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洪英
淺談鄉土資源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整合
■惲洪英
信息技術具有處理信息速度快、存儲方便、便于創新等特點,鄉土資源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蘊含著豐富有益的課程資源。鄉土資源與信息技術教學的整合,不論對教師的教學還是對學生的學習,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鄉土資源初中信息技術整合
朱慕菊在《走進新課程》中指出:鄉土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村鎮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認為:傳統課程最明顯的弊病就是與兒童的個人生活經驗相分離,若要激發兒童在學習知識上的興趣,必須消除他們的實際生活與課程之間的脫節。鄉土資源不僅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相配合,而且能培養學生認識、關懷、認同鄉土文化。
信息技術具有處理信息速度快、存儲方便、便于創新等特點。鄉土資源不僅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蘊含著豐富有益的課程資源。利用信息技術這一工具,開發鄉土資源,并將鄉土資源整合進信息技術課堂,讓學生結合開發的鄉土資源,利用各種軟件進行學習,能夠巧妙、高效地達成課程目標。這種嘗試無疑在古老文明與現代技術之間搭建了一個很好的橋梁。
早在五六千年前,常州地區就孕育了以圩墩遺址、寺墩遺址、三星村遺址等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商周以后,常州成為吳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史稱“中吳要輔”“三吳重鎮”。常州歷來文化發達,人文薈萃。由于“江山代有才人出”,龔自珍盛贊:“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常州地處江南,又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盛贊:“蘇常熟,天下足?!背V菔枪糯墓ど虡I重鎮,近現代工商業名鎮。正因為如此,常州鄉土資源蘊藏深厚,內涵豐富,源遠流長。
1.課堂教學的導入。
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它猶如樂曲的“引子”和戲劇的“序幕”,起著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景的重要作用。以鄉土資源為導入素材,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在講述“運用WPS表格進行數據處理與統計”這一章節時,教師首先出示了學生所在鄉鎮300多個姓氏人數的統計表,并問學生:“你的姓氏排名多少?”學生頓時“炸開了鍋”,饒有興趣地計算著自己姓氏和同學姓氏的人數……有的同學成功了,更多的同學失敗了。這時候,教師運用WPS表格進行排序,很快就解決了這一難題,學生一下子便被信息技術的奇妙所吸引。
2.重點、難點的突破。
“從因特網獲取信息”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著重培養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要想突破這一重點,教師就必須有讓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調動學生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的積極性,以便能夠富有創意地解決問題。我選擇了常州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不同的網絡搜索引擎和網站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公園、樂園,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大家呈現,不同小組之間交流經驗。
由于學生大都去過這些旅游景點,因此他們對于這些資源的內涵也有所知曉。通過網絡收集學生非常熟悉的鄉土旅游資源,學生更容易明白:檢索過程中存在著大量重復的資源;不同搜索引擎的功能、側重點不同,抓取的網頁也不同;搜索的內容可以分為網頁、視頻、圖片、貼吧等形式;我們要根據不同需要使用不同搜索引擎和相關分類來搜索不同的內容。通過小組合作、互幫互助、智慧共享,每一個學生都沉浸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既把難點突破了,又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家鄉的旅游資源。
3.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就是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信息技術這門工具越來越重要,可以說現在的學生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了。同時,青少年遭受網絡負面影響的傷害也時有發生,某些消極網站傳播不健康的思想和圖片、視頻等內容;形形色色讓人防不勝防的網絡陷阱;唆使人走向犯罪道路的電腦黑客技術……如何讓青少年在網絡的海洋里遨游而不受傷害,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情感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信息技術學科中情感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就鄉土資源而言,主要作用是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其熱愛祖國、建設家鄉的情懷以及公民素養。
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編著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師用書》在第6章“圖片的加工與制作”中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確定為:(1)關注與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圖片信息;(2)學會利用圖片信息解決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問題;(3)能夠用正確的價值觀評價圖片信息。[1]
教師在處理這一章內容時,以“常州地區抗日圖片展”為主題,既抓住了時事熱點,又挖掘了鄉土資源。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絡收集到一張張珍貴的抗日圖文資料,并進行加工制作,配上自己的文字時,信息技術的課堂不再是簡單的鍵盤操作,而是講述英雄故事的課堂,學生會發現一些抗戰故事、抗日英雄就在自己身邊,那些悲壯、感人的抗戰故事更是熏陶了孩子們的心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端正了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也增進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凝聚力,互幫互助,相互提高,共同進步。
信息技術與鄉土資源進行整合,離不開網絡。但是由于網絡資源過于繁雜豐富,在課堂上讓學生隨意進行收集,不僅存在一些風險,同時也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運用網絡去快捷有效地收集相關的鄉土資源,也可事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準備好信息技術教學所需要的鄉土資源,教師最好能建立鄉土資源信息庫,讓學生更為便捷有效地收集所需資源,從而為教學節省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學完一個軟件后,教師為了鞏固學習內容,發揮學生個性,都會給出一個主題,由學生自主發揮。而主題的確定要有一定的范圍、可行性和針對性。我設計的主題總是以鄉土資源為背景,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也樂于接受,盡可能地發揮其創造性。
比如,小報制作能夠檢驗學生WPS文字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就讓學生以“美麗富饒的西夏墅”為主題,讓學生創作一個介紹家鄉的小報,可以是景點,可以是文化,也可以是歷史。把這些鄉土資源融入到創作中,特色鮮明。又如,幻燈片是用于介紹宣傳的好工具,我以“我是一個小導游”為主題,讓學生利用鄉土資源制作一個介紹家鄉的幻燈片,要求做到圖文并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孩子們還可以將自己的作品放到qq、博客上和同學、老師甚至網絡游客一起共享成果、改進不足、交流心得。這樣,在學生提高信息技術課興趣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賦予信息技術課文化內涵。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中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涉及了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的問題。鄉土資源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與此相關的歷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語文等多個學科。因此運用鄉土資源的信息技術課堂理應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
初中生語文寫作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不知道該寫些什么”,學生總覺得沒什么話可說。有一次,我們信息技術教研組正好借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收集家鄉春秋淹城樂園的相關信息,制作成WPS演示文稿。語文老師也布置了游淹城春秋樂園的作文。出乎語文教師的意料,這一次的作文質量出奇的高。后來語文老師知道了信息技術組搞的這一活動,大受啟發,聯合我們信息組申報了“鄉土資源在初中語文寫作中的運用研究”的課題,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寫作水平。歷史組也聯合信息組實施了“網絡環境下鄉土史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整合研究”的研究課題。
鄉土資源與信息技術教學的整合對教師而言,帶動了信息技術課堂文化內涵的提升,也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對學生而言,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參與意識,拓展了知識面,促進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鄉土資源猶如一股清泉,靜靜地在學生心中流淌,豐富了課堂,滋潤了學生的心田。
(作者為江蘇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學教師)
[1]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初中信息技術教師用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