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樵
?
我的作文教學“二八律”例說
■劉恩樵
編者按:
今年4月舉行的蘇派作文教學名師精品課堂展評活動中,來自昆山國際學校的江蘇省特級教師、蘇派作文教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恩樵于沙龍研討環節闡述了其“二八律”作文教學主張。受限于時間,劉老師在現場沒有能夠充分展開。活動結束后,他做了進一步的梳理。本期《蘇派作文教學》欄目刊發劉老師的文章《我的作文教學“二八律”例說》,供大家參考。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尤其是數學等理科學科,不是鎖住了課堂就可以讓學生得高分。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實踐課程,大語文教學策略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一直受到重視。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落實第一課堂,更要強化第二課堂。作文教學更是如此。“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作文教學不可能靠“窩”在課堂里完成,課堂只是起到“舉一”的作用,教師必須充分地整合課外資源,拓展課外作文訓練的渠道,以完善作文教學的訓練結構,形成“二分在課堂核心訓練”與“八分在課外大量實踐”互補的作文訓練結構。
我的課堂作文核心訓練主要落實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對作文基本知識運用的指導;二是對學生作文的評講;三是基于作文訓練的交流,以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課外實踐部分,我設置了班級圖書館,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會、語文雅集、“今日我開講”等活動,要求他們每天寫隨筆,創辦班級語文周報《第一語文》,為學生編輯作品集等。所有這些都指向學生的寫作,旨在提升學生寫作的基本能力。我曾經打過這樣的比方:課堂就是加油站,加了油的汽車要到課外各種不同的道路上去跑。
古語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也是非常符合作文訓練的規律的。作文教學必須堅守“二分薄發,八分積累”的原則,將積累放在重要的位置,給積累以充分的時間。可以說,作文教學就是促進學生積累的過程,優秀的作文都是在積累之樹上結出的果實。哲學上有個基本的原理叫量變引起質變。大量的積累就是學生作文能力提升過程中的量變。有了充足的積累,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就會水到渠成。
那么,積累包括哪些具體內容呢?一是時間的積累,要讓學生有充足的練習寫作的時間總量。我在七年級至八年級的4個學期中,不間斷地要求每一位學生每周完成5篇隨筆,即使寒暑假也不例外。二是寫作字數總量的積累。有了時間的保證,學生的寫作總量自然也能夠得到保證。每個學期,我班上的每一位學生至少能有4萬字的寫作量。三是思想與情感的積累。我在班里設置圖書館,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語文活動,目的就是讓學生的精神世界豐富起來。四是“寫作感”的積累。經常性地、堅持不懈地寫作無疑能讓學生對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立意角度等形成一定的感覺。
我們總是希望學生的寫作一出手就出類拔萃,其實,哪有這樣的美事!我們要有“二分精彩,八分尋常”的意識,只有耐得住“八分”的尋常,方可獲得“二分”的精彩;而有了“二分”的精彩,以此為起點,又可以延展為“十分精彩”。
這反映的其實是作文教學心態的問題。有了“二分精彩,八分尋常”的意識,我們就能客觀地對待許多學生寫出的許多普通文章,甚至是所謂的“差作”。我們不僅要能欣賞佳作,更要能欣賞“差作”。這里的“欣賞”,一方面是指能夠看到“差作”中的閃光點,另一方面是要能夠容忍“差作”的不足之處,在情感上給予這些不足以“零指責”,要從尋常中去培育精彩。我的學生每周堅持寫5篇隨筆,有很多都是極為尋常的,甚至是不成體統的,但是我絕不責備,甚至有所“縱容”。我的出發點是讓學生覺得寫作的過程有安全感,有自由感,有寬松感。這樣,就能保住他們寫作的自覺性,也就使他們寫出精彩之作有了可能。在我的學生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位學生大多數日子寫得極為一般,但冷不防地就能寫出一篇讓你心頭一顫的好隨筆來。
作文評價雖處于一個完整的作文教學過程小循環的末端,但是,在我的理解中,它同時應該是下一個過程的起點。好的評價就是學生作文能力持續提升的動力。評價學生作文時堅持“二分評判,八分激勵”的原則,評價的“風正”,才可以讓學生的作文之舟“一帆懸”。
所謂“二分評價”,就是在期中、期末檢測中給出分數等第的評判;所謂“八分激勵”,就是在期中、期末檢測之外的所有寫作訓練中,均要大量合理地使用激勵性評價。
對學生作文進行激勵的方式方法很多,我的做法大致有這樣一些:不管寫得如何,我給學生作文的等第一定是“優”;我會在學生的隨筆本上,用我的書法根據他們作文的內容題詞;我為班級所有學生出他(她)的作文專輯;在校園里,隨處遇到學生,我都可以拍拍他(她)的肩膀,向他(她)豎大拇指,告訴他(她)昨天的隨筆寫得很棒;我能自制銀杏樹葉的書簽或者在鵝卵石上題字贈送給學生,以獎勵他(她)的寫作;我會在他(她)400字的隨筆后面寫上600字的互動批語;等等。因為有了這么多自然真切的激勵,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寫作始終被一股賞識的力量推動著,因此,有一年暑假,我雖然布置了50篇隨筆,但學生沒有怨言,95%的學生都保質保量地完成。
寫作需要知識、需要技巧,但是,寫作有別于一般的技能,究其本質而言,它是用來表達個人的思想與情感的。在知識技巧與思想情感之間,還有一個重要的層面,就是思維。因此,作文訓練的重點只需用二分之力訓練技巧,而要用八分之力訓練思維、提升思想。技巧是小技,思維與思想才是大巧,才是作文教學的根。只有抓住了后者,才是抓住了作文教學的牛鼻子,才能確保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夠得以持續提升。
如何提升學生的思想,包括思維呢?我的做法有這么幾點:一是經營好班級圖書館,盡最大的可能讓學生多讀書,這是增加學生思想積淀的不二法門;二是舉辦讀書報告會與時事熱點對話會;三是舉辦多種形式的思想交流活動,讓學生就某一問題各自闡述自己的看法。此外,我堅持每周舉行一次“今日我開講”活動;每學期舉行一次語文雅集;每年帶學生做一次語文游學,比如“跟著課本游紹興”“帶著《論語》游曲(阜)泰(山)”“煙花三月下揚州”等。這些活動看似與作文指導無關,但是,每一件事都是為學生的作文厚積思想。這樣的訓練是“本”與“源”,只有這樣,學生作文才能呈現出小溪奔海、小樹成材的態勢。
寫作是一種極為個性化的創造性行為。既然這樣,教師就必須給學生的寫作以極大的自由,寫什么、怎么寫、何時寫、寫多少等,都應交由學生自己決定,甚至有時候有的學生不在狀態而不想寫,也是可以的。教師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其能夠保持持續寫作的狀態,能夠基本處于水平提升的狀態。只有形成了這樣的自由寫作生態,學生才可能激發出寫作的積極性與潛能。比如,我要求學生每周完成5篇隨筆,如果有學生當天沒寫,我也不會指責,我的原則是,“可以一次不寫,也可以兩次不寫,但絕不可以一直不寫”。再如,我從不硬性規定學生每周的5篇隨筆一定要寫什么,最多只是提供一些話題供他們選擇,因此,有的學生甚至就在隨筆本上瞎畫圈圈,以表達月考之后的煩躁,對此,我絕不會指責他們或撕掉此頁,相反還會提醒他們也不要撕掉此頁,從而讓學生產生自由表達的安全感。因為有了這樣自由表達的安全感,漸漸地,學生的隨筆呈現出有樣態的、有個性的寫作。他們有的寫詩歌,有的寫小說,有的試寫文言,有的仿改歌詞,有的寫班級史記,有的寫班級人物傳,有的寫數學學習隨筆,有的寫科學幻想……
當然,在自由寫作的同時,也是需要有些寫作規范的,只是絕不要讓規范超過自由。在我看來,堅持“二分規范”即可,要用“八分自由”為學生提供極為寬松的寫作時空。
寫作教學的目的是什么?我認為有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讓全體學生都能形成寫作的習慣,能夠用寫作來表達自己對日常生活的感受與想法,用寫作記錄自己的人生歷程,用寫作為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服務,而不是為了應試與升學而寫作,不是為了培養作家而寫作;二是要讓所有人具備寫作的基本技能,能夠寫出文從字順、很好地表情達意的文章來,而不是僅僅為了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三是對一些文字敏感性強的學生,對那些具有一定的寫作特長的學生予以鼓勵與指導,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而這,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即發現并喚醒學生的所長,然后加以指導與引領,讓其具有屬于他自己的人生亮色。因此,就寫作教學的目標而言,我們既需要發現與培養一少部分有寫作天賦的學生,更多的則是要培養絕大多數學生的寫作習慣與基本的寫作技能,幫助他們適應未來人生發展的需要。
在這方面,我的做法是:每到一個學年結束,都會讓班里的每一位學生寫寫本學年的寫作史,增強他們自覺寫作的意識,然后收集、整理、編輯每一位學生的隨筆集,讓他們看到自己寫作的過程;我還會為少數寫作特別優秀的學生編印個人作品集,以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寫作特長。所有這些做法,我都遵循著“二分特長,八分合格”的原則。
寫作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而且,學生是寫作活動的主體,一切的教學行為都要作用于學生,要靠學生來實現教學行為的目標。但是,作為教學行為的發端,教師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這樣說,沒有教師正確的理念、正確的策略與正確的方法引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與寫作能力等就無法得到提升。就這一點來說,“二分學生,八分教師”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關于作文教學的正確理念、策略與方法從哪里來?首先是要有對作文教學進行研究的熱情,不能認為作文教學見效慢、學生作文區分度低而認為作文教學可以聽之任之、隨意隨性,而是要致力于作文教學的宏觀思考與整體設計,在微觀層面上積極實踐與研究。其次,要不斷地學習與借鑒他人、他校、他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并將其整合進自己的作文教學實踐中。再次,要不斷地開展屬于自己的作文教學研究,以研究的姿態對待自己的日常作文教學。如果一名語文教師真正做好了這些,學生寫作的興趣以及能力、品位等,就會隨著教師的“水到”而“渠成”。
(作者為江蘇省昆山國際學校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