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 林曠達
分享經濟對中國經濟外交的啟示
文‖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林曠達
考慮了大國的經濟利益與戰略利益又能顧及中小國家的經濟安全與自尊心,雙方互惠互利各取所需
分享經濟,是指在人與物質資源分享基礎上的社會經濟生態體系。在國際關系領域,可將分享經濟視為研究國際關系與經濟外交的新途徑。我們同樣可以運用分享經濟的思維來開展中國經濟外交工作,以期為己謀求更大的利益。同時分享經濟既可以在公共外交領域實現,也可以在民間外交中大有可為。
共享經濟為經濟外交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無不是借鑒其他學科如經濟學、量子力學而得以發展的。分享經濟是“互聯網+”下新的經濟模式,通過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進行資源匹配,整合閑置資源,通過新的技術手段或商業模式投入到對外經濟交往活動中,在這一過程中重新產生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的新的經濟外交模式。這能為經濟外交乃至整個國際關系學科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分享經濟能顧及中小國家的尊嚴與利益,也能避免援助國好大喜功致使國力衰弱。分享經濟能使周邊小國順理成章地搭上大國經濟發展的便車而又不失去其尊嚴。一般來說,周邊中小國家既依靠大國發展本國經濟,又不想失去太多的自主性與尊嚴。中小國家在對待經濟援助外交時存在兩種心態,一是為了短時的經濟利益,由于沒有真正的向心力,一旦經濟援助減少就會轉向別的援助國;二是對大國的經濟外交保持擔憂甚至抵制情緒,害怕成為援助國家的殖民地。因此大國在經濟外交過程中既不能好大喜功,不顧自身國力進行經濟外交援助,也不能一味地只謀求自身利益而損害被援助國利益。歷史上前蘇聯在冷戰中為了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外交,超出了自身承受能力最終加速了國家的衰落與解體,最終這些受援助國也并不對前蘇聯抱有感激與向心力,中小國家為了短時的經濟利益會與前蘇聯保持良好的關系,一旦沒有這些利益后就轉向別的大國。第二種情況是20世紀70年代日本將東南亞作為其原料產地與商品銷售市場,損害了當地的利益而出現了反日事件,同樣的拉美國家因為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拉美國家經濟掠奪的行為而產生反美的情緒。
分享經濟參與各方出于一個平等的地位,是一種自發或者半自發的符合供需關系的經濟行為。將其應用于經濟外交,考慮了大國的經濟利益與戰略利益又能顧及中小國家的經濟安全與自尊心,雙方互惠互利各取所需。也避免了將投資拉動型的、以破壞環境資源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推廣到中國經濟外交工作中。同樣能減少中國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受到實行新的殖民主義、破壞當地生態及攫取資源的指責。
另外,分享經濟能促進更緊密程度的合作。分享經濟加深國與國之間合作的廣度、深度、幅度,也可使各國人民在工作生活的各領域互相了解、認識直至理解,最終使各國朝著合作更緊密、理念更趨同一致的商事規則發展,體現了只有溝通與交流才能消除誤解與分歧。
一是與合作共贏思想相吻合。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就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遵守的行為準則。其中“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原則反應了當時新中國希望通過合作來實現共同發展的愿望,并將這一合作共贏的思想貫穿到整個中國對外交往特別是經濟外交活動之中。不同時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以不同形式表達了中國希望通過合作共贏來實現共同發展的意愿。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演講時提出了中國對當前世界形勢的看法和對國際關系的立場主張,呼吁各國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這與分享經濟內涵相吻合,在經濟外交活動中可以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實現互惠互利與共贏。
二是與“一帶一路”戰略契合。
“一帶一路”戰略是在世界經濟遲遲不能走出衰退、各國不同程度出現發展放緩甚至衰退的背景下提出的。同時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及貿易規則需要進一步調整,以適應新興大國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中國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將沿線建成合作共贏之路與和平友誼之路。在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下,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分享經濟與“一帶一路”戰略能夠較好地契合起來,通過互聯網這一平臺搭建橋梁與紐帶,為我國“一帶一路”戰略順利實施提供理念、思路、手段上創新與保障。
三是能減少貿易摩擦的有效方法。中國傳統的出口模式,是以一些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為主,先由當地華商大量進口,轉而進行分銷,這種模式容易觸碰進口國商人的利益而遭到反對,加之價格低廉容易激起進口國的不滿與貿易摩擦。如果我們能換一種思維方式,建立起與進口國分享經濟的網絡,將商品通過分享經濟C2C模式進行銷售,互聯網隱蔽性在一定程度上會減輕進口國貿易摩擦,引發的反傾銷阻力在一定程度上相應會減少。
一是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與周邊鄰國進行清潔能源與智能電網領域的合作。我國西北、內蒙古等地區擁有優良的風電、太陽能發電條件,并且經過幾年的大規模建設,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已初見成效。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推動智能電網互聯互通進一步發展,運用分享經濟的精神,與人口稠密且發電能力不足的南亞地區鄰國加強相關技術領域的合作,在各國用電高峰與低谷之間互相協調,解決發電過剩與不足的時間與空間上的不均衡,達到節能減排與互惠互利的乘數效應,通過能源領域的合作加深國與國之間的友好程度與向心力。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共享經濟精神。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加快,推動與各國人民在物質、人力、知識等多方面的資源分享,促進地區融合及區域一體化進程。我國人口眾多,每天會消費大量商品,同時也會有不少商品因為個人喜好而置之高閣,如果與周邊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分享經濟合作,將閑置資源通過互聯網平臺轉賣給周邊有需要國家居民,必然能夠達到互惠互利功效。中國可以在現有電商平臺的基礎上,建立起與周邊人口大國印度、巴基斯坦共享的電商平臺。借助與周邊國家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推動物流速度與輸送能力的大幅增長,使國內分享經濟借助“互聯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不僅能提高周邊國家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也能促進中國產品的出口與就業。這一前提的關鍵在于必須將高速公路、鐵路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好。這些基礎設施就如同國內的物流行業,物流的提速是分享經濟的先決條件。此外還要培育各國人民群眾的分享意識。兩者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推進分享經濟在周邊鄰國生根發芽。
三是勞務分享領域先行先試。勞務分享領域相對于別的分享經濟模式而言,在經濟外交領域更有先行先試的便利性,只要有互聯網的地方就可以開展勞務分享。例如A國會計師可以在其最忙的時候將一部分工作通過分享網站委托給B國某一位此時比較空閑的會計師,B國會計師就會擁有一定“小時”的使用權。當B國會計師工作繁忙時,可以用這些“小時”要求別的國家的同行提供幫助。我們可以將這樣的勞務分享合作看成是民間外交經濟的一種延伸,這樣通過人民群眾自發的交流消除國外普通百姓因為主流媒體失實報道而對中國產生的一些不必要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