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婉(上海)
住宅建設開啟被動房新時代
文/伊婉(上海)
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約有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而目前建筑能耗約占社會總能耗的40%-50%,因此在我國,建筑節能具有廣泛的市場需求和巨大的社會效應。在此背景下,必須積極探索適應中國國情的被動式建筑發展新模式。
所謂被動房,也可稱為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是國際上公認的高度集中舒適性、低能耗、經濟性于一體的一種節能建筑。被動房技術的運用,使建筑真正實現了冬暖夏涼的節能效果,大大降低了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被動房發明于德國,該技術現已在代表著極地氣候的加拿大、熱帶氣候的墨西哥等國家得到運用,并投產建設。在住建部的推動和支持下,日前,獲德國被動房研究所(PHI)認證的被動房住宅區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中德生態園奠基建設,這是亞洲首個高標準被動房項目。小區的被動房總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以多層、聯排和健養公寓為主,這個住宅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風系統,摒棄了傳統建筑開窗直接換氣的方式,通過獨有的過濾裝置在實現通風換氣的同時,避免了溫度損失,熱回收率可達85%,同時過濾裝置還可清除霧霾,確保居室的舒適度。該住宅區的供暖、供冷需求顯著降低,建筑節能率達到90%以上,遠超目前國內普遍的65%的建筑節能標準,一次能耗節約近169萬千瓦時/年。這個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減少2376噸碳排放,節約運行成本687萬元,節約用電1272萬千瓦時,預計2018年底投入使用,打造成被動房建筑大面積推廣示范的中國“樣本”。未來5年,中德生態園還將集中發展160萬平方米的被動房建筑集群,形成全國乃至世界的被動房項目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