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云涌
伴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新浪潮,以及“互聯網+”積極探索,“創客經濟”正被視為新的風口和引擎。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創客熱衷于創新,自己掌握生產工具,以用戶創新為核心理念,善于發現問題和需求并提出解決方案,通過創意、設計、制造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
創客可謂互聯網或者說是移動互聯網的產物,其出現有賴于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門檻的降低。創業活動通過互聯網、開源軟件和開源硬件,以及3D打印等新技術的應用,降低了創業的邊際成本,促進了更多創業者的加入。
創客現象誕生于互聯網時代的土壤。移動互聯網的勃興點燃了更多人創業創新的夢想,并提供了更多可能。創業的主體逐漸由小眾轉為大眾,創新創業由精英走向大眾,有越來越多的“草根”群體,創新創業已經形成了一種價值導向、生活方式和時代氣息。
中國最早的創客基地,據稱是深圳市南山區文昌街的柴火創客空間。這里是創客自由創作的免費去處,提供免費的工具和輔導。目的就是為創客們提供一個沒有壓力的空間,“讓那些有夢想的人有地方實現夢想”。
柴火空間只是深圳創客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中國民間的創客團體正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并形成以北京創客空間、深圳柴火、上海新車間為三大中心的創客生態圈。
來自資本市場的熱錢涌動,讓“創客經濟”一時熱得燙手。據清科統計,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國PE/VC市場募資總額約7000億元,投資總額約5000億元,均達到歷史最高點。
從2014年嶄露頭角,到2015年兩會上成為熱詞,國務院辦公廳甚至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種種跡象表明,“創客”發展有望迎來黃金期。
業內人士認為,如今傳統的工業化量產模式不能很好地滿足多種多樣的需求,而創客這種自下而上的科技創新者能夠彌補和拓展大工業的模式,促進新科技和新需求更快地對接。
“國內的科技孵化器在大眾創新創業方面有很好的基礎,目前重要的是將這么好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基礎和創業者的需求對接起來,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特性,比如構建好眾創空間、降低創新創業門檻,以及營造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等。”
從創客發起地來看,北京、上海、深圳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擁有強大的創新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完備的制造業產業鏈,這都是創客們生根發芽壯大的重要土壤。
據統計,2014年上半年,中關村新創辦科技型企業已超過9000家,平均每天誕生科技型企業49家。90后群體逐漸成為創業主力軍。有專家指出,中國的互聯網創業氛圍,已經不遜于硅谷。
據報道,目前電子信息產業是“創客”最活躍的領域。從數字娛樂到數字家庭,從數字醫療到數字教育,從智慧交通到智慧城市,眾創產業匯集了電子信息產業的最新發展成果。而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和新應用層出不窮,孕育了大量創業機會,使電子信息產業成為創新創業的主戰場。
創客有望成為互聯網創業的下一個金礦。
“創客運動”為制造業提供了全新的機會。
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出現制造業回流的現象。奧巴馬政府更將重整制造業作為施政綱領,因為美國逐漸意識到,制造業,哪怕是玩具和襪子這些看上去附加值沒有那么高的制造業,對于創造就業機會,避免經濟空心化而言,依然不可或缺。
更重要的是,“人們逐漸發現,隨著制造業流出,研發可能也會隨之而去。”美國經濟戰略研究所的專家斯蒂芬·奧爾森(Stephen Olson)表示,“因為研發和制造是經常需要密切互動的。”美國未來研究所主任林恩·杰弗里(Lyn Jeffery)也表示:“很多人會覺得制造不是創意,制造是創意的反面,但實際上制造是創意的加速器。”
這一發現在“創客運動”時代被充分證明。全球最大的硬件創新孵化器HAXLR8R從硅谷搬到深圳華強北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目前,創客圈的共識是,創客“云涌”的基礎,是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完善、快速的供應鏈。
但對中小型制造類企業而言,與創客對接最大的障礙在于,創客的產品量小,且市場前景沒有保障。
傳統工廠生產往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打造生產線,如果產品不能持續批量生產,生產線可能就報廢了。所以如果創客產品的產量低,對被中小型制造類企業拒絕。
但如果深入理解了這一波“創客運動”的內涵及其所蘊含的風口,有洞見力的制造企業將會發現,這其實為轉型升級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因為創客的成果為企業提供了小眾產品運營獨立品牌的可能。創客有創意及研發能力,但不懂生產,這剛好可以與中國相對低端的中小制造類企業形成互補。
克里斯·安德森在其重要著作《長尾理論》一書中講到,任何產業一定有熱門產品,根據二八定律,20%的熱門產品占有80%的市場。熱門產品身后是眾多的冷門產品,又稱利基產品,80%的利基產品只占20%市場份額,形成一條長長的細尾。
互聯網社區讓這種小眾化的利基產品有了更便捷的銷售渠道,也制造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從3D打印機到激光切割機等快速制版新貴工藝,也正在顛覆傳統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讓小規模、個性化制造成為可能。
據此,克里斯·安德森認為,新一波“創客運動”中的重大機遇,就在于保持小型化與全球化并存的能力:既有手工匠人的原始,又具創新性,實現低成本的高技術。小處開始,大處成長。
1953年,當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第一次到訪美國時,發現人們聽到“日本制造”就如臨大敵,因為“日本制造”曾是“廉價山寨”的代名詞。但后來索尼為代表的日本企業重構了整個戰后日本的制造業格局,從廉價貼牌抵達精工制造,成為世界先進制造典范。
在中國,擺脫“中國制造”即廉價山寨標簽的突破口,或許就在創客的工作室中。
(本刊記者孫玉敏根據相關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