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明
內容摘要:錢定平著的《蚩尤猜想——中華文明創世紀》一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可謂是研究中華文明的一部力作。這部將近40萬字的著作由緒論、前言、正文、結論四部分組成。緒論簡要介紹了作者的研究目的、觀點、意義、內容,研究方法,研究特色與創新。前言旨在闡述史前的思維成形,提出了一種觀點:文明是相狎的產物,并討論中華文明發源于什么自然環境,這種自然條件又怎樣影響了中華文明的性格,以及中華民族的性狀。
關鍵詞:錢定平 《蚩尤猜想——中華文明創世紀》
一直以來,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都被人們津津樂道,這方面的研究因其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學者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近由錢定平著的《蚩尤猜想——中華文明創世紀》一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可謂是研究中華文明的一部力作。該書為人們了解中華文明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是一部文學性與史學性兼備,可讀性和感染力很強的著作,按照作者的意思,該著作是一次中國文明的尋根之旅。
這部將近40萬字的著作由緒論、前言、正文、結論四部分組成。緒論簡要介紹了作者的研究目的、觀點、意義、內容,研究方法,研究特色與創新。前言旨在闡述史前的思維成形,提出了一種觀點:文明是相狎的產物,并討論中華文明發源于什么自然環境,這種自然條件又怎樣影響了中華文明的性格,以及中華民族的性狀。
正文由五章組成。第一章討論史前敘事的觀點和方法,介紹作者提出的“通感說”與其他諸如“傳說考”“文化說”“協同學”“系統論”等科學方法。第二章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即文明的相狎與相格。作者認為,史前就是人類逐步學會相狎活動的時期,并從中形成本民族的心智,簡單說來,就是文明需要行為方式的彼此親近,由此催生文明與延續文明。第三章交代了中國史前的自然條件及其產物,并點明文明的不同性質,對世界三大文明與思維進行了詳細的討論。第四章著重描寫蚩尤在史前的一幕幕活劇,蚩尤族群的遷徙,以及在遷徙途中所傳播的水稻文明與冶金技術,并建立了以玉為禮之載體的良渚古國,創建了龍山文化等。第五章敘述中華文明之性格的起源,并列舉一些相狎的事例,來說明作者關于丘陵地貌決定著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心智系統和中華文化深層結構的觀點。結論部分對文明的未來做了猜想,即相狎文明與相格文明融合而為相和文明。作者一言以蔽之:中華文明總體性格的特點和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史前中國丘陵人特殊的相狎形式:遞歸結構。
縱觀全書,《蚩尤猜想——中華文明創世紀》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獨特的研究視角。以史前中華人文始祖之一的蚩尤為研究對象,有別于正統史學家以黃帝或者炎帝為對象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歷來對其研究樂此不疲:有文明與文化、文明與國家、文明形成的標志等。考古學家張光直提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模式被人們普遍接受并在今天得到了基本的印證,即:“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一種單一中心和發散傳播模式”,他提出了“中國相互作用圈”的觀點,指出,“中華文明是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長城內外等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的碰撞和相互促進中誕生的。這是一個大的文化圈,這個圈子的每個組成部分都是一個發展歷程,是由早期村落發展到夏商周的城市國家這一歷程”。作者嘗試解答中華民族先前的性狀問題,孫浩輝先生曾經說過:“一個民族,從涓涓細流發展到澎湃江河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一個積淀、凝聚與升華的時間段,這個時期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生存謀略等一系列穩定的存在方式,如同一個人的生命基因那樣改變,將長久的甚至永遠的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命軌跡與發展潛力。這就是一個民族的原生文明。她是上天烙在這個民族身上的‘胎記,永遠不能磨滅。”作者認為,這一段時間發生的犖犖大端正是這部著作所要追隨和論證的,這段時間根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界定,大致上設定在跨越史前和有史的那段敏感時期。
二、獨特的研究方法。作者先后運用了五種研究的觀點與方法,有別于以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從歷史到現實的研究方法。五中研究方法分別是“通感說”、“傳說考”、“文化說”、“協同學”、“系統論”。針對“通感說”作者創造了一條鏈條:通感—微神—隱喻—創新。而且這個鏈條必須需要感情來推動,世界無處不通感,通感從審美起步,是融會貫通的相狎。相狎與相狎之間又會產生通感,從而使相狎的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大大推進了史前人的認知水平。“傳說考”通過主流史學資料型恢復歷史的典型案例。重視傳說,一是深信傳說之中含有歷史成分,不輕易否定傳說,并且有選擇地相信傳說,歷史往往關了一扇門,卻開了一扇窗;二是嘗試使用傳說的鐵锨,挖掘出歷史的真實。運用“文化說”照亮中國史前時代,認為史前是一個自組織型多元文化系統。即史前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如火如荼,早在史前人們的文明交往已經較為成熟。通過“協同學”牽扯出歷史中的自組織系統,并將中國歷史的兵戎律、瓶頸律、周期律歸結為自組織系統的張力。“系統論”作者奇思妙想,人生小宇宙,宇宙大系統。并認為我們的那些先哲們之所以總能從那些看似混沌的事物中看穿和洞悉微妙的端倪,是因為系統的自組織原理,系統具有種種的動力因素,并且與其他現象緊密相連。這四種方法看似是拼合起來的“族譜”,但是竟然描述的意趣盎然,嚴絲合縫。
三、翔實豐富的資料與強大的文學感染力。該書是作者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而作。既有西方學者的著作,也有我國史學界大師與前輩以及當事人的著作。同時作者也重視一些被歷代學者所輕易否定的史學典籍。諸如,何炳棣著《東方的搖籃》一書,詳盡的論述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文獻流傳歷程。特別介紹了古本《竹書紀年》的史料價值。在此不一一列舉。該書作者查閱英文著作37部,中文著作40余部,日文著作10余部。這使本書在每一個說法、每一個觀點都顯得有理有據。作者通曉英、德、法、日、俄等多種語言,他在數學和語言學方面科研顯著,又是一個執著的人文主義者和熱情的跨學科學者,他貫通文理,融會中外,熔科學、藝術、文學、歷史、人文思想等為一爐,具有寬廣的眼界、獨特的視角與深遠而絢爛的審美價值。作者在每一章之后都設有“咖啡茶歇”片段以作總結,或是作者自己的散文摘錄,或是網絡文章。該書是作者智慧與科學心智的大匯集,其中不免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嚴謹的治學精神、不落窠臼的詩人風格,讓人讀起來總會充滿遐想與思考,全篇既不枯燥又極具藝術表現力,既有流行性又具流傳性,始終能給人帶來快樂而持久的美好感受。由此,也可以看得出作者是一位童心未泯的科學家與學者。
四、對于文明的獨特見解。作者最后對文明的未來做了大膽的猜想,該書最大的猜想就是提出了相狎文明與相格文明的概念,以及通過探討和論證所得出的結論:東西方正是在不斷地進行著大混合、大融合、大合作、大和作,也正在創造一種新型的文明。所以作者相信人類最終會由兩種文明相互融合進而產生一種相和文明。文明問題是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國人最關注的一大課題,也是人類生生不息所追尋的問題。國內外學者對其議論有“文明沖突論”、“文明融合論”、“文明終結論”等。1993年塞繆爾?亨廷頓提出了“文明沖突論”,把文明視為人類未來發生沖突的根本原因。針對“文明之間的差異線將成為未來的戰線。”的論斷,費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覺論”,彭樹智長期探索文明發展問題,另辟新徑,從歷史交往進程考慮,對文明的本質問題從理論上進行了新探討,提出了“文明交往論”、“文明自覺論”。文明交往即歷史交往的特點在于它由自發性向自覺性演進。從這個角度看,人類文明的交往,既有文明沖突,也有文明融合,還有文明共處。這也是彭樹智頗為自信的一個看法,即“文明沖突論”和“文明融合論”是文明交往過程中的兩個方面。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忽視了人類文明交往的整體進程。同時,也忽視了人類文明交往的雙向或多項互動規律。而文明自覺更是以他的五句名言來解釋:“知物之明,知人之明,自知之明,文明自覺,全球文明”
總之,中華文明獨具特色,她沿著自身固有的脈絡和軌跡從遠古走來,不斷發展并從未中斷。無論從文化獨特、發明的眾多、歷史的綿長、人才遴選之先進、民族面貌之多元、社會組織之完善等等來說,我們都獨一無二,繁花似錦。要真正理解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上與現實世界中的地位、意義、作用和影響,就必須對其所具有的精神與特質以及與其他文明為參照系的比較鑒別的角度去認識,這也是作者難能可貴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李宏偉.張光直對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得與失[J].河北:河北學刊,2003,(5).
[2] 錢定平.蚩尤猜想——中華文明創世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彭樹智.量債文明自覺論隨筆: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