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玉敏
上海儀電:盤活存量打造智慧產業社區
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玉敏
存量盤活,需要專業化運營與資金的支撐
上海儀電集團在上海國企集團內較早嘗試盤活旗下存量不動產。其在適時抓住政策窗口期機遇,對原來的房產與土地進行了規劃調整和完善之后,2009—2015年,儀電集團對旗下存量不動產進行了大規模的市場化、專業化開發運營。
正是這一輪以“拆舊建新”為主的大規模開發,使得儀電集團成為上海國企進行城市更新的典型。上海儀電集團副總裁毛辰表示,工業集團做房地產,儀電集團做了有益嘗試,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對工業集團而言,盤活存量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可行性也有,但要抓緊時間。”毛辰強調。
《上海國資》:儀電集團工業用地的利用總體情況如何?有幾種利用方式?
毛辰:總體而言,儀電的不動產開發運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2009年以前。這一階段是“集中管理、分類經營”。“集中管理”是將散落在集團內各子企業的不動產,盡可能將產證歸到儀電集團名下,由集團實施統一管理。“分類經營”是將物業分為基礎物業、過渡物業和處置物業等三類,其中基礎物業成為集團專業開發的首輪資源。基于當時的現狀,對于基礎物業,集團主要采取整體現狀租賃方式,快速收取租金并不再投入資金。
第二階段是2009—2014年。集團將不動產業務、電子信息制造、非銀行金融并列作為三大主業之一,實施專業化開發和經營,并進行了大規模開發建設。在這一階段,集團走出了一條盤活存量房產的模式和專業化運營的方式,并積累了經驗、培育了團隊、樹立了品牌、取得了績效,為集團今后業務發展提供了現金和利潤的支撐。
目前,集團不動產業務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在專業化開發運營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提升物業價值,布局打造智慧產業社區,這一想法是基于儀電集團新的發展戰略的考慮。按照集團“一個核心主業、兩個支撐產業”的產業發展規劃,儀電集團將致力于成為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和運營商,商務不動產業和非銀行金融服務業兩個主業將成為支撐產業。不動產業務與核心主業的結合點就是“智慧園區”“智慧產業社區”等全新業態,在開發的過程中,集團智慧照明、智能安防、數據服務等業務都接入其中。園區建成之后,儀電集團不滿足于收租金,而是發揮集團在物聯網領域優勢,為創業者提供云計算等服務。集團旗下證券業務板塊主動服務有潛力的創業項目,使得儀電可以分享到創業企業的成長紅利。
這一頗有特色的模式,吸引了國內很多知名企業入駐,更有谷歌、微軟等大企業前來共同設立孵化器。同時,其他上海國企也伸出橄欖枝,邀請儀電開發智慧園區并輸出孵化模式。
《上海國資》:為什么選擇專業開發?
毛辰:這既有市場因素,也有自身需求。
從市場方面看,2009年前后,上海開始加快結構轉型,產業升級、區域規劃調整、土地政策變化,促使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向某些核心區域集中,這為我們處于這些核心區域的房產提供了非常好的發展空間。從自身需求看,基礎物業租賃的老路投資回報率不高,有些可能還會產生法律糾紛。集團通過專業化開發和運營,大幅度提升原有物業價值,為儀電集團提供更多現金流和效益。據統計,華鑫置業成立不到5年,實現的主營收入接近100億元,凈利潤超過13億元,現金流達11億元。
經過多年運營,華鑫置業有了明確的發展定位,即聚焦商務不動產,致力于成為智慧產業社區的開發商和運營商、城市更新的踐行者。
《上海國資》:具體有哪些做法?
毛辰:第一,利用“二次開發”方式盤活存量。也就是對原來的房產與土地進行了規劃調整和完善,主要進行了拆舊建新。通過這個方式開發的量相當大,比如在漕河涇區域,原來的廠房面積大概30萬平方米,調整后超過60萬平方米。加上金橋、張江等其他區域,在建、在營二次開發物業總量達150萬平方米。
第二,儀電不動產走的是市場化、專業化之路,運營方式也有別于傳統的房地產企業,發揮自身優勢,注重規劃調整,打造優質產品,在不到5年的時間,既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又在相關區域和業界獲得一定的口碑和知名度。
《上海國資》:做為一個制造業企業,不動產經營如何做到市場化和專業化?
毛辰:儀電集團原來屬于工業集團,缺乏房地產開發人才和相關經驗,當時的集團領導班子,就從品牌等各方面做了規劃和考慮。比如為了避免給業界很深的傳統制造業的烙印,決定不沿用儀電的品牌,而用華鑫置業做名字,并把它歸于服務業,而且注冊名稱中不帶“上海”字樣,這樣沒有地域限制,人員組成完全面向市場,當時40多名員工,市場招聘占50%,包括各級管理人員并不是由集團任命,也是進行了選聘,當然薪酬也實現市場化。
在內部機制上,華鑫首先在業務模式上進行了調整。最初,華鑫由儀電集團幾家下屬公司捏在一起,業務交叉也分散。經過一年多的運營后,架構作了大的調整。華鑫本部作為投資、規劃、設計、營銷目標的制定者,確定好營銷目標和項目投資總額后,執行放到旗下三家專業運營公司:一是工程管理公司,根據本部確定的項目投資總額的標的和工期要求,負責落實,同時確保安全;一是華鑫資產,專業租賃和銷售建成物業;一是物業公司,專注做客戶服務。形成了一個上下聯動、邊界清晰的業務架構。但三家公司都沒有投資權、決策權。
業務架構的調整帶來分配機制的調整。原來在華鑫一個鍋里分,不容易分清楚。現在按照業務類型進行市場化考核分配,很清晰。工程公司按照節點、總目標、工期進度等進行考核分配,資產公司是以“底薪+提成”的模式進行考核分配,物業公司也有自己的考核分配方式,各有不同。每個公司的負責人都有指標。這種考核分配方式每年都會帶來人員的正常流動,都是按照市場化在運作。
《上海國資》:儀電集團的不動產經營優勢體現在哪里?
毛辰:在于產品力和運營力。
所謂產品力就是打造產品的能力。作為市場的后進入者,華鑫置業定位于打造區域高端產品,我們聘請國內外著名設計師規劃區域和設計產品。華鑫的產品特點是:一,注重建筑與景觀的融合,提倡花園都市辦公;二,開發公共空間,營造開放社區;三,講究有序的空間序列,形成組團圍合及空間變化;四,建立適宜的人性尺度,強調低密度建筑對人的感受;五,注重有特色的建筑立面,強調簡約和時代感;六,注重豐富的內部空間。
好的產品能夠吸引到好的客戶,但真正發揮產品效應,讓優質客戶始終追隨華鑫的關鍵是要具有運營產品的能力,就是運營力。
做好產業園區的運營,比做好產品難度更大。運營力的關鍵不僅要了解和滿足客戶需求,更要引導提升客戶需求。以打造智慧產業社區為例,一是通過實施智能化管理推動產品和園區的標準化建設,為客戶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空間和環境;二是通過實施智能化服務,為客戶提供便捷安全的宜商氛圍;三是通過實施營造產業生態圈,為客戶形成其業務發展和融合的產業環境。
《上海國資》:儀電集團在存量土地利用上的這些嘗試,可以復制嗎?在存量土地利用上,國企還有機會和優勢嗎?
毛辰:工業集團不動產運營,儀電集團應該說做了有益嘗試,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能否復制,需要條件。
存量高效盤活,需要專業化運營與資金的支撐,還要看存量規模,存量規模意味著盤活的空間,空間的大小決定了用哪種方式去盤活。
儀電的存量規模較大,所以我們自己組建團隊,自己開發建設。如空間不大,就不值得組建獨立的專業化隊伍。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專業化的問題。
所以可以盤活開發的空間很重要。
說到資金,儀電存量不動產的二次開發,在營在建的有100多萬平方米,規劃的有100萬平方米,每平方米要6000元的投入,資金量非常大。我們現在與地塊所在區政府合作比較多,也與104地塊中的園區合作。通過輸出專業能力并提供相應資金,實現低成本獲取開發資源。
上海國資系統內部有很多存量盤活的空間,華鑫有專業能力和運營經驗,儀電非常希望與各產業集團在盤活存量方面進行深入和廣泛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