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 蘇罡
養老保險制度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文‖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蘇罡
在經濟增速換擋之后,亟需加快制度改革步伐,進一步發揮其在推動社會生產要素、提升生產率等方面的制度供給作用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調速、轉型、提質、增效的新常態,而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就是人口老齡化問題,亟需通過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來緩解其對經濟發展所造成的阻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對于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相當重要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在于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以實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根本目標。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關鍵在于技術水平的提升和生產要素的推動。
當前來看,中國無論在提升技術水平和推動生產要素方面都已遇制度瓶頸,亟待突破。尤其在推動生產要素方面,面臨擴增量和提質量兩大任務:“擴增量”需要解決人力資源的流動性、生產資本的風險偏好以及將人力資源與生產資本有效結合的生產組織方式的問題;“提質量”實際上與技術水平的提升密切相關,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提升人力資源的專業素質與道德素養、優化全社會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等。
從國際經驗來看,有效的養老保險制度對于對生產效率、勞動力市場供求、經濟結構、資本市場、收入分配等具有重要的正向影響。從我國的養老制度發展情況來看,在改革開放初期,養老保險制度有效地配合了國有企業改革和勞動合同制的推行,保障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順利推進;在改革開放中期,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及時從國有企業職工擴大到全部城鎮企業職工,全面配合國有企業改革深化,促進了勞動力的流動、經濟的發展,不僅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養老保障,同時也解放了思想觀念和舊體制的束縛。
經過20多年改革發展,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已初步形成了定位明確的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實現了“廣覆蓋、?;尽钡哪繕?,但是仍存在三支柱發展不平衡、保障水平低、制度設計缺乏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機制等問題。在經濟增速換擋之后,亟需加快制度改革步伐,進一步發揮其在推動社會生產要素、提升生產率等方面的制度供給作用,否則勢必影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性。
有效率、可持續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僅能夠提供收入保障機制,保障人民群眾老年的基本生活,而且能夠作為動力機制,降低企業的人力成本,調動勞動力的積極性,并為經濟發展提供大量積累基金,優化金融結構。從這個層面來看,以“全方位、保長期、多角度、可擴展”這十二個字為目標,旨在進一步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發揮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牽引作用,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全方位。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使其全方位服務于生產要素的推動。一是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制度的統一,根據公平性、適應流動性、可持續性的原則,建立符合各類職業和群體特征的制度安排,為每個人提供同等的機會和權利,從而改善人力資源的流動性,釋放人力資源在生產力中的增量作用。二是通過養老金的長期投資來優化資本的風險偏好,并促進社會財富資源流向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的經濟領域,實現生產要素的順利流動與合理配置。三是進一步優化繳費與收益的正向激勵關系,優化生產組織方式,更大激發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重大貢獻的企業家、科研技術人員、政府公務員等群體的創造力和能動性,鼓勵其不斷提升核心能力和技能,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有效的人力供給。
——保長期。一是有效的養老保險制度具有穩定勞動者心理預期的功效,并且能夠在保障社會公平的同時,實現個人消費的縱向燙平以及個人消費與收入的精算公平,發揮制度在提升人力資源效用、推動生產力、提高生產率方面的長期性作用。二是進一步提高替代率和制度贍養率,降低年輕人在買房和贍養父母方面的負擔,鼓勵其增加在教育以及價值創造等方面的投入,為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長期價值。三是加快由中國傳統家庭贍養模式向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承擔養老保障責任的可持續模式的轉型,積極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建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社會道德體系。
——多角度。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本身就是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一項重大突破。中國的養老保障體系面臨來自經濟市場化、人口老齡化、風險社會化和改革政治化等多方面的挑戰,關系到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調整和每個國民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從多角度出發,努力實現“政府減負擔,企業有動力,百姓得實惠”的新格局。一是通過制度改革,進一步夯實金融體系的支柱力量,提升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撐,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機制,促進經濟體制增效升級的高效引擎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抓手。二是全面提升養老保險行業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供給能力,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風險管理與財富管理需求。三是通過提高統籌層次、降低養老保險費率、推行稅優政策等舉措,降低企業負擔。四是完善個人賬戶、堅持精算平衡,為廣大老百姓提供更多的風險保障手段,更好地防范長壽風險,尊重個人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保障體面的老年生活。
——可擴展。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注重以人為本,以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推動養老產業、醫療服務、全民健康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發展即代表了新的結構性調整,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為老年人增加福祉。
2016年1月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一文中對于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闡述有三個主要觀點值得關注。一是中國經濟進入L型增長階段。在這樣一個艱難的階段,很多經濟和社會矛盾將暴露出來,必須由以養老保險制度為核心的社會保障體系托底,需要有堅定不移的改革決心。二是調整建立更高層次的供需關系。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際上是一個引導預期的過程。當前社會中,勞動者和消費者的年齡層次、習慣、偏好和需求都在發生變化,必須通過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效滿足勞動者和消費者的變化需求,來實現更高層次的供需關系。三是政府打算忍痛發力。這背后的含義是,現在是進行改革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唯一的窗口期。如果錯過,我們將失去經濟和社會轉型升級的最后機會。當前,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尚未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我國總體仍處于人口紅利期,最為突出的矛盾是結構性矛盾,人力資源長周期的矛盾正在積聚,但老齡化問題還未嚴重到導致人力資源長周期矛盾的爆發。因此我們必須牢牢抓住這樣一個窗口期,在解決結構性矛盾的同時,通過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盡早解決人力資源長周期的矛盾,以避免其一旦爆發對于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如果說中國的經濟走到今天的繁榮,主要歸功于三次制度突破,即19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1990年代初的經濟特區建設和2002年的加入WTO, 那么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是這輪制度突破的關鍵點。
“事之當革,若畏懼而不為,則失時為害”,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銳意變革、大膽創新,推動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推動改革取得最大的勝利。
公司將努力爭取在即將落地的職業年金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市場化管理中發揮更大價值
近期,中國保險保障基金開展了新一批委托資產投資管理人的市場化選聘工作,長江養老成功獲得中國保險保障基金委托資產投資管理人資格。
中國保險保障基金作為行業風險救助基金,采取集中管理,統籌使用的模式。據官方數據披露,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可投資額累計規模已近700億元。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保險保障基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自2011年開展委托投資業務以來,已選取多家外部投資管理人進行管理。
長江養老作為太保集團旗下的全國性、專業化的養老資產管理機構,近年來不斷提升在投資管理養老金長期資產方面的核心能力,推出有特色、多元化的養老金產品以及專業化的服務,有效實現了養老金資產的保值增值。憑借業內領先的養老金資產管理專業經驗、創新能力和優勢,公司將努力爭取在即將落地的職業年金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市場化管理中發揮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