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芹
圖/曹新征
?
笑笑的“妥協”
文/王芹
圖/曹新征

晨間活動時間,我們經常會組織孩子們玩滾球、羊角球之類的戶外運動器械。規則是,誰來得早誰就可以優先選擇運動器械。活動期間,時不時會發生爭搶玩具的現象。
這天,萱萱和笑笑就發生了爭執,兩個人臉上都是憤怒的表情,各自緊緊抓著同一個羊角球。看見我走過去,笑笑立刻跟我“控訴”:“老師,這是我先拿到的,萱萱來搶了!”萱萱則繃著臉看著我,沒有說話。因為萱萱來晚拿不到羊角球了,所以她來搶笑笑的。我彎下腰對萱萱說:“咱們說好的,誰先拿到誰先玩兒,對不對?”可她仍然繃著臉大叫道:“是我的,就不給!”我繼續對萱萱耐心地說:“萱萱,我知道你很想玩羊角球,你和笑笑商量商量一起玩兒,好嗎?”“我的!”她仍然堅持。見他們雖然有爭執,但并沒有發生肢體沖突,同時我想給孩子們機會讓他們自己解決矛盾,就走開了。見我走開,兩個人仍互相瞪著眼,小手也仍緊緊抓著羊角球。這樣僵持了幾分鐘,笑笑漸漸松開了手,坐到花壇邊上,看著萱萱,表情自然是不開心,但已不像先前那么憤怒了。萱萱則仍站在原地瞪著笑笑。笑笑坐了一會兒開始走來走去,不時看一眼萱萱。萱萱的表情則緩和了許多。笑笑轉悠了一會兒,跑去另找了一個滾球玩了起來。就這樣,笑笑玩起了滾球,萱萱玩起了羊角球,剛才的不快似乎已煙消云散。
看到他們自行解決矛盾后,我在感到片刻欣慰的同時,內心卻不免有些糾結:如果從維護公平的角度看,我應該堅持讓萱萱把羊角球還給笑笑。可是既然我已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矛盾了,就不宜強行讓他們服從我的調解。因為我們常常講,如果孩子們每次發生矛盾,老師都是以法官的角色出面去維護公平的話,那孩子們獨立解決矛盾的機會就被剝奪了。可如果此時老師不出面去維護公平,以后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像笑笑這樣的孩子會不會一次次妥協,像萱萱這樣的孩子會不會越來越蠻橫呢?長此以往,班里會不會形成誰強勢誰得益的氛圍呢?
現在,我們倡導人與人之間相互謙讓,卻忽視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謙讓與妥協之間的區別。孩子的謙讓行為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互動雙方平等、友善;謙讓應該有謙讓的原則;在謙讓的過程中互動雙方能夠互惠互利,能夠為別人的需要著想;促成孩子之間的相互合作;該爭取的時候要爭取,該保護自己利益的時候要保護。而妥協則是出于無奈或怯懦,是不想讓卻不得不讓。
教孩子謙讓無可厚非,但謙讓不等于一味地妥協,該堅持的還要堅持。一味地妥協容易導致孩子忽視自己的權利,而只會讓強勢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蠻橫。如果別人無理取鬧,要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平時跟小朋友玩也是一樣,自己的玩具別的小朋友要是也喜歡可以一起玩兒,但如果有誰硬搶的話,就去告訴老師,讓老師來解決。雖然孩子之間沒有真正的“戰爭”,但受到攻擊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味地妥協會使孩子變得膽怯、懦弱,適當“出擊”還是允許的,只要不是主動發起“戰爭”就好。教育孩子時要讓他們懂得謙讓,當孩子不愿意讓出手中的玩具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分享,或者讓孩子自己想想除了爭搶外還有沒有別的解決辦法,比如輪流玩兒、交換玩具等,或者換一種大家都能玩的玩法。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們先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教師不要過早介入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他們,這樣,才能讓孩子在爭執中學習人際交往、體驗游戲規則。當孩子體會到獨占并不能帶來快樂,可能會讓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玩時,他就會學到謙讓、分享。
編輯常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