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一、家園合作影響幼兒行為的環境因素
(一)內部環境因素
學前期是人的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教子嬰孩,教婦初來”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能夠促進幼兒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的發展,家庭作為幼兒主要生活場所,而父母又是幼兒的監護人,家庭教育在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家園共育的一個主要的內部環境因素。家庭的物質條件、組織結構、家長的文化水平及采取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的習慣的養成有莫大關系,由于現如今許多家庭為獨生子女家庭,兒童往往在家庭中處于核心地位,許多父母及祖輩對孩子過多溺愛,教育少,順從多,要求少,使得兒童的行為習慣出現諸多問題,體現在任性、叛逆、依賴性強、不禮貌等,這給兒童健康成長、良好行為的養成帶來的阻礙。
(二)外部環境因素
幼兒園是幼兒進入的一個社區環境,幼兒園的教育環境與家庭教育環境存在著密切互動,共同決定這兒童的日后成長。家長與兒童是相互影響,而幼兒園的教師與管理者也與家長和兒童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某種程度上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夠影響孩子的成長健康,所以幼兒園的教育能夠影響孩子的良好行為養成的社會因素。
二、家園合作與幼兒良好行為的養成
(一)幼兒健康心理的培養
1、營造良好的氛圍
良好的氛圍主要涵蓋了關系、體貼、愛護、尊重等等,讓幼兒在這些氛圍中感到內心的溫暖,讓幼兒充滿陽光的生活,這樣幼兒的心情愉悅、朝氣蓬勃,并且學會愛護他人。在幼兒的成長環境中離不開相互關心、和諧相處,幫助幼兒在這樣融洽的環境當中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謙虛、有禮貌、樂觀、熱情、心情愉快、情緒穩定、心理健康。
2、正確引導深入細致的溝通
作為孩子的家長或監護人首先要做到給孩子提供平穩的生活學習環境,還需要采取平等的方式與幼兒進行語言上的交流,一定要相信幼兒的能、理解幼兒的想法,并且成為幼兒的知心好友。作為家長的所作所為屬于一種無聲的語言教養,形成良好的親子溝通是十分重要的,這樣便于培養幼兒優秀的內在品質。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幼兒園應該多組織家長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活動,培養幼兒獨立、吃苦耐勞及無畏的心態,磨練意志,學習生存。組織各種文體趣味活動,讓幼兒盡可能展現出自己的特長和優點,培養幼兒的興趣愛好。
(二)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
1、端正教育觀念
幼兒階段是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過渡期。有一部分家長是這樣認為的:他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多學知識,其他的都所謂。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觀念的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教師對幼兒良好行為教育的效果,因此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習慣養成觀念,這樣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長。
2、科學教育方法的有效運用
培養幼兒應該持之以恒做事,鼓勵他們自己動手,教給他們方法,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講明道理,適當的鼓勵和表揚,非語言信息的影響等都是科學的教育方法。
3、重幼兒認知教育和幼兒行為培
有不少幼教工作者把幼兒的認知教育、智能開發看成是幼兒教育的硬任務,而把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行為技能的訓練看成是軟任務。不少幼兒在回答自然常識問題、背誦唐詩、講述故事、猜謎語、數數時頭頭是道,但讓他們去向某人轉述一件事情,或讓其獨立完成一項簡單的任務時,就顯得不知所措。如果任憑這種傾向發展下去,幼兒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會越來越多。幼兒的教育不僅要重視知識、智力的開發,而且要重視幼兒認知行為的培養。
三、結論
在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方面,其實道路并沒有那么難,幼兒園和家長之間做到通力合作、形成家園聯手的關系網,在一致的教育目標和育兒觀念的指導下,在思想上進行有效的互相溝通和借鑒,就能夠培養好幼兒的行為習慣。很多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更是如此,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我們需要家長與老師、幼兒園與家庭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會使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進行行為鍛煉和實踐,從而更好的鞏固、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了解到家園結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只有家園合作,共同教育,才能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終身受益。
(作者單位:江蘇昆山開發區綠地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