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華
淺析《奔跑吧兄弟》的優勢與挑戰
□韋華
最近幾年,國內電視真人秀節目火爆熒屏。從相親類節目《非誠勿擾》到選秀類節目《中國好聲音》,再到戶外大型綜藝活動節目《奔跑吧兄弟》等,越來越多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出現在廣大受眾的視野里。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獨樹一幟?如何在有限的節目時間里最大程度地滿足觀眾需求?這些都已成為真人秀節目制作團隊面臨的現實問題。本文將從節目內容、形式等方面分析《奔跑吧兄弟》的特征,解剖其面臨的問題,思考電視真人秀節目未來的發展策略。
電視真人秀;奔跑吧兄弟;使用與滿足;策略
1.真人秀節目概念界定
電視真人秀節目是一種舶來品,它于20世紀90年代末就大量出現在西方國家電視上。最早,它被泛指為“由制作者制定規則,由普通人參加與并錄制播出的電視競技游戲節目”。但隨著節目形式的豐富,特別是演員、主持人等各類人群的加入,使得電視真人秀早已不同以往。筆者認為,電視真人秀節目可以定義為:在特定的空間,以人物為核心,通過全方位拍攝展現虛擬場景中真實故事的電視節目。
2.《奔跑吧兄弟》節目概述
我國最早的真人秀節目以婚戀交友、草根選秀等普通人為主的形式出現。隨著2014年國內的各大衛視引進國外節目制作方式,明星真人秀成為了主力軍。其中,浙江衛視在2014年推出大型戶外明星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取得了巨大成功。節目目前已完整播出4季共51期節目,收視率一直處于真人秀節目前列。該節目引自韓國SBS電視綜藝節目《RunningMan》,由浙江衛視和韓國《RunningMan》主創團隊聯合制作完成,韓方也在技術、資金等方面給與多方面的支持。
1.人設個性化
《奔跑吧兄弟》甄選了國內當紅的7位明星,為其量身定制了個性化角色,輔以每期節目邀請的嘉賓藝人,形成了不同個性的藝人扮演不同角色,巧妙的推動“節目劇情”的發展。例如在第一季的節目中,隊長鄧超作為一名資深藝人,在整個節目中除了負責整體氛圍的調動,同時也發揮著“犧牲小我,娛樂大家”的精神;李晨因自身的認真、能量爆棚被冠以“大黑牛”之稱;鄭愷則因速度快被稱為“小獵豹”;唯一的女嘉賓楊穎則在女神和“女漢紙”兩個身份間來回切換,形象豐富立體;還有“吃貨”陳赫、“傻根”王寶強、“撿漏王”王祖藍等等,藝人們都運用自身獨特的熒屏形象打造了節目個性,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2.內容本土化、特色化
《奔跑吧兄弟》每期節目都會去往中國特色景點拍攝,節目設置也充分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同時,節目也會結合當下一些特殊節假日、社會熱點和輿情走向進行制作。比如說第一季第一期《白蛇傳說》就是在杭州西湖拍攝的,第二季第七期《六一特輯》帶大家重溫兒童時代,第三季第五期《舌尖上的跑男》就是借用舌尖體,最早是來自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節目每期的任務都設置得不一樣,藝人們沒有拍攝腳本可參考,每個人都只能憑借自己在現場遇到的情況,緊急應變,以此來推動一場場“真實秀”。任務都是由游戲組成,懲罰和獎賞的方式每期也不一樣;任務不同,相應的游戲規則也做出調整,但是所有游戲的共同特點就是讓藝人們一直處于不斷奔跑的狀態中。運動畫面既能有力的緩解觀眾的視覺審美疲勞,又能為觀眾制造新的興奮點。
3.滿足受眾娛樂心理
“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實際上,電視真人秀節目扮演者“滿足者”的角色。《奔跑吧兄弟》讓明星們身處特定情境中,親身體驗各種游戲,并表現出自己真實的身體運動與情感。這讓觀眾看到了更為平常普通的明星,得到了身體的替代性運動感與心情的釋放,從而得到了身心的放松與娛樂,他們雖沒有置身美食美景和游戲之中,但也能擁有視聽歡愉。
雖然《奔跑吧兄弟》是2014年國內最為成功的引進節目,但是四季節目在播出后,我們也能看到節目存在一些問題。
1.品牌力不夠強
韓國綜藝《Running Man》于2010年7月11日首播,至今已有6年之久,而它在韓國的熱度依舊很高,甚至于國外的影響力也很大。這檔節目現在已不僅僅定位于綜藝節目,它已經逐漸形成一種品牌、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但是目前,我國的一些電視節目制作依舊只重視當前的發展,對于如何長久地樹立品牌還是缺乏經驗。
《奔跑吧兄弟》雖歷時近兩年,播出四季,但依舊尚未形成一種品牌文化,節目收視率高開低走就是客觀的反映。據央視索福瑞數據顯示,該節目在第一季的收視率不斷攀升,在第一季第十四期達到了CSM50城市網4.116%的收視率,在第二季第九期首次收視率破5,更是在第三季第八期以5.284%的收視率達到了最巔峰。可是第四季十二期節目的收視率都未能破4。節目收視率高開低走反映出節目的受眾數量呈現下滑趨勢,受眾出現視覺疲勞,節目難以吸引觀眾眼球,品牌維持力度不夠。
2.內容越發娛樂化、商業化
《奔跑吧兄弟》中另外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逐漸回歸到娛樂大眾的線路上。2016年上半年,韓劇《太陽的后裔》席卷中國,風靡亞洲,演員宋仲基在國內更是圈粉一片。在《奔跑吧兄弟》第四季第七期中,韓國演員宋仲基作為邀請嘉賓參與錄制,但整期節目內容給觀眾的感覺像是在故意捧抬宋仲基,娛樂觀眾。
此外節目漸漸趨向一個宣傳平臺,一些內容是為了商業宣傳,為即將上映的電視劇、電影、新專輯助陣,提供宣傳,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消費粉絲,而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奔跑類戶外真人秀節目。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如同拋物線一般,有最高點,也有最低點,而拋物線達到最高點時就會呈現下降趨勢。一檔節目,當它達到最高點時,如何避免下滑,唯一的出路就是創新,尋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1.深植本土化策略
《奔跑吧兄弟》引自韓國,近兩年來雖成長迅速,它尚未完全本土化,在一些制作、設計方面還是受到韓方影響,對本土元素的根植還不夠深入。在第一季的《敦煌大劫案》中,內容拍攝點在文化底蘊深厚的敦煌,可最后節目呈現的內容并沒有細致地給觀眾介紹敦煌的相關歷史文化;第四季第八期《十二生肖殺人事件》這期節目中,雖引用了生肖傳說,但卻未很好地展示中國的屬相文化和天干地支文化,游戲的設置略帶牽強。
關于未來的發展,節目制作中應該樹立品牌維持觀念,節目內容的設置本土化,更多地結合我國文化,真正做到寓文化于游戲之中,寓教于樂,讓觀眾通過節目了解更多的中國優良傳統文化。
2.開發節目周邊產品
此外,《奔跑吧兄弟》也應該把目光轉移到節目的周邊產品,樹立節目的品牌文化。雖說之前幾季節目結束前都有相關《奔跑吧兄弟》電影版上映,但給觀眾的感覺并不太像電影,更像新的一期戶外節目,定位還不夠分明;另外一個公益跑鞋活動,其活動宗旨是為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獻愛心,但是輻射力度還是有局限,接下來的節目中可以規劃更為細致的服務區域及相關學校。
另外制作方也可以試著開拓其他的周邊產業文化,比如:開發相關撕名牌手游,出版關于跑步類健身書籍、運動類電子產品,讓《奔跑吧兄弟》不僅僅停留于戶外綜藝節目,而是提升其層次,上升為一種文化,跑步文化、運動文化。全民參與奔跑,全民熱心公益,全民關注健康。
受眾已不再是純粹的觀眾,更是節目的參與者、創作者。一檔節目想要獲取高收視率,必須與觀眾互動,滿足觀眾所需。如今各大衛視的真人秀節目百花齊放,節目制作需要權衡到有趣與有益兩者之間的關系,既不能過于強調娛樂功能,導致內容膚淺,也不能過于強調教育功能,教化受眾。需正確引導輿論方向,注意引進和本土化相結合,堅持創新才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綜藝真人秀市場中謀取一席之地。
1.尹鴻,冉儒學,陸虹.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化,2006.
2.謝耕巧.真人秀節目:理論、形態和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馮娟.試論《奔跑吧兄弟》制作成功的原因[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1).
4.王永超.簡析《奔跑吧兄弟》和《Running Man》的異同[J].文教資料,2014(29).
5.陳怡含.《奔跑吧兄弟》開啟“舶來”綜藝新模式[J].中國新時代,2014(12).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臺)