,也為喜愛讀書和表演的讀者提供展示平臺,增加了讀書情趣,讓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情節在讀者的眼前生動活躍起來。[14]當然,兒童文學領域和低幼的繪本閱讀領域,文學的表演性質更強,城市圖書館為此獲得的效果更佳。
3. 8其他
除了以上,還有各種形式的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活動,為作者和讀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學交流空間。如作家研究會,上海長寧區圖書館與上海文聯聯手創辦“海上女作家研究會”,邀請中外女性作家分享創作心得,以文學交流為主旨,引領讀者將知識閱讀、看書學習溶入生活之中。又如書香生日活動, 2009年,北京東城區圖書館通過廣播節目向社會各界邀請了55位愛心讀者與盲人作家張驥良共過書香生日。[15]
從城市圖書館文學公共空間建構的探索實踐來看,通過講座、展覽、讀書會、讀書沙龍、朗誦、電視讀書節目和舞臺演繹等等形式創建了作者與作者、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的交流互動空間,既有文學交流的深度又有文學交流的廣度,既提升了人氣又堅持了品位,既迎合了市民口味又引導了市民的文學素養積累,這種在知識基礎上的活力多元文化空間的建構既凸顯了城市圖書館知識引領的本質,又展示了城市圖書館活力多元的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小林.圖書館成為“第三空間”[N].人民日報,2009-09-02(013)
〔2〕王子舟.公共知識空間與圖書館[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4):10-16
〔3〕〔4〕肖希明.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價值[J].圖書館論壇,2011(6):62-67
〔5〕李群.淺論“公共空間”中的“文學空間”[J].學習與探索,2010(2):176-178
〔6〕李群.近代中國“公共領域”中的“文學公共空間”[J].學習與探索,2011(1):194-196
〔7〕南 帆.文學與公共空間.南方文壇[J].2008(4):43-47
〔8〕百度百科[EB/OL].[2015-04-01].http://baike.haosou.com/doc/245770-260141.html.
〔9〕余弦.市圖書館為一位農民作家舉辦紀念活動[N].杭州日報,2015-03-17
〔10〕王彥.讀書節目掙扎生存邊緣 《開卷八分鐘》8年后停播[N].文匯報,2015-01-09
〔11〕侯舟舟.貴州省文聯副主席、安順市文聯主席姚曉英給學生講寫作方法[N].貴州都市報,2014-06-12
〔12〕王雨.詞曲作家蘭子做客少兒圖書館[EB/OL].[2015-03-18].http://www.nnwb.com/html/2015-03/17/content_141187.htm.
〔13〕楊揚.方方小說劇走進武漢圖書館[N].楚天金報,2015-04-05(9)
〔14〕鄭愷.讀書月首創“讀書劇”立體化呈現本土作品[N].深圳商報,2013-11-22(C01)
〔15〕圖書館邀讀者為盲作家慶生日[EB/OL].[2009-06-26].http://www.bjdch.gov.cn/n3952/n3954/n3955/c76155/content.html
The Construction of Dynamic Multicultural Space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ibrary’ Literature Public Space as an Example
Liao Xiaomei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space expansion of urban librarie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and ablation,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theory and culture theory, and the game of cult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of constructing cultural space based on knowledge for urban libraries. Finally,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urban libraries can create an interactive space by means of lecture, exhibition, reading club, reading salon, recitation, television reading program, stage interpretation and so on. The creation of dynamic multicultural space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 not only manifests the essence of “knowledge leads urban libraries”, but also shows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urban libraries.
[Key words]Cultural space; Construction; Urban library; Literature public space
〔作者簡介〕廖小梅,女,研究生,副研究館員,參加各級課題十幾項,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本文系東莞市2015年哲學社會科學立項課題“東莞市民介入文學經典的途徑與優化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為2015JYZ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