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玉敏
院士孫晉良:執著于理想
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玉敏
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和求知欲望
盡管已多種榮譽稱號加身,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孫晉良卻一直強調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做的是普通的科研工作。
孫晉良是中國復合材料研制領域的領軍人物,曾摘得我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光華工程科技獎。2015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他的主要科研工作是研制固體火箭發動機噴管用碳/碳復合材料。火箭發動機是火箭發射的核心技術之一,它在火箭上的地位,尤如心臟和心血管系統在人體中的地位。孫晉良和團隊研制成功的各類碳/碳復合材料,已被多種固體火箭發動機噴管及防熱系統應用,為航空航天事業作出突出貢獻。
中學時代的孫晉良曾一度喜好文學,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他的興趣逐漸轉向了數理化,并且特別偏愛化學,那時他就期望自己長大后能成為一名化學工作者。
1963年,孫晉良中學畢業,他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所有的志愿全部填報了化學專業。
因為家庭條件不太好,孫晉良本不打算考大學,中學老師看他成績那么優秀,替他可惜,勸他試試,他參加了高考,最終考進了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
學校里的孫晉良,對自己要求很嚴格。課余時間喜歡聽音樂、做運動和閱讀。
1970年,孫晉良被分配到上海第一縫紉機廠烘漆車間勞動。當時,他雖抱有滿腔熱情,希望能為社會多做一些工作,也經常問自己可以為社會做什么,但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客觀環境,很多時候他找不到方向。
然而,車間里的工人師傅們卻對這個大學生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報到一個月后,就把他調到機修組,希望他用所學為改變車間的面貌出力。
“一個人沒有被人重視時,往往會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充滿失落感。而一旦提供你奮斗的舞臺,需要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你就會覺得自己掌握知識淺薄,知識面狹窄。”
孫晉良在大學的化學專業屬于理科,而且由于“文革”的影響,大學的學業實際上并沒有全部學完。“我當時雖然是個大學生,卻連圖紙也看不懂搞不清。而在車間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需要機械、電氣、涂料應用和施工技術等很廣的知識面。”
于是,孫晉良利用業余時間,依靠大學練就的自學能力,開始自學機械、電氣等課程,并學習了車、鉗、刨、銑等有關機械加工技術和電工技術,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
同時,在實際工作中,孫晉良也注意知識的補充和積累。一方面他深入車間熟悉、了解各道工序,另一方面積極向車間有經驗的老人學習,與有關技術人員一起搞設計、搞改造,進行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究試驗,使車間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觀。
在上海縫紉機一廠研究、試驗“電泳涂漆”新工藝期間,為配合試驗,孫晉良邊學邊干,雖然這并不在他的專業范圍之內,但通過實踐和學習,他同樣掌握了這項當時的新技術,并試制成功了可控硅整流器。
孫晉良在縫紉機廠只工作了3年時間,但他從中學到了大量的知識,經受了實際工作的鍛煉和考驗,為今后投身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孫晉良經常以親身經歷寄語年輕人:自學能力非常重要,主觀能動性更要加強。“在上海縫紉機一廠工作時,開始時,我不會噴油漆,但我利用所學專長,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把原來的噴漆工藝改成靜電噴漆,把原來溶劑型油漆改成水溶性的油漆,還設計了一條100多米長的生產流水線。”
“科學研究實際上是一個探索未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需要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探索、認識,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另一方面也使我們進一步得到了學習、提高和知識的積累。每一個人由于自己的學歷、資歷、經歷、基礎不同,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都會有差異。但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正確認識自己,不能好高騖遠、急功近利。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去學習、去探索、去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自己。”孫晉良強調。
1974年前后,孫晉良被調到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工作。一年后,上級希望孫晉良負責主持一項重要配套項目的研究工作——研制防熱耐燒蝕的碳/碳復合材料。
對于當時的孫晉良來說,既無主持科研工作的經驗,又面臨一門新興學科,要挑起這付擔子,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孫晉良十分珍惜這個鍛煉自己的良好機遇,他在團隊中年紀最小,只有29歲,但他決定一試。
由于要研制的碳/碳復合材料將用于固體火箭發動機,在國際市場上對此技術極難獲得。孫晉良和團隊“白手起家”,依靠自己的努力來解決所有關鍵技術。
“當時我們連這個材料長什么樣子都不知道,困難可想而知。”他們要研制的材料,必須耐高溫、耐燒蝕、耐沖刷,因為材料要襯在火箭發動機的喉部“咽喉要道”。火箭使用固體燃料發動機發動時,被稱為噴管“喉部”的噴火口承受著巨大而長時間的噴射量,溫度至少有3000攝氏度。就算鋼鐵,1000多攝氏度也會即刻熔化,孫晉良他們要研制的材料,如果不是耐高溫、抗燒蝕、耐沖刷的特種材料,襯在火箭發動機的喉部周圍很快會被熔化。
在沒有原材料、沒有技術、沒有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的“三無”條件下,孫晉良和團隊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挫折。回憶起那時在實驗室度過的日日夜夜,孫晉良仍記得那些失敗的痛楚和攻克難關的艱辛。
但作為項目的負責人,孫晉良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身邊有的同志熬不下去了,想打退堂鼓,他多次鼓勵,“越是沒有人研究過的東西就越值得大家去研究,去探索”。因為接觸到某種材料而引起皮膚過敏,孫晉良渾身腫癢,臉部嚴重水腫,醫生曾勸他暫時離開實驗室,但他拒絕了。因為當時正值實驗的關鍵時期。
通過查閱大量的有關文獻和資料,并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經過無數次試驗,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挫折,孫晉良和他的科研團隊終于研制成功了碳/碳復合材料。
“一年多以后,最初的材料就被我們研制出來了,后又經過多次持續改進。高溫下,材料強度不但沒有降低,還略有增強。當時,相關領導看了,都表示驚訝,沒想到我們能做到那種程度。”
除了用于火箭發動機喉襯,孫晉良和團隊發明的這種材料,在很多地方都能用,比如飛機剎車片、軌道交通、醫療器械、人工關節等處。
多年來,孫晉良帶領團隊先后承擔了40多項國家科技攻關及部委下達的重大科研項目,在國外技術封鎖情況下白手起家,研發出一系列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重大項目的特種材料。
孫晉良認為現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新材料的發展,往往是多門學科的綜合發展,研究碳/碳復合材料涉及紡織、化工、冶金、機械等多門學科的知識。“不僅我自己學習了許多相關專業的知識以及有關的工藝技術,來充實和提高自己,同時還組織不同專業的技術人員共同研究,共同探索,以取得研究的成功。”
“僅掌握單一的專業知識或僅有狹窄的知識面,遠遠不能滿足科學研究的需要,而不斷地學習、探索、創新,不斷地更新知識、擴大知識面是每一個科技人員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對科技人員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孫晉良強調。
孫晉良始終認為,科研工作僅靠一個人是做不成的,必須靠一個團隊共同的努力。所以他始終強調團隊協同作戰。
孫晉良特別注重團隊的建設,他鼓勵團隊中的青年教師參與國家和上海市發展戰略和規劃的研究,申請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重要科技項目,以提高他們的戰略眼光和提煉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他鼓勵學科交叉,注重個人創造性和團結協作精神的有機結合。
1994年5月,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原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四校優勢互補,組建為新的上海大學。時任校長的錢偉長教授,多次請孫晉良回母校發展。
2000年,在錢偉長、徐匡迪等領導的努力下,孫晉良帶領的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碳/碳復合材料項目組整建制調入上海大學,成立了上海大學復合材料研究中心,孫晉良擔任主任。
研制碳/碳復合材料的這些年,孫晉良帶了30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他經常鼓勵他們勇挑重擔。2011年,一個國家級項目招標,孫晉良提出讓年齡30出頭的李紅擔任負責人,參加招投標公開答辯。公開答辯在北京進行,孫晉良和中心其他專家陪著李紅一起飛北京。沒多久,好消息傳來,項目中標。得到如此好的鍛煉,這讓李紅至今都很感動。
在孫晉良的帶領下,團隊及團隊成員也獲得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榮譽。孫晉良說,“團隊獲獎要比自己獲獎開心得多。”
“他很低調,不喜歡追求那些名利。”這是孫晉良科研團隊成員的一致看法。在他們的記憶中,孫晉良很少提及自己的成果和功績,每次獲得榮譽他感謝的都是團隊和大家的努力。對于一些榮譽稱號,孫晉良也不怎么熱衷,常常是跟他多次提及,他才意識到有這么一回事。不過通常他還是會拒絕,因為覺得與其花時間去寫材料走流程,還不如將這些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科研工作上。
孫晉良喜歡文藝,尤其喜歡唱歌。他說,這個愛好,不但可以幫他緩和科研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消除工作的緊張感,也幫他建設了一個和諧的有朝氣的團隊氛圍。“我們的團隊,是真正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團隊,保持到現在,有幾十年了,非常不容易。”孫晉良強調。
2014年11月,孫晉良因為身體不適入院治療,檢查發現心臟的兩根血管堵塞程度,已分別高達95%和99%,就在半月前,他還強忍不適堅持主持了第196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生物醫用紡織材料科技發展論壇。而在醫院為他進行了心臟支架手術后不久,他又踏上了工作崗位。
“科學研究既然是探索未知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必須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和良好的求知欲望。”孫晉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