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逸(上海)
確保民間投資注入實體經濟
文/李逸(上海)
不久前,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創新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又印發《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民間投資“26條”,進一步放開民間投資市場準入。這些文件精神對于引導民間投資于房地產業希望實現升值的資金轉而注入實體經濟,無疑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當前,我國的高儲蓄率是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之一,儲蓄占GDP比重達47%至48%,而銀行利率不高、股市表現不佳、民間投資渠道狹窄等多重因素,導致居民希望通過投資房地產業實現資產升值,又由于國內多地樓市的限購,國內資金大規模流向海外。因此,前一時期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風險積累與投機資本大量涌入有著直接關系。如今,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防止因房地產泡沫破裂帶來的對實體經濟的致命傷害,無疑是當務之急,但治本之策,當屬盡快為這些巨額儲蓄找到回報合理的投資機會,特別是要積極引導其注入實體經濟。
當前,民間投資持續下滑,其根本原因是民間資本認為投資實體經濟無錢可賺,此外,還存在民間投資禁止進入的領域,金融部門和實體經濟的分離狀態依然存在。要避免民間投資“脫實向虛”,核心就是要確保實體經濟有錢可賺,解決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的銜接問題,確保社會第一、二、三產業都有平均的收益率。而在手段上,可以采取諸如減稅、降成本,包括成本收益核算等降低生產成本的措施,而不是單純依靠短期的貨幣政策降準、降息。總之,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扶持對于鼓勵民間投資持續健康地注入實體經濟至關重要,關鍵是必須確保具體可操作且真正利好民間投資環境的政策盡快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