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上海市國資委積極鼓勵國企創新
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國有企業有基礎、有條件、有責任成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力軍
上海市國資委在2015年出臺了《關于鼓勵和支持本市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這引起市場矚目。5月6日,上海市國資委副主任林益彬在上海科創中心22條政策解讀系列講座上對該文件再度進行詳細解讀,并重點介紹了上海市國資國企在推進科技創新方面的進展。
林益彬介紹,上海是國資重鎮,地方國資體量大、比重高,在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中舉足輕重。截至2015年底,上海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5.9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3.01萬億元,利潤總額3130.56億元。上海地方國企在生產總值(GDP)、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和繳納稅金等方面始終接近或超過全市水平的20%。
“上海國有企業有基礎、有條件、有責任成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力軍。”林益彬表示。
據了解,上述發布的《若干措施》聚焦兩方面,一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地激發國企創新的活力和動力。二是突破制約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流動的制度性障礙,推動科技成果的轉移和轉化。
“創新是一個持續、長期的過程,考核也不能只看短期效果。”《若干措施》在國企考核方面做了很多的調整。比如,對國企法定代表人從年度考核向任期契約轉變,并在考核中強調創新導向。“在全面推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實行任期契約化管理的基礎上,我們在考核評價中進一步突出創新導向,加大科技創新指標權重。產業集團原則上不低于20%,轉制的科研院所原則上不低于50%。”
與此同時,上海市國資委還指導27家競爭類企業集團編制與法定代表人任期相一致的創新轉型專項規劃,明確任期內的創新轉型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并以此為依據,對競爭類企業集團,實施以創新體系建設和重點項目為主要內容的任期創新轉型專項評價,全面、客觀衡量企業領導人員在實施創新戰略、整合創新資源、集聚創新人才、研發核心技術、加快模式創新、提升轉化能力等方面所作的貢獻。
上海市國資委已正式啟動創新轉型專項評價工作,對今年6家其法定代表人任期到期的企業集團開展創新轉型評價。
另一方面,為更好地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開展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轉型和跨國經營,適應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上海市國資委將繼續深化落實“三個視同于和一個單列”政策,即研發投入和創新轉型費用(收購創新資源、模式創新和業態轉型等)視同于考核利潤,境外投資項目視同于考核利潤并在考核中單列。”去年,上海國資系統認定了24家企業科技創新研發投入、創新轉型和創新資源收購的相關費用共118.7億元,并視同于考核利潤。
斷裂地表出露于礦區外NW 799m處(圖2),從九曲村至龍口市顏家溝村西尖滅,長5500m,寬30~330m,工程控制最大斜深3231m,未尖滅,最大垂深1631m,總體走向60°,傾向SE,傾角28°~45°,平均33°。斷裂帶發育以斷層泥為標志的主裂面(1~12cm),以主裂面為界,上盤依次為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絹英巖化花崗巖;下盤依次為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5-7]及與九曲蔣家208斷裂共同影響的絹英巖化花崗巖。礦體大部分賦存于主裂面下盤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帶內。破頭青斷裂在水旺莊礦區控制了1號主要礦體。
在完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部分,林益彬表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落實資金鏈,建立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投入長效機制,實施一批重大技術創新工程和項目,提升重大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能力。
“每年安排不低于30%的國資收益資金,支持國有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培育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持國有企業主動承接或先行投入一批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國家和本市急需突破的重大創新工程和技術項目。
一方面,通過國資收益資金支持的杠桿作用,繼續引導企業加大對國家和本市戰略性領域、企業重大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商業模式創新和研發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創新和轉型投入。據介紹,3年來,市國資委共安排46億元國資收益資金,支持了大飛機、燃氣輪機、集成電路、硅材料等5個國家和市級重大項目,以及95個企業重大創新轉型項目。國資收益支持資金共帶動了企業在創新轉型方面的173億元的創新投入,充分體現了導向和杠桿作用。
另一方面,對國家和本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用好國資流動平臺的盤活資金,支持承擔重大創新工程和項目的企業,如利用基金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重大創新領域。
《若干措施》中,鼓勵國企完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流動、引進管理體系。
“在人才培養方面,上海市國資委鼓勵企業建立與行政職務并行的技術序列晉升通道和薪酬體系。”在技術管理崗位,鼓勵設立總工程師、技術總監、首席信息官等技術管理崗位。對高層次科技人才探索實施年薪工資、協議工資和項目工資等,提升薪酬市場化程度。
在人才流動方面,允許企業科技人才在履行所聘崗位職責前提下,以創新項目為紐帶在企業內部兼職,允許高校科研人員圍繞產學研項目到企業兼職。對國有企業科技人才參與國際創新合作交流活動,提供出國審批便利。
在人才引進方面,鼓勵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允許符合條件的外籍人士擔任創新項目的負責人。結合跨國并購,建立海外技術研發基地,充分發揮境外創新人才和技術團隊的作用。
無論是人才培養還是人才流動,不能回避的話題是激勵。
《若干措施》鼓勵轉制科研院所、高校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點推進“激勵基金+個人購股”的股權激勵,探索科研人員以實際激勵金額(扣除個稅部分)全額購買企業股權,或自籌資金配比購買企業股權。
據了解,上海市國資委正一方面配合相關委辦對《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行辦法》進行新一輪修訂,另一方面鼓勵科技創新型企業開展股權激勵和各項分紅的試點,針對不同企業人員設置差異化薪酬激勵體系。對處于充分競爭性領域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對專業性較強的崗位試點職業經理人制度;對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科研院所,同步探索員工持股計劃;對高新技術企業,實施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權等中長期激勵;對國有創投企業,鼓勵建立項目決策、運營和風控相關人員的跟投機制。
目前,已完成了6個項目激勵計劃的備案;對4家創投企業探索建立了項目團隊跟投機制;對多家上市公司在實施股權激勵時將核心技術人員納入激勵范圍。
在支持企業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方面,上海市國資監管機構還鼓勵國企與職務發明人(團隊)事先協商,確定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的方式和數額、比例。適度提高骨干團隊和主要發明人的收益比例。《若干措施》明確,企業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方案按內部決策程序進行審議,經企業集團審核批準,方案涉及的激勵金額在當年工資總額結算時單列,不作為工資總額基數。
據林益彬介紹,已經有企業集團印發了企業內部的中長期激勵管理辦法,為推動主體產業健康發展,培育新興產業快速成長,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方式。
“我們在全國率先允許國有技術類無形資產以協議轉讓方式轉讓,要求信息公開、操作公開。”林益彬介紹。通過調研和座談,上海市國資委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正在研究制定《本市國有企業技術類無形資產交易辦法》,明確轉讓的責任主體、決策程序、評估要求、監管制度等事項,規范轉讓的流程和標準,還對評估管理方式作了進一步優化,將國有企業技術類無形資產的評估結果備案下放到企業集團。據介紹,本市區縣國資監管機構也可參照制定相應管理制度。“下一步,我們還將與市里相關部門一起,啟動國有技術類無形資產交易制度改革研究工作。”
在推動國有創投企業市場化運作方面,上海市國資委下決心改革不適應當前國有創投企業創新發展的監管方式,以推動國有創投企業的市場化運作為目標,更好地發揮國有資本在創業風險投資領域的引領作用,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配置到創新領域,推進科技成果資本化和產業化轉化,打通創新鏈,促進技術與市場融合。重點解決跟投、評估、財務管控等幾個重點問題。
林益彬介紹,“目前已有4家符合條件的國有創投企業開展了跟投。我們對已實行跟投的這4家創投企業開展了評估管理試點工作。經檢查和后評估,總體認為評估管理的試點情況基本正常,國有創投企業評估管理方式改革可以在我市復制推廣”。上海市國資委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推動本市國有創業投資企業市場化運作實施細則》,預計年內可以出臺。
科研院所亦是創新重要領域。“國有轉制科研院所是我們市屬國有企業重要的創新資源,他們既是創新的主體,同時也是重要的科技服務資源。我們的做法是通過分類改革,進一步推進國有轉制科研院所的市場化,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
林益彬介紹,國有轉制科研院所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方式:推動已具備條件的轉制科研院所加快上市或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對部分領域已與產業集團合作,具有一定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提升能力的轉制科研院所,實施開放性市場化聯合重組;對具有一定研發能力,存量資源豐富的轉制科研院所,以資源整合為導向,引入產業關聯高、發展前景好、調整空間大,具有產業化資本運作能力的產業集團,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在創新的過程中,企業家是創新資源配置的組織者和執行者,是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我們嘗試對創新項目和活動探索實施容錯機制。”《若干措施》中規定,如果創新項目因為重大政策調整、不可抗力等客觀因素影響,未實現預期目標,經履行相關程序后在企業領導人員業績考核評價和經濟責任審計時不作負面評價,依法免除相關責任。
據林益彬介紹,目前已經有部分企業集團將容錯機制寫入了公司章程,并制定了個性化、流程式、可操作的創新容錯操作細則,較好地解決了創新者的后顧之憂,保護了創新者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