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上海報業集團多點試水新媒體
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傳統的報業經營主要是廣告和發行,在主業走下坡路的情況下,必須拓展新的領域
傳媒的傳統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一批傳統媒體退出歷史舞臺,一批傳統的主流媒體轉型成為新型主流媒體,一批新媒體成為主流媒體。
上海報業集團最近兩年一系列改革動作在全國傳媒業率先打破了“溫水煮青蛙”狀態, 其積極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王偉對《上海國資》表示,發展新媒體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就是做自己能做的事。“我們有媒體內容制作的優勢,因此,重點是做與內容制作相關的新媒體項目。同時,除了自己投資外,也充分考慮利用社會資本。”
根據上海市委對上報集團的要求,其目標是達到“三新一高”:拓展新領域、發展新媒體、運用新技術和提供高水平的保障服務。
據王偉介紹,上海報業集團制訂的新媒體平臺戰略就是最大化發揮集團的整合優勢,在平臺上做集成、做孵化,從產品、項目的單體打造走向圍繞新媒體產業布局和發展模式的頂層設計。
上報集團結合自身特點,主打三類新媒體平臺。一是優化已有平臺,推動解放、文匯、新民等一批自辦網站的升級,“改造老平臺”。
二是借力成熟平臺,布局移動互聯網傳播渠道,即“借力大平臺”。這方面最受關注的舉動,是與百度公司合作舉辦上海頻道,打造“搜索上海的第一選擇”。此外,新聞晨報與騰訊合作創辦大申網,成為上海生活服務類信息最聚集一個平臺。
三是從內容生產的核心競爭力出發,自建新平臺。這也是上海報業集團在新媒體發展中最具代表性和最為吸引眼球的舉動。
上報集團目前打造了三大新媒體項目,分別為“上海觀察”“澎湃”和“界面”。
“上海觀察”于2014年1月1日上線,由解放日報利用自身團隊和資源建設的一個新媒體平臺,一款在互聯網上發行、以用戶收費為盈利模式的資訊類深度閱讀產品;“澎湃新聞”于2014年7月22日上線,其內容“及時、獨家、深度”,大有成為“中國第一新聞網站”的勢頭。澎湃新聞正式上線一年多,移動端的用戶下載量達到4000萬。
“界面”亦于2014年9月22日上線。界面的產品有三個層次,包括精品財經新聞網站、專業投資資訊服務平臺和商業情報數據庫。界面重點報道中國上市公司及其事件,它還通過“摩爾金融”公共微信賬號為個人及機構投資者提供精簡、專業、權威的資訊產品。
“三大平臺各有側重,只要能闖出一條路,對整個報業具有可復制和推廣的意義。”王偉表示。
上海報業集團對旗下新媒體進行了整體規劃和精心設計。三個新媒體項目體現了三種不同的嘗試和三種贏利模式探索:“上海觀察”著重于探索“黨報能否在互聯網平臺發聲,實行收費閱讀”。“澎湃”新聞則探索“一家傳統的報紙能否成建制地創辦一家新媒體,實行一體化運作,通過廣告經營來實現盈利。”“界面”探索的是“一家國有媒體集團能否借力社會資源辦新媒體,實行免費加收費的形式。”
2016年,上海報業集團再度設定媒體融合發展目標,希望形成“二三四”發展格局,以期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合力發聲,擴大在互聯網輿論場的影響力。
王偉介紹,“二”是指已有兩大新媒體項目——澎湃和界面,要保持先發優勢,加速向平臺級項目(用戶過億、日活過千萬)進發。 “三”是指實施以三大報為代表的傳統主流媒體戰略轉型,打造互聯網的主流媒體。
“以三大報為代表的傳統主流報紙要增強為互聯網生產內容的自覺,品牌向互聯網延伸。要提升主流媒體在互聯網上的生產和傳播效率,實現全平臺傳播,新媒體受眾數量要顯著超過傳統平臺。”
具體來說,就是《解放日報》以上海觀察作為承載整體轉型的主平臺,實現互聯網時代市委機關報的轉型;《文匯報》著力打造文匯特色的核心新媒體產品——文匯;《新民晚報》聚焦上海,打造基于“晚報手機客戶端+新民網”的新用戶平臺——鄰聲。
“四”是指在四個新維度——新語言空間、新技術運用、新商業模式、新渠道拓展,創設四個新平臺。新語言空間指的是新型英文媒體,Sixth Tone(第六聲)。
“4月1日,第六聲上線,它直接面向海外受眾、立足于互聯網傳播的新型英文外宣媒體,由澎湃團隊打造。這個項目以日常中國為切入點,講事實、講故事,致力于傳播中國主流價值觀。通過差異性的定位和嶄新的表達方式,打造英文世界了解中國社會深刻變遷的第一入口。它會特別重視在西方主流社交平臺的運營和推廣,以實現內容的二次傳播。”
新技術運用則指的是面向90后的類“今日頭條”:唔哩
“3月30日,我們聯合人民網等戰略合作伙伴,推出一款個性化推薦移動互聯網資訊客戶端——唔哩。這個項目以90后新生代為目標群體,通過技術手段,對全網內容進行集成編輯,對用戶行為進行精準匹配,實現個性化推送,并通過內容運營、活動運營、事件運營、社會化媒體運營等手段提升流量增長,提升用戶的參與度、打開率。”王偉介紹。
新商業模式的代表是摩爾金融。摩爾金融是由界面團隊孵化的連接投資者與投研服務人士的社區,目前已獨立運作并進行A輪融資。
“周到”則被視為新渠道拓展。《新聞晨報》今年即將立足本地和實用的“周到”客戶端,以資訊發生地為信息坐標,提供本地新聞、社區新聞、UGC內容、輿論監督、本地服務、機構信息權威發布等功能。
在改革過程中,資本運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王偉表示,上報集團正在整合經營領域,搭建資產運營平臺。
“傳統的報業經營主要是報紙的廣告、發行,在主業走下坡路的情況下,必須拓展新的領域。我們根據自身擁有的資源和熟悉的領域,建立兩個投資管理平臺。通過兩大平臺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等共同參與設立兩支產業基金,分別從事文化產業等領域內重大項目的風險投資和戰略投資。”
文化與新媒體投資管理平臺的核心功能,是代表上海報業集團就戰略控制性項目進行投資,從事新項目的孵化培育和重大項目的戰略并購,對投資項目提供包括資源整合、人才輸出、財務顧問、指標考核等在內的全方位增值服務與投后管理。其中,“八二五”新媒體產業基金設立于2014年8月,由上海報業集團聯合國家級母基金元禾母基金以及管理團隊華映資本共同發起,一期規模12億元。
王偉介紹,基金一期設立迄今兩年時間不到,累計投出項目近60個,投資總額約10億元,多個項目已經或正在有序退出,在同類型的由國有傳媒集團主導發起的文化產業基金中起步較早,預計年化收益率將不低于30%。基于一期的順利運作,上報集團擬繼續聯合各方基石投資人及管理團隊,發起“八二五”基金二期,管理規模20億-25億元。
設立文化新媒體產業基金主要是為了解決發展新媒體過程中遇到的投入問題。從目前看,傳統媒體發展新媒體的投入方式主要有四種:財政扶持、純國資投入、國資控股+多元出資+團隊激勵、產業基金投資模式。
“財政扶持資金的支持至關重要,但從長遠發展來看,仍然需要項目本身具有造血和融資能力。” 產業基金投資模式可以突破傳統體制、機制、人才、技術上的障礙和壁壘,通過較少的投入,撬動社會資本,擴大項目規模,實現相對較好的投資回報。王偉說,國有媒體集團的公信力、品牌和行業背景都是能夠吸引、撬動社會資本的優勢。”在“八二五”基金一期里,上報集團及其上市公司新華傳媒合計出資3億元,撬動社會資本出資約9億元。
據了解,“八二五”基金按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市場化方式進行運作和管理,募集渠道市場化,投資項目市場化,運營流程市場化,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咨委會、投委會、管理公司董事會三個層面分別根據合伙協議及公司章程等文件規定進行決策。
實際上,未來上海報業集團完全動用自身資金和資源傾力打造“上海觀察、澎湃、界面”等標桿性項目的機會不會太多。產業基金投資起到了補充作用,也更符合互聯網創業的規律要求。“‘八二五’基金幫助上海報業集團趟出一條新媒體發展的多元路徑。”王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