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秀娟
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教育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讓兒童學會屬于自己的健康,積極、快樂、負責、有愛心、有創意、肯動腦的生活。過去的思想品德課,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而現在的課程要求我們從兒童整體生活出發,在進行生活教育的同時潛移默化的進行品德教育。
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金色的秋天》中第5課《秋天在哪里》一課,這個主題活動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并認識秋天的季節特征,體驗發現秋天的樂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創作活動中發展想象力、創造力,從而激發學生觀察和探索自然的興趣。在組織學生參與“尋找校園的秋天”這項活動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尋找的要求,如:能畫的畫,能撿的撿,能記的記,注意要收集證據。這樣不僅創設了真實、生動的生活情境,也使學生增強了觀察能力。學生在參與尋找秋天的活動中,特別開心,觀察認真,動腦思考。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才能留住春天,怎樣來贊美春天,并提示可以選擇畫畫或者用古詩中的句子來完成任務。
又例如一年級上冊《新朋友,新伙伴》,在上這一節課時,一年級的學生都是新生,班級的同學互相認識的并不多,根據這一點,我在課堂中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活動,使他們盡快的能記住對方的名字。這個活動就是擊鼓傳花游戲。當花落到誰的手中時,誰就大膽的站起來,向同學們大聲的并有禮貌的介紹自己,可以介紹自己的愛好和特長,也可以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者介紹一位你最喜歡的朋友。學生有的一開始還很放不開,不好意思,但是隨著游戲的進行,課堂氛圍的提升,同學們很快進入到狀態中,同時也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同時,教師在班級開設了《找伙伴》專欄,把愿意和班上同學交朋友的學生的照片貼上去,班級里48個小朋友非常高興,紛紛把自己的照片貼在專欄里,同學們圍著照片仔細看,能叫出很多同學的名字。我感到無比的欣慰!引領學生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從學生的生活中出發,能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再例如一年級上冊《我們的校園》一課,課本上的內容是介紹我的學校。一年級小朋友剛剛入學,對自己的校園很陌生。上課時,我讓學生排好隊,帶著他們去參觀,并引導學生自己學會觀察,同時也要聽老師的講解。通過實地的觀察,學生對自己的校園有了初步的印象。了解學校各個功能室的位置及用途,了解學校的各種教學設施,同時也了解了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比如上樓梯時要靠右側走;走廊上不能亂跑和大聲喧嘩;用水后要及時關閉水龍頭,節約用水等。同時也向學生貫徹要愛護我們的校園,愛護公物,遵守紀律,做一個講文明講衛生的好學生。
例如一年級《新年好》這一課,教師引導學生做賀卡。首先把準備的材料拿出來,同時還可以交流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做好了第一張賀卡。老師問同學們,你們準備把賀卡送給誰呀?有的小朋友說送給老師,有的小朋友說送給爸爸媽媽,還有的小朋友說送個他的好朋友。學生心中有了目的,所以在做第二張賀卡時,學生更用心了。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讓學生大膽想象,創作屬于自己的賀卡。本節課師生共同參與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平時要多提供這樣的機會,不要把學生的思維都禁錮起來,同時也可以增進師生的感情。新課程的理念強調一切為了學生,強調關注學生的學。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新課程倡導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教師的評價也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耙詫W論教”,就是要求轉變評價視角,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輔助作用。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是通過各種活動和外界的環境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同時學生的想象力真的是無窮的,給學生屬于自己的空間,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換位思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都參與進來,把課堂還給學生,從而也會提高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吉林樺甸市夾皮溝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